父亲

平安福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快十四年了,十四年来,父亲忠厚善良容貌、克勤克俭的性格,无时不刻地在脑海里打下烙印。每当三月清明、七月中元,免不了要从武汉赶回老家、原后带上供品以及香火来到父母的“新居”,为两位老人家奉上一炷心香、三杯清酒、几碟小菜,寄上我的思念,往事也一如放电影般在脑海里回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民国十八年已巳五月午时,读过几年私塾,十几岁和胞兄一阵从师堂兄水林公外出到邻县的花桥、郑公塔、菱角塘、上、下刘城一带打砻子(一种破谷壳的工具)谋生,刚开始几年是挑着工具担在乡下游走,后来生意好了,还在郑公塔边的小桥头租了间小房子开始做起了砻子铺。兄弟三人每天打一乘砻子,可挣回一块银元的进帐。这在当时已是很不错的收入。</p><p class="ql-block">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进步,进入六十年代后,夾米机逐渐进入乡村,而且米夾得很熟。父亲再也没有原来的好生意,只好<span style="font-size:18px;">断断续续的一边回家种田一边在农闲时外出到原地打砻子。当夾米机全面普及后,再也没人要砻子了。</span>父亲也就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他多年的营生。自必也就少了三人一天一块银元的进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1年刘河区人民政府成立,并需要建设区公所。父亲也参加了区公所的建设。并且走了一个小小的运气。时,基建大队长管理的餐票被人偷了,无法找到,于是父亲将在《拍案惊奇》里学来的计策,私下告知大队长,大队长并运用父亲所献计谋让被盗者主动将餐票送还。由此深得大队长的器重,委以父亲带班之职,区公所修好后,因父亲读过书,有文化,那时有文化的人不多,于是,被大队长推荐到区邮电所工作,后又经朋友介绍到区粮管所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粮管所所长田米成同志待父亲亲如兄弟,同房共床,本来一碗公家饭吃的好好的,但不知怎地,后来竟然还是回到小队,担任小队队长,靠挣工分吃饭。而和他一起去参加工作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吃肉还不用肉票,有的还当上了国家干部。一个月有几十元工资,而父亲全靠年终分配的进帐来养家糊口。由于家里人口多,及至扼到年终,大队会计室算盘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轮到父亲却总是四下五落一,三下五落二,到手总是两手空空。母亲说,皆因他不是吃快活饭的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进入1966年后,全国四清运动开始了。各地都有进驻四清工作小组。我们塆里也一样,有人向四清工作组举报,说父亲贪了多少钱。于是父亲被判为有经济问题而“下水”。白天要坚持做基本天,晚上要整风会学习,还要作检讨,而那个向工作组举报父亲有问题的人又向父亲说,你就只承认多少钱就可以,工作组那边他去解决。父亲面对那些子虚乌有的揭发材料,置若罔闻。每次等到快要散会时,四清工作组的同志叫父亲表态认账,而父亲才从睡梦中醒来。难怪母亲说:你这个人真有度量,人家果害你,亏你还睏的着!而父亲只是笑笑而已。</p><p class="ql-block">尽管父亲最后“出水”,还是没查出什么真凭实据贪汚的东西。被四清工作组的同志认为是个好同志,便依然做他的队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本以为父亲会对那个举报人狠狠地教育一顿,和断绝来往,没想到父亲就象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后来,我进初中了,也懂些事,问父亲为什么能忍耐对待陷害他的人,没想到父亲轻描淡写地说:害人先害已,现在人家都知道是他害我的,对我毫发无损,而他却落得个害人的名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相信什么事都有报应,明里即使你占了人家的,而神明会暗里把你占来的钱财以十倍的方式拿回去。他常说:为人莫做亏心事,夜半叫门心不慌。</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个队长断断续续的做到税费改革的2002年的秋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更让我们兄弟姐妹难以忘怀的是母亲从1950年生下长子后即患乳痈而落下终身疾患。