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历史探究

梦圆徽州黄山很行

<p class="ql-block">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历史探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聊的呢,是一所学校啊。这所学校呢,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江苏省立的一所临时中学。然后它其实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办学。最后呢,他的精神和文化又由江苏省溧阳中学继承下来。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没错没错,这个话题还是很值得聊的。对,那我们就直接开始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咱们先来探讨一下啊,就是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它的历史档案以及它的文献资料梳理。首先我特别想知道的就是这所学校的历史档案主要都藏在哪里?然后它最初是怎么筹备,怎么建立的?包括它的领导层是怎么变化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学校的档案呢,其实主要就保存在江苏省档案馆、常州市档案馆和溧阳市档案馆。对。然后这其中呢,溧阳市档案馆的资料是最完整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那看来想要了解这个学校的历史,溧阳是个绕不开的地方啊。是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这所学校呢,是1941年的冬天开始筹建的。然后最初呢,是在屯溪的柏树1号设立了江苏临中教育大队部,主要就是负责接待和收容这些学生。同时呢对学生实行军事管理。然后他的筹备主任呢,一开始是吴泽中,但是他其实只当了两个月,就1941年的11月到1942年的1月。之后呢,就是由王孟凡来接任筹备主任。哦,其实王孟凡他才是这所学校第一任真正意义上的校长。他从1942年一直当到了1943年的1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说到这我有个问题啊,就是地方志里面对于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还有1946年江苏省立溧阳中学的创建。到底都记了哪些关键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像江苏省志、常州市志、溧阳县志里面都有专门的章节来写这个学校的历史。然后溧阳市档案馆里面还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关于1946年江苏省立溧阳中学创建的原始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看来这些地方志是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啊。确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溧阳县志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就是1946年的5月份,有10位溧阳的教育界的人士。他们流亡在贵州,然后他们就以溧阳旅筑同乡会代表的身份向教育部递交了请求。就是希望能够在溧阳分设一所中学。这10位代表呢,分别是陈树君、周碧森、史干真、谭明全、董继环、许文光、杨炳章、宋涵之、周家作和胡达人。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历史能给我们还原出一个怎样的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有一本非常非常珍贵的回忆录,是一位戴步的老人写的。他的书里面非常细致的记录了他自己在1943年到1945年这两年的时间里面,在江苏省立临时中学的一些所见所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那他的这个回忆应该是特别生动啊,就有没有什么细节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他是1943年的七八月份的时候,在宜兴的张渚镇参加了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他当时考进去就是高二上。等到1945年的7月,他就毕业了。他在书里面还提到了当时的校长是金坛的于西来,然后教务主任是吴增介,训导主任是韩可吾。总务主任是李大千。啊,然后他还特别说到了,这些校领导和大部分的老师都是非常有名望的学者或者说大学教授。然后对学生也是非常的关心,校风也是非常的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哎,这个校友访谈和校史资料里面。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确认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和后来的江苏省溧阳中学,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的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一份1945年7月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这个毕业证书是当时的校长刘秉哲签发给一位叫陈国华的学生的。然后这个证书现在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校史文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毕业证书作为实物证据确实很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而且还有校友回忆说。1941年的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上海的很多学校都停办了。然后就有上千的爱国学生就涌入了江苏临中。哦,虽然有一些学生后来又分流了,但是当时江苏临中的学生总数还是有1500多人。然后学校是设在离屯溪15华里的瑶溪堰塘村的江家大院里面。等到1942年的年初的时候,学校通过编级考试把学生分到各个班级,就正式开学了。好。</p> <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和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因为经常会有人把这两个学校搞混,那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所学校?