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的内容有些单纯,甚至有一些单调。先寻找四座闸门,再去朝思暮想的戴村坝和小汶河。一共6个遗产点、一段遗产段和一座遗产地级市。</p><p class="ql-block">完成顺利,收获满满!记录在案!</p> <p class="ql-block">其实运河沿线各种水闸多如牛毛,遗产点的选择一是有地域代表性,二是有功能代表性。</p><p class="ql-block">比如列入58个遗产点的就有:北京的澄清中、上闸,扬州宝应刘堡减水闸,淮安清江大闸。</p> <p class="ql-block"><b>阿城上闸和阿城下闸</b>是位于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的明代运河水利设施遗存,属于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重要节制闸,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p><p class="ql-block">核心位置与概况</p><p class="ql-block">阿城上闸:位于阳谷县阿城镇阿西村,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工部尚书宋礼主持重修,现存青石垒砌的闸体结构,闸孔尺寸为20尺见方(约6.6米),201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阿城下闸:位于阳谷县阿城镇刘楼村,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明永乐九年(1411年)经宋礼疏浚工程重修,闸体全长约31米,宽约25米,采用条石砌筑,同样于2013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功能</p><p class="ql-block">功能:两闸均用于定时启闭调节水流,保障漕船通行安全,是明清时期会通河上重要的水利设施。阿城下闸处于古运河与新开运河交汇处,因地制闸;阿城上闸则与荆门北闸等形成水位调节体系。</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作为运河水利工程演变的实物见证,其元代基础形制与明代改良细节为研究古代闸坝设计提供了关键考古实证。</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两闸均于2013年10月10日被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大运河申遗点之一。阿城上闸早在2006年5月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现状:阿城上闸周边已设置保护性围栏并设立标志碑,闸体局部缺损但主体结构完整;阿城下闸本体及周边50米历史河道遗存均纳入保护范围。</p><p class="ql-block">延伸信息</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两闸相距约1.5公里,均位于阿城镇境内,具体位置可通过坐标或地标(如阿城派出所)定位。</p> 阿城下闸,上闸。 <p class="ql-block">我们自北向南寻找,由于会通河由南向北流向,所以下闸在北,上闸在南。</p><p class="ql-block">“阿城下闸”首当其冲。导航到阿城镇刘楼村。由于语言沟通吃力,被引到村北两公里的一处南水北调正在使用的水闸跟前。只能再回村里,询问了四五个人后,终于在村里的西头找到了遗址。</p> <p class="ql-block">闸槽。</p> <p class="ql-block">国保碑,2006年的。</p> <p class="ql-block">会通河阳谷段石碑。字迹模糊,辨认吃力。</p> <p class="ql-block">闸槽位置清晰,卷扬轱辘也不老。示意而已。</p> <p class="ql-block">镇水兽不老。</p> <p class="ql-block">两边都是小广场。几座闸门配置几乎一致。</p> <p class="ql-block">马路边派出所面前有国保碑和大运河碑。</p> <p class="ql-block">导航到上闸村,直接到了张秋村的上闸。只能将计就计,先参观完张秋两闸后再杀个回马枪。</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阿城镇上找到遗址。碑中没有“上”字!</p> <p class="ql-block">两块石碑,诉说身份。</p> <p class="ql-block">闸口上直接改造成桥了。闸槽清晰可见。</p> 张秋下闸、上闸。 <p class="ql-block">张秋下闸和张秋上闸是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的元代船闸,位于阳谷县张秋镇,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张秋下闸</p><p class="ql-block">位置:阳谷县张秋镇下闸村西,又名荆门北闸。</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元大德三年(1299年)始建,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修。</p><p class="ql-block">结构:闸函南北长12米,东西宽8米,闸板槽宽25厘米。现存1尊石狮(高1.2米),原碑刻已遗失。 </p> <p class="ql-block">进村先找到下闸。</p> <p class="ql-block">上下闸相距1.2公里。</p> <p class="ql-block">开车过桥,两米宽。</p> <p class="ql-block">张秋上闸</p><p class="ql-block">位置:阳谷县张秋镇南上闸村西,又名荆门南闸。</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元大德三年(1299年)始建,与下闸同属元代工程。</p><p class="ql-block">结构:与下闸形制相同,由青石垒砌,雁翅附镇水石兽,东侧闸墩现存石狮。