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见闻(续二)(副本)

如意

<p class="ql-block"> 瑞士见闻(续二)</p><p class="ql-block"> 生活琐事里窥视西方文化</p><p class="ql-block"> 去瑞士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地从一些小事中感受到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  女儿和女婿自2008年进行婚姻注册,至2011年举办婚礼,女婿的父母没有花一分钱为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买任何的礼品祝贺。只是在儿子举行婚礼时准备了招待来宾的食物,只不过比其他人从量上多了一些(凡去参加婚礼的瑞士人,都准备了吃的食物带到婚礼上共享)。</p> <p class="ql-block">  自己的儿子结婚了、举行婚礼了,做父母的甚至连一条领带、一双袜子都不送!更甭提送儿媳礼物了。婚礼是在一座小山上,专门为举办各种活动修建的木屋广场举行的。前来参加婚礼的,除双方家长和亲戚,其余的都是女儿、女婿的朋友,亲家的朋友没有一人参加。照女儿的话就是"我们举行婚礼为什么要让家长的朋友参加?"举办婚礼所需的全部费用,都是女儿、女婿自己承担。</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去女儿家时,我们听说女婿的外公生病了,便按照中国的礼节提出,去探望一下亲家母的父亲。女儿将我们的想法告诉了亲家母,亲家母非常高兴的答应了,并嘱咐女儿:去时她只带她和亲家公的午餐,要女儿一定要带好我们四个人的午餐(当然了,女婿的外公并没有让我们吃自己带的午餐,而是按照中国的礼节,在饭店要了一桌丰盛的午餐招待我们)。</p> <p class="ql-block">  听一位在瑞士的中国朋友说:在瑞士,如果一个人生病了,哪怕只是胃口不舒服、肚子疼之类的小病,都会被视为个人隐私,一般不会告诉别人,而别人一般也不会问身体怎么样的话。然而, 一家四口坐在一起聊天,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妇,则可公开的讨论夫妻性生活怎样才能更和谐之类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外孙在两个多月时,我们便要结束三个月的探亲时间回国。返程恰好是七月份,我便给女儿提建议说:"我们走了,正好赶上大卫(女婿)妈妈放暑假(大卫的妈妈是小学教师)可以让大卫的妈妈帮着照看一下宝宝。"女儿则立时回绝到:"妈妈!这里哪有让家长帮着看孩子的⋯⋯。"话说出口后,大概觉得是外孙出生后,一直是我们帮着她照看宝宝吧,便欲言又止的没说下去。</p> <p class="ql-block">  在瑞士,年轻人有了孩子后,都是自己带或送托儿所(经济条件好的可请保姆),当了妈妈的女人,要么不上班,在家当全职妈妈,要么和丈夫两个人轮流上班,共同照看孩子,没有让家长帮着照看自己孩子的。他们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就应该自己带"。如果让家长帮忙照看孩子,那是很没面子的事</p> <p class="ql-block">  一次,我们在超市购物,看到一对东方面孔的老夫妻推着一名三岁左右的混血儿在购物,当听到熟悉的乡音时,我便高兴地走过去打招呼。交谈中得知,这是来自祖国湖北的一对老夫妻。当时我问他们:"你们是来看孩子的吗?"老妇人答道:"不是!我们是来旅游的!"我以为她误解了我的意思,便进一步解释说:"我是说,你是来帮女儿看孩子的吗?"没成想老妇人更加坚定地说:"不是来看孩子的!我们是来玩儿的!是来旅游的!"</p> <p class="ql-block">  瑞士相当多的人,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并不是坚持每年都进行全日制的工作,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年或每月、每周工作80% 、60% 、50%等不同的时间,余下的时间,则用来照顾家庭、旅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瑞士人酷爱旅游,每年暑期的法定暑假,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去旅游。甚至有些商店、小超市、咖啡厅、饭店,也会因暑假员工外出旅游,而关闭店门不营业。就是医院的医生,也会因暑假外出旅游而停诊。今年夏季探亲时,恰赶身体不适,想去求医,女儿便给他的家庭医生打电话约诊,对方则说:外出旅游了,需要两周才能回去。女儿供职的中医诊所,也会在暑假关门半个多月不营业。如果有其他事儿,不能外出旅游,则会在暑假结束后,想法另行安排时间去旅游。</p> <p class="ql-block">  瑞士没有啃老族,孩子长大成年后,家长便会鼓励孩子去做工养活自己,即便是在校读书的大学生。也会去打工挣钱。(孩子从出生后至25周岁,政府每月付给家长育儿、教育补助220至280瑞郎不等的费用。而一所公立大学每学年的学费大约是1300多瑞郎。所以,瑞士孩子读大学打工挣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费和零花钱而不是学费)。</p> <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季的一天,我看到女儿的小叔子来女儿家送菜(他的小叔子承包了一个小菜园,女儿为了帮他销售蔬菜,便每周让他送15瑞郎的菜,每次送菜都是现金交易)。当时,她小叔子穿着在农场干活的服装,那服装真不知有多长时间没洗了,裤子和T恤,脏的几乎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进门后放下菜,脱了鞋,就直接坐到女儿客厅浅色的布沙发上。