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守正与出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之思</p><p class="ql-block">从曲阜孔庙的晨钟暮鼓到东京茶道的凝神静气,从首尔宗庙的祭祀礼乐到香港书斋的国学诵读,当我们凝视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生存图景,难免会生出这样的追问:拥有五千年文明积淀、以孔孟之道为精神内核的中国,如何让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应有的光彩?日本“和文化”的精致传承、韩国传统技艺的活化创新,以及港台新加坡地区对华文传统文化的坚守,既为我们提供了参照,也让“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为当代中国必须回应的深邃命题。</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在古城长安长大,家出门便是巍峨的城墙。清晨在城墙根下听老人们谈古论今,黄昏追着夕阳抚摸城砖上的岁月痕迹,这份浸润在烟火里的文化熏陶,让我自幼便生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或许就是古城西安人独有的文化积淀——城墙不仅是物理的屏障,更是精神的纽带,小时候的这些生活经历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也让我始终对中国文化怀揣着浓厚的兴趣与敬畏。</p><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的式微,并非当代中国的独有困境,却因我们文明根系的深厚而更显沉重。孔孟之道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曾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准则,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伦理品格与价值追求。然而,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让这些传统智慧在一段时期内被束之高阁。我们忙着追赶现代化的脚步,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行囊中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当“内卷”“躺平”成为流行语,我们是否遗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之道?当功利主义盛行,我们是否淡忘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价值坚守?这种“忽略”并非刻意的抛弃,更多是时代转型中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迷茫与失衡。</p><p class="ql-block">反观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实践,其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活化,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日本将“和文化”融入生活肌理,茶道、花道、能剧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普通人可以参与的生活美学,既保留了技艺的精髓,又通过现代设计、品牌包装让传统走进年轻人的世界;韩国则通过政策扶持、节庆推广,让江陵端午祭、传统韩服成为文化符号,既坚守了文化根脉,又实现了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而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及新加坡,华文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显执着——从香港中小学的国学课程到台湾的传统节庆复兴,从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到华文经典诵读活动,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核始终贯穿于日常教育与社会生活中,成为维系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这些实践证明:如同大家所理解的,传统文化并非过时的古董,只要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便能在当代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而我们当下最需要补上的,正是对“克己复礼,修己正身”这一核心精神的回归。有句话极为中肯,这八个字不仅是孔孟之道的精髓,更是破解当代人心灵困境的钥匙。礼仪从来不是刻板的形式,而是“尊师爱幼、敬老扶贫”这些美德的具象化表达,是规范行为、滋养心性的生活准则。如今,很多人在金钱与利益的洪流中迷失自我:迷茫的年轻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焦虑的长辈困于得失计较,即便是一些位高权重者,也深陷权力与财富的漩涡,得不到内心的安稳。他们的痛苦,根源不在于拥有太少,而在于丢了精神的根基——钱权可以带来物质的丰盈,却永远换不来心灵的安宁,而传统美德里的坚守、善意与敬畏,才是安放灵魂的真正支撑。当我们眼里只剩下名利,丢失的不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做人的底色与生命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当然,传承传统文化绝非复古怀旧,而是在守正中出新,让传统智慧适配当代生活。我们无需照搬日本、韩国的模式,也不必固守港台地区的传承路径,而应立足本土语境,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可以让“仁义礼智信”融入校园教育,成为年轻人的行为指南;可以将传统礼仪转化为现代社交规范,让敬老爱幼成为日常自觉;可以借助文创、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让孔孟之道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的氛围营造、个体的自觉践行,三者合力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扎根当代,既解决人们的心灵困惑,又为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从黄河之畔的文明曙光到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从未断裂。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一道“何去何从”的选择题,而是一场“如何更好延续”的实践题。当“克己复礼”成为内心的坚守,当“修己正身”成为行为的自觉,当传统美德真正融入日常,我们不仅能破解当下的心灵迷茫,更能让五千年文明在当代绽放出更持久、更璀璨的光彩——这,便是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最好答案,也是我们留给后代最珍贵的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作者 许一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