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巴彦岱王蒙书屋

易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王蒙书屋大门</b></p>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风轻轻拂过伊宁巴彦岱的街巷,黄叶在砖地上打着旋儿,像一封封未寄出的信,飘向记忆深处。我站在“王蒙书屋”前,望着那方写着名字的牌匾,心头忽然涌起一种久别重逢的熟悉。屋檐下透明的顶棚映着微光,两侧的画像静静守候,仿佛也在等待谁的脚步声响起。</p><p class="ql-block"> 这书屋是王蒙在伊犁岁月里留下的一抹书香印记。他曾在这里参加生产劳动、读书、写作、与维吾尔族乡亲们谈天说地,把文字种进这片土地的泥土里。如今,屋前的砖石依旧整齐排列,只是多了些落叶的点缀,像是秋天特意为它盖上的书签。</p><p class="ql-block"> 我推门缓缓而入。屋内陈设简朴,书架沿墙而立,书籍整齐排列,有一缕阳光从窗棂斜照进来,落在一本摊开的《这边风景》上,那是王蒙写给伊犁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是这片土地的呼吸与心跳。我感到他回北京后写下的意识流小说《夜的眼》中,亦淡谈地流露出对淳朴的老房东赫丽其罕一家的思念——虽然小说中没有出现赫丽其罕。</p><p class="ql-block"> 他的卧室只有一张单人床,办公室只有一个尺寸小了一些的六脚办公桌和一把椅子。来到这里人们仿佛听到了他唱的维吾尔民歌《黑眼睛》的旋律,依然回响在巴彦岱的蓝天白云间;他用维吾尔文写就的“柔巴依”诗,刻在了巴彦岱维吾尔乡亲的内心深处;他在创作的《在伊犁》中的人物形像依然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帘前。</p><p class="ql-block"> 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办公室大白墙建筑静静伫立,建筑上立端的那颗红五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提醒着人们,这里是一段历史的回响。而书屋本身,就像一位不言不语的老者,在秋风中低语着那些被岁月珍藏的故事,一个被王蒙装进心里的伊犁巴彦岱的丰富多彩令人久久品味不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座书屋,正是他从生活中摘下的内涵丰厚的一页,夹进了伊犁河的碧水里,夹进的天山的松涛里,夹进了伊犁各族儿女的音容笑貌里,夹进了伊犁田野中的麦稻玉米里,供后来人细细地、慢慢地品尝。</p><p class="ql-block"> 我想,王蒙用文字在纸张上排列组合的方式,把在伊犁的史页镌刻在了人们的心田,于是国家给王蒙以至高的荣誉——人民的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当年王蒙在二大队时的办公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原巴彦岱人民公社二大队办公室。当年王蒙任二大队副大队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1、柔巴依,维吾尔族语音译词。指维吾尔一种四行诗,有一定的押韵格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2、巴彦岱”,蒙古族语音译词。意为“富饶之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