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同行】第一期(4)‖研讨话题分享——以语文要素守住“跨学科”的语文味

朱曲小学语文

<p class="ql-block">  “悦读”,是沉醉书海的专注与欣喜;“同行”,是共研共长的陪伴与力量。本栏目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拆书”为舟,以“研讨”为桨。期</span>待你我在此深度聚焦,思维碰撞,让每一次共读都化为照亮教学实践的温暖灯火,让我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结伴成行,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期由朱曲镇东里小学的魏睿老师分享她读了《小学统编语文怎么教》第一辑后,对“遇到跨学科的课文,怎么用语文要素守住语文味”这一话题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以语文要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守住跨学科课文的“语文味”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曲镇东里小学 魏睿</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课文融合多学科知识,要守住“语文味”,核心是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要素,让其他学科内容为理解语言、提升语文能力服务。</p><p class="ql-block"> 首先,聚焦文本语言形式,挖掘学科内容背后的表达逻辑。比如科学类课文《蝙蝠和雷达》,不应只停留在“蝙蝠探路原理”的科学知识讲解,而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用“像……一样”的比喻(“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如何把抽象原理具象化?用“反复试验”“终于发现”等词语,怎样体现科学家探究过程的严谨?通过拆解语言手法,让科学知识成为理解表达技巧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其次,立足文本解读方法,用语文思维串联跨学科内容。历史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可先通过“读句子,找体现圆明园‘辉煌’与‘毁灭’的关键词”(如“金碧辉煌”“化为灰烬”),在语言对比中感受情感;再结合历史背景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先写辉煌再写毁灭?这种“以美衬悲”的叙事顺序,如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历史信息为理解文本结构、情感表达服务。</p><p class="ql-block"> 最后,落脚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科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在《只有一个地球》这类环保主题课文中,可设计“用课文中的比喻(‘地球像一个晶莹的球体’)仿写句子,描述地球的其他特点”“结合环保数据,写一段呼吁保护地球的短文”等任务,既运用科学知识,又训练修辞、写作能力,让“语文味”贯穿始终。</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课文的“跨”是手段,“语文”是根本。始终以语言为锚点,用语文要素串联、解读、运用其他学科内容,才能守住课堂的“语文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