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线,把清朝的事儿说清楚:第二章 皇太极

才江慕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那么,皇太极就是“大清一哥”。此人可不简单,他接手的是个烫手山芋。老爹留下个军事强国不假,但内外交困,像个随时要炸的火药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回 四大贝勒,同坐朝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努尔哈赤晚年搞了个“八大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有点像……股份制公司。皇太极登基时,可不是后来咱们理解的皇帝一言九鼎,他得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三位大贝勒并肩坐着,南面共听国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您想想,这画面是不是挺有意思?四位大佬排排坐,开会还得商量着来。皇太极这个“董事长”,权力被严重稀释,说话未必全算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心里一直憋着股劲儿,想自立门户。莽古尔泰呢,是个莽夫,脾气火爆,曾经亲手杀了自己母亲向父亲表忠心,您说这人狠不狠?代善虽然支持皇太极,但资历老,势力大。皇太极就在这么个“四巨头”的夹缝里开始了他 CEO 的生涯。他隐忍,他在等待机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七回 一石三鸟,南面称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机会来了。什么机会?改朝换代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祯九年,也就是1636年,皇太极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去“后金”号,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自己从“大汗”升级为“皇帝”,年号“崇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为什么要这么干?难道就为了过把皇帝瘾?非也非也,这里面学问大了,堪称一石三鸟的顶级政治操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鸟,摆脱历史包袱。 “后金”这个国号,时刻提醒着和明朝的仇恨,也局限了自己只是个区域政权的格局。改成“清”,五行属水,而“明”字带“日”,属火,水克火,从名号上就压你一头,宣示了取代明朝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鸟,整合内部力量。 大汗是蒙古的称呼,皇帝是中原的至尊。称帝,意味着不再满足于关外一隅,而是要建立一个包含满、蒙、汉的多民族帝国。这能更好地吸引蒙古部落和汉人降官归附,扩大统治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鸟,确立绝对权威。 “皇帝”与“大汗”不同,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借着改元称帝的契机,皇太极一步步削弱了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力。阿敏之前因弃城罪已被圈禁至死,莽古尔泰暴毙,其势力被清算,代善也愈发恭顺。至此,皇太极才真正实现了南面独尊,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共主到专制君主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八回 三顺王与八旗汉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太极极其清楚,要入主中原,光靠满洲骑兵是不够的。他大力推行“满汉一体”,但请注意,这个“一体”是有前提的——你得为我所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候,三个关键人物带着厚礼来投奔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位原本是明朝的将领,在明朝那边混不下去了,渡海来降。他们带来的可不是几个人头,而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红衣大炮和一支熟练的火器部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个比方:这好比什么呢?好比你在玩一个战略游戏,正愁没有攻城武器,对方阵营的三个高级工程师带着图纸和生产线跳槽到你这边来了,简直是雪中送炭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太极喜出望外,给予了极高规格的接待,封他们为“王”,这就是清初著名的“三顺王”。同时,他大力扩建“八旗汉军”,将归附的汉人编入旗籍,给予他们和满洲八旗类似的地位和待遇。这一手太厉害了,既解决了兵力和技术短板,又给明朝的文武官员树立了榜样:瞧见没?过来跟我干,高官厚禄,绝不亏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九回 松锦决战,锁住咽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决了内部问题和人才问题,皇太极终于可以放手对付最大的敌人——明朝了。之前的多次入关劫掠,好比是挠痒痒,虽然疼,但不致命。要致命,必须拿下山海关外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明清之间最惨烈、最关键的战略大决战——松锦大战,爆发了。这场仗从1640年打到1642年,前后两年,皇太极和他的将领们(主要是多尔衮等)运用围点打援、长期围困的战术,把明朝最能打的统帅洪承畴和十几万精锐部队,牢牢困在松山、锦州一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场面,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明朝军队都快饿疯了,据说开始人吃人。洪承畴最后被俘时,据说也是狼狈不堪。皇太极这是下了一盘大棋,他要活活耗死明朝的元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终,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投降。锦州、松山、塔山、杏山四城尽失。明朝在关外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宁远和山海关成了孤悬的据点。皇太极用一把巨大的锁,锁住了明朝的咽喉,为后来清军入关铺平了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回 猝然离世,悬念再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看形势一片大好,皇太极却出事了。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深夜,皇太极在盛京皇宫的清宁宫端坐而逝,毫无预兆,年仅五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您看,历史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刚刚把事业推向巅峰,正准备摘取最后的果实,却突然谢幕了。他死因成谜,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主流史书记载:猝死;二、后世推测:积劳成疾;三、文学演绎:情志所伤,野史和影视剧中,常将其死因与爱妃海兰珠病逝后,他过度悲伤哀恸相联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死,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也留下了一个天大的悬念:大清这艘已经打造得无比坚固的战船,下一任舵手会是谁?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还是他的弟弟,战功赫赫的多尔衮?抑或是……一个谁都没想到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欲知后事,且看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