而沙发前的茶几周围,就放着椅子他也不坐。就这样坐在那里,和他的哥哥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聊天。小叔子走后,女儿问我:"妈妈,能帮着做个沙发套吗?"我看看浅色沙发上留下的痕迹,也觉得很无奈。心想:这里的人就是这样,怎么舒服就怎么活啊!</p> <p class="ql-block">  外孙女出生后,亲家母每周都会先去小儿子家接了孙女,然后带孙女,来女儿家接外孙去她们家住一天。一次,亲家母来接外孙时,因要拿的东西很多,出屋门时,两只手都提着沉甸甸的包。因出了屋门,要下九个台阶才能到楼房门。亲家母为了用一只手领着孙子,只好将两个包放到一个手里提着。两个沉重的包用一个手提着,对年近60岁的亲家母来说,也是很吃力的。我看到亲家母一手牵着外孙,一手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包,乐呵呵地走下楼梯。而他的儿子则只是在与母亲行了贴面再见礼之后,站在屋门里目送母亲和儿子下楼。</p><p class="ql-block">时间长了,我发现,在瑞士人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孝顺"这个词!</p> <p class="ql-block">  在探亲的日子里,有时候女儿、女婿无暇去托儿所接外孙(外孙在8个月时,便去了托儿所),老伴儿便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这项重任。到后来,每到接外孙的时间,无论女儿女婿是否有空,老伴儿总是抢着去接。(因为语言交流障碍,有时,女儿不得不同老爸一同去接外孙)。一次,我随老伴儿一起去托儿所接外孙,我看到去托儿所接孩子的,几乎都是年轻人,竟没有见到一个爷爷辈的人去接。我感到很奇怪,就问老伴儿:"你接宝宝时,见没见到像我们这样的老人来接呀?"老伴儿说:"从来没有过。都是父母在接孩子。"</p><p class="ql-block"> 走在纳沙泰尔的大街上,或者是在车站、湖边、商店、儿童游乐场所,我们看到,无论是陪着孩子购物、还是带着孩子旅行,陪着孩子玩耍,或者是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几乎都是年轻人,像我们这样已过花甲之年带着孩子玩儿的几乎没有。一次,看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夫人牵着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走在路上,便感到很希奇。</p> <p class="ql-block">  在瑞士,很少听到有成家后的儿女,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瑞士的老年人在儿女们成家之后,都不会选择与儿女们共同生活。当然更不会帮助儿女们看孙辈,如果儿女们偶尔有点事儿,需要他们临时的帮着看看孙辈,他们还是会答应的。但是,绝不会去做那些为了帮儿女们看孩子,而影响了自己生活的事儿。他们是怎么开心怎么活!</p> <p class="ql-block">  一次,我和老伴儿随女儿参加一个小范围的聚会。女儿的一个朋友和她的丈夫,带着八个月大的女儿参加了活动。活动期间,女儿的朋友大概是抱孩子累了,便请我们帮她抱抱孩子。那时,外孙还没出生,老伴儿很高兴的接过了孩子,我们两个倒替着帮她抱了好长时间,后又被其他朋友接过去。而这位朋友大约50多岁的婆婆(一位幼时全家从台湾移民瑞士的瑞籍华人),在整个聚会期间,与一帮年轻人玩儿的不亦乐乎,从始至终就没见她抱过自己的亲孙女儿!</p> <p class="ql-block">  每次乘火车外出,或者路过火车站(女儿家就在火车站附近),总会看到独自或者夫妻两人,亦或是三五成群的老年人,背着双肩包、拽着拉杆箱外出旅游。瑞士的老年人从来不对子女提出任何的如何照顾自己的要求。他们都是非常独立的打理自己的生活。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了,就愉快的去老年公寓(养老院)生活。</p> <p class="ql-block">  请朋友在一起喝咖啡、吃饭,实行AA制这个观念,已经为国人所知,我在巜瑞士见闻》中已专门讲过。那时对这个观念,我还接受不了。现在,AA制己经被我接受,我觉得这样的确是挺好的,省去了好多事儿。这样,不再会为吃了朋友的请之后,老惦记着回请的事儿了,真的是是挺好!</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我和老伴儿在10多年的时间里,累积在瑞士生活的1000多个的日子里,的确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有的已在巜瑞士见闻》中表露过,这次所谈到的,基本是巜瑞士见闻》中没涉及到的。</h3> <p class="ql-block">  做这个《美篇》之前,我就想好了:我只是在这里介绍一下,我听到的,或者是看到的、感受到的西方文化,并没有把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和评论,目的就是要朋友们,在将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比后,自已去评论、去鉴别优劣尔已。</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19日于海南省、三亚市乐天公寓完稿</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6日修改发布于三亚市崖州区九九团公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