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所用图片全部都是纪实摄影原片,无一张是剪裁和电脑后期涂鸦。</p><p class="ql-block">这是拍摄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罗家大湾村。</p><p class="ql-block">全村常住人口可能在100人以内,其中平时留守的约30位老人占绝大多数,其余人口可能已外迁或在城市务工。</p> <p class="ql-block">《小小子坐门墩》单色黑白,用现代汽车尾部和一个古村落的一户大门构成要素,一男人一女人坐在门墩上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我是含洋。我曾说“十个摄影人九个不会使用相机”,甚至“一万个人有9999个不会”,绝非危言耸听。这并非指人们不会按下快门,而是指绝大多数人放弃了摄影师的主体性——放弃了在现场用大脑和相机主动创造图像的权利,甘心沦为“移动脚架”,把摄影这门“发现”的艺术,降格为依赖后期软件“设计”和“涂鸦”的投机行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5的午后》单色黑白,中间调记录客观存在</p> <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极力推崇“摄影前期相机控制”,正是要对抗这种本末倒置的潮流。因为我的核心信念从未改变:摄影不是设计艺术,更不是创造艺术的美。摄影是发现。 新闻是发现真相,纪实是发现真实,而艺术摄影,是发现那些客观存在却常被忽略的视觉之美。</p> <p class="ql-block">《下地》单色黑白,主题存在在普通生活里。</p> <p class="ql-block">一、相机是碗筷,也是画笔:我的工具哲学</p><p class="ql-block">我常把相机比作我们每天吃饭的筷子与碗。它们是再基础不过的工具,但要想吃得优雅、精准,就必须亲手驾驭。只会用自动挡,就像不会用筷子,永远无法体会主动夹取食物的自在。相机,理应成为我们手臂的延伸。</p><p class="ql-block">更进一步,我把相机视为我的画笔。摄影师应是“光影的画师”,在按下快门前,心中已有画卷。影调、色彩、质感,这些都不是后期能“无中生有”的,它们源于现场的光线,成于拍摄那一刻的设定。前期控制,就是主动选择如何“翻译”光线,而不是被动地记录一堆需要后期重新“编码”的杂乱数据。</p> <p class="ql-block">《晒豆子》单色黑白,用中间调记录今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二、视觉语言的文法:影调是修辞,画面是篇章</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视觉语言与文学语言血脉相通。一篇好文章,要有主谓宾的骨架,也要有定状补的血肉来修饰,才能生动传神。视觉语言亦然。</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主陪体关系,就是主语与谓语,构成了视觉陈述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影调——画面中从黑到白的层次,就像文章中的形容词和状语,它决定了情绪的跌宕起伏。我始终强调,影调要有高、低、冷、暖和中灰调,如同手指要有长短,才能弹奏出立体的乐章。一个没有影调层次的照片,就像一篇平铺直叙、毫无文采的文章,必然枯燥乏味。</p><p class="ql-block">色调、质感、虚实,这些元素就如同定语和补语,共同修饰并强化着视觉语言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而今,很多人却试图在后期软件中“设计”出这些关系,这完全背离了摄影“发现并组织现有视觉元素”的本源。</p> <p class="ql-block">《防火墙》单色黑白,用重调表现中国古建的古朴。</p> <p class="ql-block">三、正本清源:以黑白摄影为例,批判“后期涂鸦”论</p><p class="ql-block">一个最典型的误区,体现在黑白摄影上。现今一个极其普遍且错误的观念是:黑白图片不是直接拍出来的,必须用彩色照片后期去色,再通过滑块“涂鸦”出来。</p><p class="ql-block">我必须在此正本清源:这是根本性的错误!但错不在广大摄影者,而在于一些源头性的、甚至来自大学讲堂的错误引导。</p><p class="ql-block">真正的黑白摄影,在按下快门前就已经完成了。摄影师用眼睛和大脑,将彩色的世界“翻译”成黑、白、灰的影调关系。我们通过相机内的黑白模式,配合红、黄、绿等光学滤镜,在现场就直接控制不同颜色在成片中的明暗(密度)。例如,用红色滤镜可以使蓝天变深,突出白云,这是基于物理光学的、摄影的思维方式。这才是“发现”黑白之美,而不是把彩色素材去色后,再费力地“画”出影调。那种靠后期“画”出来的所谓“黑白艺术”,早已失去了摄影的瞬间感和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新农村》单色黑白,用高反差表现建筑高雅美。</p> <p class="ql-block">四、我的诚意:前期控制是对真实的敬畏</p><p class="ql-block">我强调前期控制,体现的是三种“诚意”:</p><p class="ql-block">对真实的诚意:尤其在新闻和纪实摄影中。我反问,有几人能不经电脑就还原复杂光线下的真实肤色?这恰恰是摄影师的职责。通过手动白平衡、白平衡微调、点测光在现场无限逼近真实,是对被摄对象和观众的尊重。依赖后期,等于为扭曲真实打开了大门。</p><p class="ql-block">对技术的诚意:相机是精密的创作工具。只满足于自动挡,是对技术的浪费。深入掌握前期控制,是摄影师的自我修养。</p><p class="ql-block">对质量的诚意:我能用30秒完成相机设置,因为我知道,一张前期精准的底片是健康的“母体”,后期只需微调。而一张“废片”即便能救回,也已是伤痕累累,画质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中式美》单色黑白,用高反差手法突出主题。</p> <p class="ql-block">结语:回归发现,重掌主动</p><p class="ql-block">我并非完全否定后期,但我坚决反对本末倒置。后期应是“锦上添花”,而非“扭转乾坤”。</p><p class="ql-block">我所有的理论与实践,都旨在呼吁一场摄影的“返璞归真”:让我们重新成为现场的决策者,用“筷子”和“画笔”般熟练的技艺,运用视觉语言的“文法”,去发现那些客观存在的、转瞬即逝的秩序与美感。</p><p class="ql-block">摄影的尊严,在于诚实的记录和充满智慧的发现。这正是我,含洋,通过“前期相机控制”理论最想传达的本源之思。</p> <p class="ql-block">《祖屋》单色黑白,重调表现古建的四合院的天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