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源村白沙庙看戏

兰江之畔

<p class="ql-block">那天下午,阳光斜斜地洒在洞源村的青石板路上,我跟着人群往白沙庙走去。远远就听见锣鼓声热闹地响着,像是把整个村子的精气神都提了起来。庙前的舞台早已搭好,彩旗飘扬,背景画得五彩斑斓,演员们穿着亮闪闪的戏服在台上翻腾跳跃,唱腔一出,满场皆静,又一转眼便是满堂喝彩。</p> <p class="ql-block">夜幕一落,白沙庙里又换了一副模样。灯笼次第亮起,映得红墙泛着暖光,戏台上的灯也跟着闪烁起来,像是星子落在了人间。台上那位花脸演员一声长吼,震得屋檐下的风都停了。台下的人或站或坐,有的扶着拐杖,有的抱着孩子,全都仰着头,眼神亮得像是也被那灯火点燃了。</p> <p class="ql-block">庙里的木结构老屋撑起一片天地,雕梁画栋间透着百年的呼吸。我坐在靠边的长凳上,看着台上演员甩袖转身,水袖一扬,仿佛带起了百年前的风。那红柱子、金漆字、飞檐下的铃铛,连同满堂的喝彩声,都像是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这一刻,戏不是戏,是活着的历史,在眼前一帧帧地演着。</p> <p class="ql-block">这庙里的空间宽敞却不空旷,两侧的红柱撑着高高的屋顶,像一双双守护的手。舞台虽不大,却装得下千军万马、帝王将相。灯光打在演员脸上,那眼神、那神情,比任何电影都来得真切。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村里老人总说:“看戏,看的不是故事,是人心。”</p> <p class="ql-block">台上的角儿正唱到动情处,声音婉转如溪流绕山。台下一位老太太轻轻跟着哼,手指在膝盖上打着拍子,眼角微微湿润。旁边的小孙子不懂词,却也被那腔调感染,学着甩手、迈步,惹得旁人轻笑。那一刻,戏台上下,没有年龄之分,只有同一种心跳,在古老的屋檐下共振。</p> <p class="ql-block">白沙庙就静静立在村头,红墙黛瓦,飞檐翘角,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年年守着这场盛会。门楣上“白沙庙”三个字被灯笼照得通红,门前石阶被无数脚步磨得光滑。它不说话,却用年复一年的戏台灯火,记下了多少代人的悲欢。</p> <p class="ql-block">仪式开始前,人们陆续走进大殿,脚步放得很轻。有人双手合十,有人默默跪拜,神像前的供果摆得整齐,香炉里青烟袅袅。孩子们也被大人牵着,学着低头行礼。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庙不只是供神的,更是供记忆的——供那些走远的人,和走不散的情。</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人很多,却出奇地安静。红柱子映着烛光,像披了层霞衣。神像前摆着祭品,红布盖着的供桌,像是藏着一年的收成与祈愿。人们或站或坐,神情庄重,仿佛在等待什么古老的回应。而我知道,当锣鼓再次响起,那回应,就藏在下一出戏的开场里。</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6日下午,我站在洞源村的白沙庙前,看一场戏,也看一段时光。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只有最朴素的热闹与最深沉的敬意。戏台上的角儿唱的是忠孝节义,台下的我们,听的是乡愁,是根,是年复一年,不肯断的烟火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