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疫情暖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疫情突袭的那年,我的超市就开在红旗桥社区院子里——社区办公大楼居中,左边是我的店,右边挨着社区医务室,院子四面敞开,没有院门,也没有专门的保安值守。这得天独厚的位置,让它顺理成章成了社区指定的居民生活物资供应点。那段日子,现在想起来仍像一场紧张又温热的奔赴,每一个细节都浸着暖意,深深刻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还在赤壁市碳素厂兼着保安的活儿,排班是上一天白班、一天夜班,再休息一天,其中白班要早上8点准时到岗,夜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下班,节奏本就紧凑。为了不耽误超市进货和上班不迟到,上白班的日子,我得凌晨3点多就出发进货;上夜班或休息时,就凌晨4点出门,还得跟接我夜班的刘哥商量,让他提前四个小时到岗,我微信转他40块钱。刘哥爽快答应,从没提过额外要求,这份不加修饰的体谅,成了那段忙碌日子里的第一缕暖意。可供应点责任在肩,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断不得,除了蔬菜、水果,鲜鱼也是大家惦记的荤菜,我还和姐夫合伙搞了一头猪,把猪肉一并纳入进货清单,和老婆把一天的时间掰成了两半用。更暖心的是,蒲圻办事处考虑到疫情期间路上设满关卡,进货不便,特意给我们办了行车证和采购证。有了这“两证”,不管是去车站菜场、屠宰场,还是去郊外池塘拉水,骑着我家那辆烧油的三轮车,只要亮出证件,关卡值守人员便直接放行,偶尔还会叮嘱一句“路上慢点开”,省去了不少查验沟通的麻烦,让我们进货的脚步轻快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白班的凌晨3点多,天还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社区院子里静得能听见风声,只有办公大楼门口的路灯亮着微弱却温暖的光,闹钟一响,我们就裹上厚厚的外套,坐上烧油的三轮车出发——车斗里早已备好泡沫箱,专门用来装怕磕碰的蔬菜、水果和鲜鱼。不上白班的日子,凌晨4点出门,天色也依旧沉黑,赶路的节奏同样不敢放慢。刚驶出社区不远,就遇上路边的关卡,值守人员裹着大衣严阵以待,我们抬手亮出贴在车头的两证,他们扫了一眼便抬手放行,没有多余耽搁,那句简单的“注意安全”,在凌晨的寒风里格外暖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菜场里灯火通明,批发商们早已就位,新鲜的青菜带着露水,红彤彤的番茄、脆生生的黄瓜码得整整齐齐。我们麻利挑好蔬菜、水果,先拉回超市卸下车,再马不停蹄赶往屠宰场进猪肉。鱼池的老板会按时把鲜鱼送到店里,老婆留在超市整理货物、给鱼换水,我则继续奔波——把刚从屠宰场拉来的猪肉送到姐夫家,卸下他那份后,便请费师傅把剩下的肉切成四五斤一刀的肉块,再骑着三轮车往回赶。上白班的话,赶在8点前卸完货、交接好超市的事,就赶紧往碳素厂跑,生怕迟到;不上白班的日子,回到社区院子时也已近六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卸下猪肉,顾不上喝口热饭,就忙着往货架上摆。100多斤肉刚摆好,居民们就围了上来,不到一个小时就抢完了,货架上又空空如也。而店里的鲜鱼,一开始没经验总莫名死去,看着鲜活的鱼变蔫,既心疼又可惜——疫情期间物资紧俏,居民想吃口鲜鱼不容易。后来有常来买菜的大叔主动提醒我:“鱼养不活是缺氧,得整个增氧器才行。”我赶紧买来装上,可没过多久,还是有鱼陆续翻肚。又有热心阿姨拉着我支招:“自来水含氯,还缺天然氧气,用池塘水养鱼才活泛!”这份邻里间的真心惦记,让我心里暖暖的。