然后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到底是怎么样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完全是两所学校啊,就是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它是在1941年的冬天开始筹建的,然后到了1942年的4月份。才在皖南的休宁县的瑶溪堰塘村正式成立。他的校长是王孟凡,然后学生最多的时候有2000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他的校史又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这个学校呢,他的校址就变动比较多。他曾经在盐城、兴化等地办过学。然后在兴化办学的时候,他的分校就设在孔庙。后来又迁到了中堡,再后来又迁到了竹泓。然后值得一提的是,国学大师柳诒徵的儿子柳其生曾经在这里任教。而且柳贻徵本人也多次来这里讲学。还有就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葛嘉树也是从这里毕业的。当时这个学校还吸引了很多扬州中学的名师。然后他们的教学也是非常严格的,大部分的科目都是用英文授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和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合并的这种说法?这个误会到底是怎么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多史料里面提到的临中二部,它并不是说真的有这么一所独立的学校,而是可能是江苏省立临时中学自己内部的不同的年级或者不同的部门。哦。比如说有一个戴步老人的回忆录里面就说到了1941年的冬天,学校刚刚开始筹备的时候。只有300个学生。但是到了1941年的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一下子就有上千的学生涌进来了。虽然有一些分流了,但是最后还是有1500多学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哦,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校合并这一说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对对对,就是1946年江苏省立溧阳中学成立的时候,真正参与合并的只有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就是皖南瑶溪的那个,然后还有一个是江苏旅川临中,就是在四川重庆的那个,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是完全没有参与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下面就来说说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它的这个办学历程,它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然后它为什么会选址在皖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这个学校的诞生真的非常的特殊,就是1941年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最艰难的阶段。然后日伪军对江苏进行了非常残酷的大扫荡。导致江苏的很多地方都沦陷了,所以当时在盐城、宿迁、涟水,还有镇江等地的一些临时中学和临时师范。大部分都没有办法继续办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时就是有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被迫离开了家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没错没错,然后这些爱国的青年他们就只能一路南下,然后很多人就颠沛流离到了皖南、川东和赣东北。哦。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为了安置这些江苏籍的失学青年,就报请了教育部,然后在皖南成立了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在重庆成立了江苏省旅川临中。江苏临中就设在了离屯溪15华里的瑶溪堰塘村,学生最多的时候有2000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明白了,但我想知道这个学校当时是怎么设置课程的?是怎么安排教学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这个学校它的课程设置是非常有特点的,就是它不光是有正常的学科,它还把抗日宣传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学当中。比如说国文课。每一个礼拜都要写作文,然后英文课是隔周写,有的时候还会在课堂上面限时作文。哦,然后高一高二的时候,老师基本上都是用中文讲课,但是到了高三就基本上都是全英文授课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听起来对学生的要求还挺高的。对。那我还想问一下,就是这个分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分科的话是高三才开始分的。然后文科生的话会加授国学常识。还有一些英语选读,英语选读的话都是一些西方的文学名著。理科生的话会加高等化学和高等物理。哦,然后他们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京沪地区的一些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就是他们都非常的有威望,然后也都为了抗日救亡,然后为了振兴国民教育汇聚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我特别想知道,就是当时这个学校的师生,他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艰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真的是苦到你无法想象。比如说吃的方面,学生们吃的饭被大家叫做八宝饭,就是里面有沙子、有稻子、有稗子,什么都有。然后八个人一桌,早晚喝稀粥。中午吃干饭,菜的话就是只有一盆青菜汤,然后这个青菜汤上面连油花都看不到。大家都经常吃不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住宿条件是不是也特别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对啊,住宿的话,第一年大家都是住在自己搭建的那种竹木结构的房子里面。然后里面就是一个大通铺,可能一排要睡二三十个人。而且那个时候冬天有跳蚤、虱子,夏天有臭虫、蚊子,很多人都生疥疮,身上奇痒无比。到了第二年的下半年的话,就搬到了江家大院的楼板上面。