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实验中学物理组教师参加“数字化赋能 核心素养落地”初中物理现场跟进指导活动

Weather

<p class="ql-block">为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近日,牡丹区实验中学物理组范玉佩、冀文硕、韦天琪三位教师赴威海,参与“数字化赋能 核心素养落地”初中物理现场跟进指导活动,系统学习前沿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活动主培训地点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毓秀楼大报告厅。</p><p class="ql-block">一、活动核心内容回顾</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于2025年11月4日—7日举办,是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初中物理省级专家现场跟进指导活动,以专家报告、课例观摩、专题研讨为主要形式,聚焦“核心素养落地”与“数字化教学融合”两大关键领域。</p> <p class="ql-block">(一)11月5日:深耕习题教学优化,聚焦素养导向课例</p><p class="ql-block">1. 专家报告《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优化》(主讲人:黄恕伯,人民教育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报告围绕“优秀中考试题难度因素分析及其启示”“体现核心素养的物理练习题设计”“防止超标习题对教学的干扰”“合理布置作业,提升作业效率”四大维度,深入阐释习题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育人价值。其中,在“优秀中考试题难度因素分析”板块,重点剖析“审题与物理核心素养的关联”——审题不仅是解题基础,更是“物理观念”核心素养的具象化体现,通过审题可搭建试题情境与物理知识的桥梁,将情境题转化为纯粹物理问题。这一观点明确“物理解题素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可通过纸笔测验考查”,为教师优化习题设计、避免超标训练、提升作业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也让教师深刻认识到“习题并非刷题工具,而是培养思维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2. 课例观摩与研讨《磁现象 磁场》</p><p class="ql-block">济南天桥区宝华中学郭娜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为切入点,设计多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探究磁场的方向,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磁场”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磁场的形状,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模型建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威海高区一中李晓妮老师的磁现象课设计多维且生动,课前以评价量表引导学生预习解决核心问题,课上既借助数字化传感器将抽象磁场数据化呈现、用“风”类比磁场降低理解门槛、通过模拟瓶展现磁场空间分布,更利用VR眼镜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磁场,再结合丰富教具从微观视角切入,使学生在多感官参与的实验探究中突破难点,充分凸显数字化技术与创新教具对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支撑,打造出兼具深度与体验感的课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课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黄恕伯专家肯定二位老师均有明确素养指向,“问题驱动—工具支撑—总结升华”的节奏更避免了探究流于形式;同时结合“做中学”理念,强调这类课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沉浸式体验(如借助数字化工具探究磁场),突破了“听中学”“看中学”的被动局限,实现了高度的学习主动性与交互性,最终明确“素养导向”课堂结构需以学情为起点、素养为核心、多元工具为支撑、总结升华为落点,且要深度践行“做中学”,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的转型。黄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及教学的建议等等方面对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评。让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之道,课堂学习活动方式的精雕细琢的切入点,以及教学知识内容新的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教而不言则浅,言而不评则空。课堂的结束,正是深度思考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二)11月6日:探索数字化赋能路径,深化技术与教学融合</p><p class="ql-block">1. 专家报告《数字化赋能初中物理教学》(主讲人:田成良)</p><p class="ql-block">田老师以“课堂是思维培养的主阵地”为核心,结合吴加澍老师“重演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模式,围绕“从学科本质理解到思维培养”“AI赋能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新技术支持的教学难点突破”展开,从“工具适配”“资源开发”“课堂互动”三维度解析数字化与物理教学的融合路径,既强调通过“物—维—理”进阶逻辑培养学生思维,又提出借助充分还原稀释物理概念形成过程、延迟判断探寻物理规律等方式,为教师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教学、落地思维训练提供了清晰指引。</p> <p class="ql-block">2. 课例观摩与研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焦耳定律》</p><p class="ql-block">济南实验初级中学于文老师在“声音产生与传播”课堂上,串联实验与视频探究,深化知识理解:先开展音叉实验,让学生观察敲击后的音叉触及水面产生水花,结合AI软件向智能体提问,搜索“音叉振动与声音的关联”,直观感知“声音由振动产生”;再组织学生观看真空铃实验视频,引导大家聚焦“玻璃罩内空气抽离过程中,闹铃声音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自主推导“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整个过程以“实验具象+视频直观+智能探究”助力学生深化认知,强化证据意识与逻辑推理能力,让抽象物理规律更易理解。</p> <p class="ql-block">威海高区神道口中学涂金岩老师以“燃烧的纸小魔术”趣味导入课堂,随后借助温度、电流数字化传感器,搭配焦耳定律实验器等设备,实时呈现实验数据变化,同时结合大屏上动态的电路与用电器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关系。通过“趣味导入+数字化传感器实验+可视化场景”的模式,实现技术与探究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抽象的电热规律具象化。</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薛原从“技术服务教学本质”角度点评指出,AI时代教师需强化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与学习活动组织中的主导作用,AI虽可助力教学设计、教案生成等,但要把控技术与教学的适配度,避免削弱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济南汇文实验学校刘福强则进一步补充,强调技术工具的选用需紧扣物理学科“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的核心特质,像现场课堂中借助温度、电流数字化传感器及焦耳定律实验器,搭配大屏动态电路场景来直观呈现实验数据变化,这种方式既契合了学生“从具象现象到抽象规律”的认知逻辑,又通过技术赋能让实验数据更精准、规律推导更高效,为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平衡“技术创新”与“学科本质”提供了实操性指引。</p><p class="ql-block">3. 补充专家报告</p><p class="ql-block">《教材中的数字化实验研讨》《从经验到思想——物理名师专业成长路径》两场报告,分别从实验创新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两个角度,进一步丰富教师对数字化教学应用与自我成长的认知。</p><p class="ql-block">二、学习成果与后续实践规划</p><p class="ql-block">牡丹区实验中学三位教师通过本次学习,对“核心素养落地路径”与“数字化教学融合方法”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返校后,物理组将围绕以下方向推进实践:</p><p class="ql-block">1. 推动教学理念转化:组织组内专题研讨,将“素养导向”“数字化赋能”理念融入日常备课与课堂设计,明确每节课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实施策略。</p><p class="ql-block">2. 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在《光现象》《电与磁》等单元教学中,尝试引入数字化实验工具(如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优化实验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数据分析意识。</p><p class="ql-block">3. 优化习题教学体系:参考黄恕伯专家的指导建议,重构习题设计框架,注重通过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同时严格筛选习题,规避超标内容干扰,提升作业实效。</p><p class="ql-block">本次学习为牡丹区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学校将持续关注学科教学前沿动态,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推动物理教学质量提升,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