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坝丹心:治水护林的古今传承

自由驰骋

<p class="ql-block">  肖坝水库位于天长市大通镇刘跳村(原坝田乡太平村),碧波微澜,绿树环绕,见证着一方水土的沧桑变迁。据《天长故事汇》“坝田由来”专题视频记载,坝田乡之名源于早年王氏族人筑坝垦田的实践,“以坝兴农、以水安邦”的理念早已融入地域血脉,成为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这一传统在清代肖氏族人身上得以赓续,《天长县地名录(坝田乡卷)》(1985年版)明确标注:肖坝水库始建于清代,因“肖氏领众筑坝治水”得名。水库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实物遗存,更是先民智慧与担当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2023年坝田社区村志编纂时,走访当地老人,还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治水往事。清代中叶,淮河流域水患频发,原太平村农田常年受淹,村民生计困顿,苦不堪言。当地一位通晓水文的肖氏族人,目睹乡邻苦难,毅然挺身而出,主动召集众人勘察涧沟走势、规划堤坝位置。筑坝期间,他夙兴夜寐,白天丈量划线,夜晚钻研治水古法,带领村民疏浚河道、垒土夯实,将心血倾注于每一寸堤坝。某次汛期,堤坝突发决口,急流裹挟泥沙奔腾而下,千亩良田危在旦夕。肖氏二话不说,纵身跳入冰冷急流,以血肉之躯抵挡汹涌波涛。乡亲们见状,无不为之动容,纷纷紧随其后,以身体相护,用草袋、石块奋力封堵缺口。众人齐心,终化险为夷,保住了堤坝与家园。这一跳,跃出的是舍己为公的勇气;这一护,护住的是世代相依的乡土情谊。肖坝之名,由此镌刻着团结与奉献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2001年,坝田乡并入大通镇,肖坝水库作为重要水利遗产,被纳入河长制规范化管理名录,开启了现代治理的新篇章。2018年,安徽省林长制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水库更成为生态保护的重点,被纳入林长制责任范围,由大通镇村级林长负责日常巡护管理。通过系统生态修复,水库区域湿地生态显著改善,昔日水患之地,如今芦苇丛生、白鹭翩跹,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秘境。林长巡护的脚步,丈量着绿色的希望;湿地复苏的生机,诉说着生态文明的进步。 </p><p class="ql-block"> 从清代乡贤筑坝治水的筚路蓝缕,到当代林长护林守湿的孜孜不倦,肖坝地区“护一方水土、安一方百姓”的初心始终如一,跨越时空熠熠生辉。这种传承,不仅是治水技术的延续,更是责任与担当精神的升华。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园的守护,始终是人类文明永续的根基。肖坝的丹心,凝于历史,汇于当下,也必将流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