十个子女,无论冷天热天,白天还是黑夜,因无母乳,全靠研米成粉、熬糊喂食。多少个滴水成冰的夜晚父亲凑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吹炉取火,喂糊育儿。二十多载春秋的个中辛苦,岂是能用文字形容得了!</span></p><p class="ql-block"> 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父亲总是能在苦中求乐。在缺衣少食的岁月里,即使肚皮饿得前胸贴了后背,父亲依然有兴致讲他的故事来给我们充饥。我们兄弟姐妹也最爱听母亲唱山歌、听父亲讲故事。在故事里,度过快乐的儿童时光。什么《拍案惊奇》里的十三郎五岁朝天子;《水浒传》里真假李逵;《三国演义》里的孔明借东风等等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也就不到十来岁,父亲讲得神乎其神,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对诸葛亮借东风充满了好奇:风怎么能借呢,难道还要还吗?说的最多的是《拍案惊奇》里的十来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电视,有个广播已是很稀奇的事。这样一来,父亲讲故事便成了我们唯一的娱乐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爱喝点酒。喝酒不求高档品,有酒品尝就不错;饮茶不求名贵茶,茶壶不干就可以。尽管父亲喜欢喝酒,但从不多喝酒,尤其是醉酒。他常告诫我说:不要随便敬人酒,也不要随便受人敬酒。敬酒是为想喝酒而找由头。醉了酒,既浪费花钱买的酒,又伤身体。从我所记事起,父亲竟然没醉过一次酒。</p><p class="ql-block"> 父亲爱酒大概由于祖父好酒的习性遗传。祖父嗜酒但又舍不得花钱去买酒。于是便想了一个好办法:办两个小口酒壶,一壶装酒,一壶装炒熟的黄豆。用筷子伸进小口酒壶里夾黄豆,夾到黄豆便饮上一口酒,夾不上来,就不饮了。而壶口刚好伸进一双筷子多一两粒黄豆的间隙,十有八九都是徒劳而返。父亲说这样既可以磨炼韧性,又可以节约酒。父亲每说至此,我便联想“鲁镇的酒店孔乙己买茴香豆讨酒喝”的故事。这种饮酒方式我平生只听父亲说过祖父,再没听说其他人也有过类似的饮酒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我的记忆里,有读初中时的暑假期,父亲带我到邻县梅川去卖柴的路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有十八九岁时,父亲曾数次带我到广济郑公塔、荾角塘、下刘城一带当年打砻子落脚的几位东家,并告诉我说:“这几户人家太上义了,当年在这几家落脚,吃喝用住、洗衣补裳如同自己家里,这样的人呐上哪里去找啊?”有家里急需做房子但又无钱时,夜里带我外出借钱跑东家走西家的的情景。但最令我最难以忘记的还是1990年升礼户八修宗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年父亲61岁。被谱堂委任督修。这是继民国二十二年后的一次修谱,时隔近六十年,很多资料在文革期都被烧毁。父亲不畏艰辛,忍饥挨饿。当时交通较闭塞,出门全是步行。为了搜集材料,打印族谱,往返蕲春广济和本地一些地方,直至大谱告成。原本以为父亲会领到很多工钱,谁知当着塆下的几位族老一结帐,全是义务工。还投入了很多的招待费用和零星开支。母亲很想不通,因为却是眈搁了家里不少事情没有做。可是父亲却说:走不尽的路,吃不尽的亏。这个亏六十年才吃一次,这个亏不算亏。</p><p class="ql-block">八修宗谱有赞云:</p><p class="ql-block">真为人也,正直公平。芸窗数载,博古通今。</p><p class="ql-block">待人以礼,和睦乡邻。轻财好善,厚德厚仁。</p><p class="ql-block">人丁兴旺,五子登荣。妻贤子孝,汝命可登。</p><p class="ql-block">庚午金秋,宗谱大乘。心坚意决,茹苦含辛。</p><p class="ql-block">翻山越岭,不畏疲神。公任督修,不愧名称。</p><p class="ql-block">热心向祖,功有树生。流芳百世,永享誉名。</p><p class="ql-block">(备注:正因为父亲修谱的精神感染了我,于是2024年的国庆,我作蕲春庄为升礼户会长号召并启动主修了升礼户十修宗谱。此次十修,作了全面的纠错并重新编排,于2025年国庆宣告圆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2年,父亲已是83岁高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母亲一道种种菜园、烧火做饭,相携而出、相携而归。