然后用木板稍微隔一下,可能十几个人住一个小间。对。等到读高三下学期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就住进了老百姓的家里面,然后两三个人一个房间。就条件稍微好一点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我想知道在1941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里面,这个学校的校址到底都迁过哪些地方?然后每一个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特别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最开始的话,在1941年的冬天,学校是在屯溪的柏树1号。那个时候就是专门用来接待和收容学生的。然后那个时候是实行军事管理。哦,等到42年的时候就搬到了瑶溪的堰塘村,那个地方是江家大院。然后一直到46年都是在那里,那个地方是整个学校的大本营,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校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江家大院作为主要校址,它在规模上,或者说在学生的构成上有什么特别的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江家大院的话,它本来有50多个院落,然后面积是有26600平方米。现在还保存着31个院落,有16650平方米。对。它全部都是那种砖石土木结构的,非常的有气势。然后学生的话,大部分都是江苏沦陷区的学生,也有一些安徽本地的学生。然后那个时候因为有江苏省第一临时中学在那里,所以那个地方也一度成为了徽州地区的一个文化教育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那这个学校在这段时间里面,他的领导层有什么样的变动?然后核心的管理团队都有哪些人?首先是筹备主任,筹备主任一开始是吴泽中,他是从1941年的11月干到了42年的1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然后接下来就是王孟凡,他其实算是第一任的校长。哦,然后他是从42年干到了43年的1月。接下来就是于西来,他是从43年的4月干到了44年的8月。然后接下来就是刘秉哲,他是从44年的8月开始干。啊,然后他一直干到了46年。就是他在45年的时候还给陈国华颁发过高中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看来这些校长在任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对。然后除了校长之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比如说教务主任吴增介,然后训导主任韩可吾。韩可吾他是金坛人,然后他也是1922年创办了现在的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哦,然后还有总务主任李大千。对,就是这些人一起构成了学校的管理核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好的,那我们接下来的话题就是,这个学校现存的遗址,它的现状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先来看一下瑶溪村这个遗址啊,它现在的地理位置,包括交通条件是什么样的?然后它在抗战时期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独特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瑶溪村,它是在黄山市休宁县的商山镇的北部。然后它是紧挨着率水河,然后距离黄山市的中心城区只有7公里,所以是非常方便的。这是不管你是自驾还是坐车都很方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交通这么便利,怪不得当年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后方基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对啊,就是因为它交通便利,然后又比较隐蔽,所以那个时候,上海法学院,第四后方医院。江苏省第一临时中学好多机构都搬到了这里,然后村里的那些宗祠啊、厅堂啊全部都被利用起来了。甚至有那个时候,外来人口比本地人都多。所以那个时候有一句话叫上有瑶溪,下有屯溪。就非常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我还想知道,就是现在这个瑶溪村的江家大院,这些遗址的保护状况到底怎么样?然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现在你去瑶溪村的话,你还能非常清晰的看到当年留下的那些历史印记。然后也有很多游客会专门来这里寻访,感受那个年代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能留下这么多遗迹,说明保护的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村里这几年也下了很大的力气在做基础设施。就是水电气路网全部都覆盖了。然后江家大院的话,它是在瑶溪河对岸的堰塘村。然后它本来是有50多个院落,然后面积是有26600平方米。现在还保存着31个院落,有16650平方米,然后全部都是那种砖石土木结构,非常的有历史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哦,那除了瑶溪村的这些遗址之外,屯溪还有哪些地方跟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其实屯溪的柏树1号就是当年江苏临中刚开始筹备的时候,专门用来接待和管理学生的一个地方。然后那个时候叫江苏临中教育大队部。哦。但是现在那个旧址的保护情况还不是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当年有这么多学校都搬到了屯溪,那屯溪在当时可是文化重镇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没错没错,除了江苏临中之外,还有上海法学院是设在瑶溪的。然后上海法政大学是设在柏树的,南京安徽中学是先设在阳湖,后来又迁到了白山,南京中英中学是在黎阳。然后现代中学是在深田。建国中学是在梅林,然后江苏的第二临中是在柏树,就是那个时候真的是高校云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这些遗址现在的保护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现在官方是有认定的。就比如说,屯溪区委史志室和区新研会,他们在清明祭扫张秋阳烈士的时候,就有提到说,瑶溪对岸的堰塘村曾经接纳过江苏省临时中学。