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间遇良师:陈老师的静与我的动

人生不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相识:群里的那把钥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钟老师的全国剪纸群里,我第一次见到“陈老师”这个名字。群友们提起他时,语气里带着敬畏——“正高级剪纸教授”“非遗传承人”。那时的我,刚经历一次展览的小波折,心里揣着忐忑,却也生出一丝期待:如果能得到他的指点,会不会离“好作品”更近一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出好友申请,手机屏幕很快亮起“通过”的提示。那一刻,像有一束光轻轻落在我心里。他没有客套,直接问:“把你的作品发我看看。”我把《富春山水》系列打包发送,屏幕那头沉默了几分钟——后来我才知道,那几分钟里,他正在逐幅看,逐句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指导:深夜的刻刀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师的话不多,却像一把精准的刻刀。第一次交流,已是深夜,他发来一句:“<b>剪纸应该有基语言和风格。</b>”我反复读这句话,把“基语言”写在本子第一页,对着传统纹样一点点比对——原来,他的“少”,是留给我思考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不否定AI创作,却强调“<b>让AI按剪纸的路走</b>”。“先在脑中予置一幅想象图,再让AI记录下来。”这句话成了我创作的标尺。那段时间,我常在深夜对着屏幕,把他的话抄在便签上,贴在书桌前,然后拿起刻刀,在红纸上一遍遍练习——他的“静”,成了我心里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他为了让作品符合国家媒体的发布标准,熬夜到两点逐幅修改。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他发来的截图,每一处线条都更利落,每一个构图都更呼吸——他说:“<b>多看传统民间剪纸,让作品多些民间味</b>。”我把这句话设成手机壁纸,每次打开,都像听见他在耳边嘱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发布:专栏里的富春山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师的支持,像一条隐秘的河。他把我的《朱红楼西湖·十景伴人行》《嫦娥》等作品,陆续发布在紫牛新闻的专栏里。为了让“富春山水”更贴近地域文化,他特意调整中秋主题,让画面里的水波纹与民居布局更有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布那天,我守在手机前,看着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点赞。群里有朋友说:“这组剪纸有陈老师的味道了!”我心里又暖又酸——暖的是被认可,酸的是知道这背后,是他深夜的打磨和无声的托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成长:把每一刀当成回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依然会把新作发给陈老师。他的回复依旧简短,却总能在关键处点醒我:“人物结构不对,先看剪纸资料”“先从基本功学起”。我在这些“少”里,学会了“多”——多练线条,多背纹样,多在生活里找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分享的《全国中秋剪纸精品集》《老行当》系列,成了我的创作范本;他那句“<b>先手工做,再AI</b>”,成了我平衡效率与传统的准则。我渐渐明白,他的“静”,是一种更深的力量——让我在喧嚣里沉下心,在留白处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纸间的路还长,我会带着他的温度,把每一刀都当成对传统的致敬,也当成对他的回应。因为我知道,在那些安静的对话背后,有一束光,一直照着我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