</span>有客时依然谈笑丰生,闲坐时总是手不释卷,相聚处依然故事连篇。(有时我真搞不懂,多大年纪怎么还有这么好的记性和中气)。当然也时常来我卫生所跟我聊天,并带些和母亲亲手种的蔬菜。说的最多的话题是如何忠厚做人,如何踏实做事……!</p><p class="ql-block">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种美好的氛围不意在古历5月14日的黄昏时分被打破:父亲竟来不及告别一声,就出远门而去,身边还放着一本只读到84页的《薛仁贵征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怀念,痛彻心扉。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出门仪式。医院里也送来盛大节日所用的烟花和炮仗;村委会也为这位当年的老队长送来花圈和挽联;乡邻们也都来为这位好族老、好邻居而送行。</p><p class="ql-block"> 当哀乐声起,炮仗齐鸣,十二轿夫、八名哀队、还有长长的送行乡亲,这是一个非常悲壮的时刻,父亲在天之灵可感受到儿孙们对您老人家的不舍和追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处理好父亲的送行回到卫生所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天前父亲送来的菜还有五条大黄瓜静静地躺在厨房里已变成深黄色,我削着黄瓜的老皮,賭物思情已物是人非,我一口一口地生食,止不住的泪水扑簌簌的夺眶而出!父亲呐,您这是何苦啊!您汗流浃背的跋涉上山下岭的三里路程,背上这一袋子菜足有十几斤重,而我当时正在忙着给病人看病,竟没有请您坐会儿到上一杯茶!</span></p><p class="ql-block">我生食着已经变了味的黄瓜,这才回忆起老人家一周前的不同寻常的举动: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父亲竟然打好了三十余人下跪所用的草垫,告诉母亲说留作备用;到万寿庵上香与同行者说这是他最后一次上香;四天前还带着地仙翻山越岭找“新居”的地址天边,并告诉我说那地方很好辰戍向一眼就望到天边;还提到存了多少钱要留给母亲用并受到我对他的埋怨……因为父亲身体一直很好的。</p><p class="ql-block"> 难道老人家通慧了?</p><p class="ql-block">作古风一首以感慨之:</p><p class="ql-block">慈父生辰忆父尊,忠良俭朴传家门。</p><p class="ql-block">常谈故事添欢乐,频捣糊糊喂子孙。</p><p class="ql-block">三伏田间勤细作,八修宗谱走且奔。</p><p class="ql-block">若论世间谁为重,地厚天高父母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仙逝后,告知恩师龚仲达教授,</p><p class="ql-block">蒙恩师撰写碑文。并录于此权作本文结尾:</p><p class="ql-block">陈公正家,号树森。中康公嗣子,中成公之次子也。生于民国十八年岁次已巳五月二十八日午时。贫而有志,克俭克勤。屡经奋斗,变寒门小户为一方康乐殷实人家;性情儒雅,喜读古书,临终日仍读《薛仁贵征东》;达覌随和,善讲故事,幽默诙谐,童叟皆乐;爱家人,夫妻七十年相敬如宾,子女从未打骂;爱邻里,乐于济人危难,甘心以德报怨;爱集体,任队长二十多年,办事公道,两袖清风;爱宗族,主持八修家谱,自理招待费,旅差费难以数计。后裔人丁兴旺,均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皆因公治家有方,以身作则,悉心教诲之功也。殁于公元二零一二年,岁次壬辰年五月十四日亥时。葬于近石菴辰山戍向。祖德流芳,天高地厚。懿范长存,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星明敬撰</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23日一稿于蕲春老家</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21日二稿于武汉洪山</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30日三稿于武汉江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