然后休宁县政府在介绍商山镇瑶溪村的时候,也是把这个江苏省第一临时中学的迁入作为村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就特别强调了它当时作为教育和医疗后方基地的这个特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哦,看来地方上还是很看重这段历史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是这样的,然后有专家就建议说,因为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在抗战教育史上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所以应该要把瑶溪村的江家大院这样的一些遗址进行重点的保护,然后最好是能够建立一些纪念设施。这样的话才能够更好地把这段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江苏省溧阳中学和这个临中,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传承关系。首先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个江苏省溧阳中学,它到底是哪一年成立的?然后它到底是怎么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溧阳中学,它是在1946年正式成立的。然后它是由江苏临中,就是皖南瑶溪的那个江苏临中,然后和江苏旅川临中,就是四川重庆的那个江苏旅川临中。这两个学校合并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哎,那这个合并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特别关键的人物,或者说关键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有的有的,就是1946年的5月份,有10位溧阳教育界的人士,他们那个时候是流亡在贵州。然后他们就以同乡会代表的身份向教育部递交了申请,就希望能够在溧阳再设一所中学。哦。然后同时呢,溧阳县的临时参议会,还有党政地方团体,他们也联合起来向教育部申请。哦。然后到了6月份的时候,省教育厅就专门派了督学吴和。到溧阳来查看校址,然后最后就选定了在溧阳的东门外的戈齐村,就是用周氏宗祠来作为校舍。开始筹备建校。然后到了7月份的时候,就任命了陆剑秋为第一任的校长。哦。到了9月份的时候,就正式开学了。那个时候是有高中7个班,初中5个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哦,就是从法律关系和组织架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江苏省溧阳中学到底继承了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哪些东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从法律层面来讲的话,江苏省溧阳中学它是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和江苏旅川临中这两所学校的唯一合法继承者。就是,他1946年的成立是经过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准的。然后所有的法律程序全部都是完备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他不只是挂了个名,他是真正的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然后在组织架构上面的话,就是江苏省溧阳中学,它不光是接收了原来两校的全部的师资力量。它同时也沿用了原有的管理体系。哦,甚至有一些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上面还可以看到,它其实是三校合并。就是重庆的那个省立旅川临时中学,然后徽州休宁、黟西的省立临时中学,还有绩溪的省立第五临时中学。三校合并组成了新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这个江苏省溧阳中学,它的名字到底经历过哪些变化?然后每一次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这个学校它最开始1946年的时候叫江苏省立溧阳中学。然后到了1949年的时候,就是溧阳解放了嘛,然后学校由苏南行署接管。这个时候就改名为苏南溧阳中学。哦。然后到了1953年的3月,因为江苏恢复了省制嘛,这个时候就又改回了江苏省立溧阳中学。然后同时呢,学校也在这一年从戈齐村搬到了现在的这个平陵中路的老校区。</p> <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看来这个校名的变化跟这个地方的政权更迭,还有这个行政区域的调整是非常紧密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是的。然后后面就是1963年的时候,学校被评为了江苏省的18所示范中学之一。然后1980年的时候又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然后2000年的时候被评为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然后03年的时候转评为了江苏省四星级学校。然后04年的时候,学校转制为公办民营试点学校。然后同时呢,也搬到了现在的这个南环西路的新校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溧阳中学,他到底是怎么把临中的这个历史和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校园文化里面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学校其实一直都非常重视对这段历史的传承,就他的官方资料里面都会写明学校是诞生于1946年。然后经历了78年的风风雨雨,然后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溧阳市、常州市,甚至是江苏省的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这么说来,学校在一些细节的保留上面应该也是下了功夫的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没错没错,比如说在平陵中路的那个老校区里面,现在还种着一棵榉树,是1946年建校的时候。当时的师生一起种下的。然后这棵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象征,就是象征着省立临中人不忘初心,然后接续奋斗这样的一个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它和江苏省溧阳中学之间的这种传承,到底体现了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然后又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他们之间的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校史的延续,它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的教育在抗战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面。