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做老师很累很辛苦,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不好做。所以我选择即使再累再辛苦,也要见缝插针地出门走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谓阅山水,观天下,寻众生,见自己,最后得自在。我这么说,也这么做了,所以这些年苦点累点,但心里很超然,很踏实,因为我觉得我这样一路走下去,我最后能带给孩子们的,不是怨气,没有愤怒,不会纠结,也不见烦恼,我所传授的东西里,有青草的气息,有阳光的温暖,还有自由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天是个美好的季节,看得见的是七色的世界,听得见的是婉转的雁鸣,闻得到的是丰收的气息。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都说明了,从古到今,这个季节就从来没有缺少人们的溢美之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晚工作餐闲聊,聊到了赏秋,叫爱秋的老师抬头问我:赏秋,为什么不去南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惭愧,这些年走遍了苏浙许多地方,还几度往返,独独南京,一直不曾去过。不是因为那座城市没有朋友,我出门很少见朋友;更不是,因为8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伤害。但突然此刻,当南京两个字一出现,眼前、耳畔、脑海,许多的人许多的地许多的事,就这样喷涌而出。原来,那些被我遗忘的,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后的第三天,海南岛下起了暴雨,而我却飞走了,目的地,这座久违的石头城。到的时候是午后,秋阳正好,15度的气温。我和妻穿上了上次在兰州买的一直没机会穿的情侣冲锋衣,瞬间就潇潇洒洒的走在了夫子庙前,秦淮河畔的大街上。乌衣巷口,不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桨声,是吆喝,是人头攒动,是一派关于秋的采摘和收获的场景。入夜后,桨声里又加入了灯影,灯影下又走来了亲人。亲人是我们的小舅。妻说,上上次见小舅是在她七八岁的时候,小舅送给她人生当中第一件绣着字母的漂亮的花裙子。妻还说,那时的小舅穿着白衬衫,瘦瘦高高,风华正茂,教着书,有学问,一个阳光帅气的白面书生。但这次见舅已经不奇怪了,因为就在半个月以前。40多年没见面的小舅回了老家,我们拥有了一个属于彼此的,完美的中秋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当此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畔,不见当年的朱自清先生,而是一头华发一身瘦削的小舅笑容可掬地出现的时候,我们依然激动万分。有一种刻在骨子里面的情感,从来都只会在时间的沉淀里愈酿愈醇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陵的秋夜来得早,五点半不到,大街小巷已经灯火通明,而夜幕早已降临。小舅带着我们品尝了最地道的盐水鸭和鸭血粉丝汤,嘴馋的我又多要了一碗蟹黄面。最后,吃撑的我们,穿过乌衣巷,走过南京的老街,来到斑斑驳驳的中华门。古城墙下,眺望着远方灯火下通红的高塔。我们走了近两个小时,竟然没有感受到半点的陌生,反而内心有莫以名状的踏实。晚间的风还是很凉的,穿过路口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却很自然的扶着小舅的肩,或挡在他的身前,仿佛,我们也亲密了几十年。就不由得想起出发前我给老岳母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们要来金陵,要见她牵挂了几十年的最小的弟弟。电话那头,老岳母开心的笑着,仿佛她的眼前,就是此刻我们的亲密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在外面走久了,慢慢的心里就三个愿望,出一次门,好好见一处场景,好好吃一顿,好好睡一觉,这次多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小舅了。幸运的是,刚到金陵城,梦想已兑现了两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舅七十岁了,现在一个人生活。听说我们来,他执意让我们住在他家,但怕扰乱了他的生活,我们选择了住酒店,没想到神奇的是,我们住的酒店就在他家附近。当晚9点,舅回家,我们回酒店,站在路口,看到舅瘦小的背影消失在灯光下的梧桐叶影里,我竟然突然有一种想追上去陪他回家,陪他促膝长谈,就如当年在大漠中与大舅夜话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是如此的奇妙, 100年前,就在这座城市,就在离这几公里外的一个月台的栅栏外,一个诠释了爱的背影,在一支生花的笔下,催人泪下了10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祝福小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陵、建康、石头城、华东枢纽、六朝古都,那是一串璀璨而夺目的名字。3000多年建城以来,不只有朱洪武的开元盛世,不只有金陵13钗的红颜薄命,不只有秦淮河畔的歌舞升平,也不只有枪林弹雨中的斑斑血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进城,一举足,一抬头,厚重与深邃扑面而来。杜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最多的是寺庙,南京也不例外。随着人生的阅历渐长,我离寺庙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我发现在伟大的佛学面前,芸芸众生是那么的渺小,我生怕自己的一不小心之举亵渎了神灵。3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旅行中,我结识了一位南京的学者,临别之际,他赠了我一本《圣经》,当时他说我和上帝有缘,但遗憾的是,当时,还在与温饱撕斗的我读不懂也读不进去,到现在那本《圣经》已经不知道去哪里了。如今我心中无佛也无上帝,只有一轮明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明孝陵,总统府、雨花台,也是我不敢去的地方。