我听了立刻照做,第二天特意骑着烧油的三轮车,凭着办事处给的两证赶到城郊关卡,一亮证件便顺利通过,到附近的池塘里装了满满几桶天然水回来——三轮车的车斗空间够大,装水的桶稳稳当当不会晃,换掉盆里的自来水后,果然见效,之后的鱼再也没莫名死过,每天都蹦跶不停,摆出来很快就被抢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遇上雨天,进货的路格外难走。我们穿着笨重的雨衣,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打湿了裤脚和鞋子,冰冷的湿气顺着皮肤往上钻。烧油的三轮车在湿滑的路上小心翼翼地前行,老婆坐在车斗里,一手护着怕被雨淋到的蔬菜、水果,一手紧紧按住装鱼的盆,还不忘扭头跟我说:“你握车把稳点,我把鱼盆再按住点,别让鱼晃伤了,上白班可别迟到!”夫妻间的相互扶持,成了抵御风雨的力量。我握着车把,眼睛死死盯着前方,浑身绷得紧紧的。凌晨的气温格外低,手冻得通红僵硬,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上白班时怕耽误上班,不上白班时怕耽误居民买菜,只想着尽快把新鲜食材运回超市。路过关卡时,雨水打湿了证件,我们擦干净后一亮,值守人员依旧快速放行,没有丝毫不耐烦,这份体谅让我们在寒雨中多了份暖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是赶上上白班,下班后我更是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就得立刻骑着三轮车、带着证件去补货。有次刚下白班,货架上的青菜、水果、鲜鱼和猪肉已经卖空,居民们还在门口等着,我顾不上歇口气,抓起证件就往菜场赶,回来时菜筐还没卸稳,大家就有序排起了队。那时候的超市,货架永远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早上进的货,上午就被抢空;中午加急补的货,下午也销售一空。常常是我刚把菜摆好、把新拉的鲜鱼倒进盆里,就有居民围上来挑选。社区办公大楼的工作人员还会主动帮着吆喝:“大家有序排队,老板补货快得很!”而如果上完夜班,早上8点下班回家,按说该休息一天,可我们根本没时间睡整觉,眯上三四个小时,就又得起来筹备第二天的货源,既要惦记蔬菜、水果、猪肉的品质,还得想着去池塘拉水养鱼,一整天连口气都喘不过来,连轴转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婆跟着我遭了不少罪,既要帮着进货、搬货,又要在超市里收钱、称重、整理货架,还要时不时给鱼盆添水、检查增氧器,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可她从没抱怨过,只是偶尔在没人的时候揉一揉肩膀,笑着说:“没事,有办事处的证件帮衬,关卡一看证就放行,大家能买到新鲜菜、水果、活鱼和猪肉,你上工也没耽误,咱们累点也值。”居民们也格外体谅,排队的时候安安静静,有人看到我们搬货费劲,还会主动搭把手;看到鱼盆里的水少了,甚至会提醒我们“该加水啦”。右边医务室的医生护士,有时会特意给我们递上瓶热水,说一句“辛苦了,注意防护”,就让我们心里暖烘烘的。社区工作人员也常来协调秩序,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会帮着把菜、水果、鱼和猪肉送到家里,整个敞开的院子里,都透着股守望相助的暖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些日子,我们骑着烧油的三轮车,顶着寒风、冒着风雨,在菜场、屠宰场、姐夫家、超市与工厂间来回奔波;凭着两张证件,在特殊时期里顺畅通行;靠着姐夫的合伙支持、费师傅的热心帮忙、邻里的善意、夫妻的扶持,既守住了居民的菜篮子,也没耽误我的工作。每一份体谅、每一次相助、每一句叮嘱,都像微光汇聚,照亮了疫情下的日子。那段满是责任与暖意的时光,成了心里最珍贵的记忆,让我始终相信,平凡人的守望相助,就是困境中最坚实的力量。</p> 疫情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