是怎么样去坚守?然后又是怎么样去把文化的火种不断的传递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这背后其实是有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是这样的,比如说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它诞生于抗战的艰苦时期。然后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它还坚持办学,然后培养了很多爱国的青年。这个就是一种教育救国的信念的体现。然后包括戴埠老人的回忆录里面也有讲到当年的师生是怎么样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不放弃学习。然后这个精神其实也一直在江苏省溧阳中学里面不断的传承下去。就是这种坚韧,然后这种奋斗成为了学校和学生们最宝贵的一个底色。(在亲历者回忆资料方面,最具价值的是一位戴埠老人的回忆录《一位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详细记录了他在1943-1945年间在省临中两年的生活经历。这份回忆录提供了大量关于师生生活、教学安排的第一手资料。回忆录的作者于1943年7-8月间在江苏宜兴张渚镇参加了江苏省立临时中学的招生考试,录取为高二上年级,并于1945年7月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明白了,那我们最后要总结一下,就这个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它的历史地位,它的精神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它跟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还有江苏省溧阳中学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其实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它是完全独立的一所学校。它跟那个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然后在1946年江苏省立溧阳中学成立的时候,其实也只是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和江苏旅川临中这两所学校进行了合并。然后就有了现在的江苏省溧阳中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它其实有自己非常清晰的发展脉络,然后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没错没错,然后它的这个历史意义还在于,它从1941年的冬天开始筹备。然后到42年的时候,在安徽的休宁、瑶溪、堰塘村正式开学。然后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一直坚持到了46年。然后他的教学上面始终是把抗日宣传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然后他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对,然后现在瑶溪村的那些旧址,包括江家大院,其实都还是有比较好的保留,然后也很有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1</p><p class="ql-block">行,今天我们把江苏省立临时中学的来龙去脉包括他的精神传承,给大家聊了一个遍。然后我们也看到了,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教育和文化是怎么样薪火相传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话人 2</p><p class="ql-block">好了,那么这期节目咱们就到这里了,然后感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期再见。拜拜拜拜。</p> <p class="ql-block">本次探讨围绕江苏省立临时中学展开,涉及校史资料、筹建、与他校关系、办学情况、遗址及与江苏省溧阳中学传承关系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校史资料:档案存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档案馆,溧阳市档案馆资料最完整,地方志及亲历者回忆录也是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筹备与建立:1941年冬筹建,先设教育大队部接待收容学生,筹备主任先后为吴泽中、王孟凡,1942年在皖南休宁县瑶溪堰塘村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与他校关系:和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是两所学校,无合并情况,江苏省立临时中学与江苏旅川临中合并成江苏省溧阳中学。</p><p class="ql-block">- 时代背景与选址:抗战艰难期,江苏多地学校停办,为安置失学青年,在皖南设校,因瑶溪堰塘村交通便利、位置隐蔽。</p><p class="ql-block">- 课程教学:课程融入抗日宣传,高三分科,师资多为京沪地区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p><p class="ql-block">- 师生生活:饮食差,住宿条件艰苦,随时间逐步改善。</p><p class="ql-block">- 校址变迁:屯溪柏树1号用于筹备,瑶溪堰塘村江家大院为主要校址,学生多为江苏沦陷区及部分安徽本地学生。</p><p class="ql-block">- 学校管理:历任校长有王孟凡、于西来、刘秉哲等,管理团队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主任等。</p><p class="ql-block">- 遗址现状:瑶溪村遗址保护较好,基础设施完善,屯溪柏树1号旧址保护情况不明,专家建议重点保护并建纪念设施。</p><p class="ql-block">- 溧阳中学:1946年由两所学校合并成立,法律和组织架构上继承江苏省立临时中学,校名随政权更迭和行政调整变化,传承了临中精神。</p> <p class="ql-block">一个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一个戴埠老人的求学之路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