历史太过厚重,历史太过悲壮,历史还是留给政治家们去整理与评说吧,我属于人民,见山见水见自己的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番前来,佛学浓厚的牛首山、鸡鸣寺、大报国寺都不是我的目标。我想站在烟尘里好好的俗一把,到秦淮河边打个卡,到中山陵前拜个人,到栖霞山上赏个秋,再到玄武湖畔发个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陵就在紫金山上,周边有玄武湖、明孝陵、天文台等一众景点。不作多想,停好车,我们就直奔目的地,巍巍中山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万千网红搔首弄姿的梧桐大道,天晴得很好,巍巍的紫金山下,地势开阔,蓝色的天蓝色的屋顶相得益彰。一路攀登,一些熟悉的名词,就把我们拉回到青涩的少年时代,甚至拉回到100年前。“天下为公”、“天地正气”,民族、民生、民权,一个戴着礼帽、蓄着胡子,拄着拐棍,眼神笃定的老人的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他走了整一百年,但他对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如同明代大豪张载的那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心中装着人民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天文台上,望着面对这座曾经繁华兴盛,也曾经血流成河的城市,爱和恨就特别分明,我们应该敢于痛恨一个拿起屠刀的民族,也应该敢于爱一个宁死不屈的民族,更应该铭记为这个民族的复兴与腾飞不遗余力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未到栖霞山。我们已经知道来早了,金陵城的大道旁,依旧绿柳依依,花团锦簇;随处可见的法国梧桐,依旧枝繁叶茂。同许多性急的外来客一般,我们还见不到七色的秋,见不到金陵的秋天最美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秋的美,其实并不只在于它的色彩,真正意义上的秋,在人的心里,心中有秋色,处处皆画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南的地貌大多相似,不高的山,却有柔美的线条和饱满的植被;不阔的水,却见灵见性,错落有致。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登上栖霞山顶,正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般忧乐在心头”。烟波深处的金陵城,滚滚东去的长江,灵秀丰蕴的江南大地,一幅视角的盛宴。难怪当年,金人完颜亮有“举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豪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眸间,妻正举着手机,静拍一处旁逸斜出的枝叶,灰褐的叶茎,浅黄的叶片,深红的叶脉,一片两片,一簇两簇,生命依旧铿锵,只是多了一份阳光与风雨的沉淀。妻惊喜地喊:叶子黄了,快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地自然,总是那么地浑厚与高深,不经意间,季节就变了名字,山水就换了新装。它无声地启迪着这个星球上号称最聪明的种群,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它告诉做教育的我,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催生,是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让一切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陵的秋,其实已经来了,在我们的聒噪声中,来得安静,来得从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玄武湖的时候下了小雨,星罗棋布的小岛与小路,把这仅小于西湖的城中湖巧妙地分割成数块大小不一,却各具特色的板块。于是,山有山的势,水有水的魂,把独属于江南的雅致尽显无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两天的信马由缰,脚力已不堪重负,“纵是华发及腰,心中任是少年”也就说说而已。我们于是放慢了脚步,收回了视野,或静坐于湖畔柳林暝想,或独立于城头放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倚湖而建的城墙一直延伸到远去,巍峨古朴,千年来几度残缺又几度修砌,而今,成了这座城的灵魂。我也曾爬过长城,上过西安古城墙,但悉感触,丝毫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以为,长城的美,在于它已经和山川大地,和华夏文明融为了一体,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无论在于不在,它都在,在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西安古城,倚秦岭,接渭河,迎八百里秦川,有两千多年历史支撑,有群星辉耀的汉唐文化支撑,得天独厚,帝王之相,地位优势尽显;唯南京古城,不见高山,大河汤汤,且有一次不堪的记忆,一段屈辱的历史,如同此刻,秋雨于忍辱负重的样子。但想起昨晚,大半辈子守着古城的小舅,在秋夜的灯影中,带我游古城,给我讲古诚的激情飞扬。再看城下的守城人,城上的攀城人,还有城里城外的观城人,我瞬间明白,于金陵而言,我有一座城,我本城中人,足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存在,从来都有自己的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饱了,走时还在南京狮子楼饱餐了一顿狮子头,拼了命,也没吃完,暴殄天物;睡好了,出门了就能睡,一进酒店,洗洗就着,一觉到天亮,得一结论,健康与睡眠,只需要放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登机前,给小舅发信息报个平安,蜻蜓点水的又到了机场,仿佛不曾来过,又仿佛未曾离开。思忖间,舅回信祝平安,欢迎再来。“当然!”我响亮地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陵的秋,没满我的眼,但满了我的心,秋是收获的季节,此行我就满载而归。金陵,秋未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 11 6于返程飞机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