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两闸为调节运河水位、保障漕运而建,明永乐年间通航功能显著提升。2014年随大运河申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石头应该是老的。给来寻古的同学们一点安慰。</p> <p class="ql-block">荆门下闸。</p> <p class="ql-block">荆门上闸。</p> <p class="ql-block">刘楼村村口。会通河谷阳段。</p> <p class="ql-block">一锁百年。</p> <p class="ql-block">大路很宽,晒玉米🌽正好。</p> 刘邓大军强度黄河指挥部纪念馆 <p class="ql-block">来之前就知道这里有个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和纪念碑,又发现还有一个指挥部旧址。权衡一下,选择了后者。</p> <p class="ql-block">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位于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沙河崖村,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驻扎该村,指挥东起位山、西至临濮集约150公里地段的强渡黄河战役,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p><p class="ql-block">旧址为坐西朝东两进四合院,前院设警卫住室及作战室,后院保留刘伯承、邓小平居室原貌,陈列二人使用的桌椅、茶具及邓小平赠房东的军用木箱等文物。</p><p class="ql-block">1995年旧址按原貌修复,1996年建成“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纪念馆”,馆名由迟浩田题写。2012年扩建为纪念园,包含指挥部旧址、渡河广场及主题雕像,展厅分八大板块展示渡河作战史料。该旧址1997年被列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获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沙河崖村抗日战争时期为“堡垒村”,群众基础坚实,村民捐献物资并参军支援前线,阳谷县累计提供粮食320余万斤、担架1.5万余副。现村内发展苹果、樱桃种植及木材加工产业,实现脱贫振兴。</p> <p class="ql-block">个小的奔前站。</p> <p class="ql-block">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了。只是专程到旧址缅怀一下老同志。1947年6月30日夜渡黄河是老同志临终前也清晰记得的日子。作为时任司令部警卫连的一位副排长,老同志参加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应该就在这个村子留下了足迹。</p> <p class="ql-block">郓城战役俘虏的国民党中将副师长理明亚,就是老同志带领半个班乘中吉普车押送回后方邯郸峰峰矿中原军区司令部,当面交给滕代远副司令。出色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上次到过郓城战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房东。</p> <p class="ql-block">邓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刘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刘邓,门当户对。</p> <p class="ql-block">警卫员就没有床了。</p> 戴村坝 <p class="ql-block">一直耿耿于怀,终于到了。三个没想到。</p><p class="ql-block">1,博物馆新馆7月份刚刚落成。2,景区和博物馆收费10元+20元。3,戴村坝比想象的大。</p> <p class="ql-block">一图说明白。</p> <p class="ql-block">一泻千里。</p> <p class="ql-block">水脊就在南旺,取水就在戴村坝。</p> <p class="ql-block">一张图说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那就第二张。</p> <p class="ql-block">木桩还是朽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戴村坝是58个遗产点中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然而,2001年汛期汶河一场大水,把戴村坝撕开了一个口子。</p><p class="ql-block">戴村坝是清、汶河的分界线,其下游称大清河,上游称大汶河,控制流域面积8264平方公里,占汶河流域面积的97%。。</p><p class="ql-block">2001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汶河流域鲁中山区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是近十几年来最大降雨过程,形成“01.8洪水”,戴村坝最大流量为2620立方米每秒。</p><p class="ql-block">8月1日,汶河峰高势猛,水流湍急。8时30分,忽听河中闷雷巨响,乱石坝坝下根石走失,坝体自下而上逐渐滑塌,继而溃决,溃口迅速扩展至130余米。</p><p class="ql-block">2002年开始重修戴村坝。</p> <p class="ql-block">上游汶河成大湖。</p> <p class="ql-block">收获不小。</p> <p class="ql-block">简约不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