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山跪拜祁连山

古道胡杨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引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窦家山,</b>是兰州战役的主战场之一,位于兰州东10公里榆中县和平镇,海拔2000多米。西(安)兰(州)公路由东向西穿过,山势险峻,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窦家山战斗又是兰州战役的关键点,历来兵家有“守兰州,必守窦家山”之说,攻下窦家山,就等于砸开了兰州东大门。</p><p class="ql-block">1974夏、1975冬,我参加兰州军区军事比武和参加全军军事体育运动会集训,在兰州军区窦家山靶场呆了近一年,今读《郑维山跪拜祁连山》对1949年发生在这里的窦家山战役有了更加深刻了解,窦家山是兰州城东南的天然屏障,马家军在此构建坚固防御体系 。解放军六十三军经 7 个多小时激战攻克此地,歼灭马家军 3000 余人,打破了马步芳部 “窦家山不可攻破” 的狂言,为后续部队沿西兰公路直插兰州东门创造了条件,撕开了兰州防御的关键缺口 。</p> <p class="ql-block">郑维山为西路军报仇,违令打光1万发炮弹,朝祁连山跪拜放声大哭</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郑维山率领第63军在兰州展开攻坚战。</p><p class="ql-block">这场战斗中,为了给多年前牺牲的西路军战友报仇,郑维山违令打光了1万发炮弹。</p><p class="ql-block">战斗结束后,他朝着祁连山深深跪拜,放声大哭,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祁连山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早春的祁连山,西路军最后一支力量刚刚被马家军的重围碾碎。</p><p class="ql-block">郑维山记不清自己是怎么倒下的,他试图站起来,但一条腿像是断了,胳膊也失去了知觉。</p><p class="ql-block">一个藏族老汉救了他,用牦牛皮裹住他,用山洞藏住他,再用糌粑喂养他。</p><p class="ql-block">郑维山在昏迷和高烧中反复挣扎,常常在半夜里惊醒,哭着喊出死去兄弟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他试图咬舌自尽,被老汉用粗麻绳捆住双手,扇了两耳光,骂他不是男人。</p><p class="ql-block">“活着的,才有资格复仇。”老汉用一口生硬的汉话说。</p><p class="ql-block">郑维山在洞里养了两个月,伤口溃烂,身上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腐臭。</p><p class="ql-block">他靠着顽强的意志撑着站了起来,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地下山,带着一身未痊愈的伤。</p><p class="ql-block">他没有路费,没有干粮,甚至没有鞋子,全靠乞讨,一路向东,往延安的方向走去。</p><p class="ql-block">每进一个村子,他都会先站在村口向北鞠躬三次,那是他朝着战友牺牲的方向许下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到了延安的那天,他跪在宝塔山下,一连跪了很久,久到腿脚麻木。</p><p class="ql-block">他没有哭,只是把头狠狠地磕在地上,低声说:“我回来了,我替他们回来了。”</p><p class="ql-block">延安的组织收留了他,他进了抗大,白天学习军事理论,晚上点着油灯看兵书。</p><p class="ql-block">他不苟言笑,也极少与人谈话,他训练刺杀术时常常刺得稻草人稀烂,被人背后议论“疯了”。</p><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他主动请缨上前线,屡立战功,却始终不能抚平他心中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b>十年磨剑</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郑维山在晋察冀前线浴血奋战,有一次,敌人突袭,他们寡不敌众。</p><p class="ql-block">他主动请命断后,一人带五人守一个土坡,硬是顶住了四个小时,最后全身上下只剩一把没上刺刀的步枪。</p><p class="ql-block">十三年间,郑维山几乎没有一天是轻松度过的,夜晚是最难熬的时候,他常常无法入眠。</p><p class="ql-block">每个深夜他一合眼,战友牺牲的画面如潮水般席卷他的大脑,让他满头冷汗地坐起。</p><p class="ql-block">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他把床搬到了教导队最边上的一个废弃哨所,那里远离人声,他可以放心地在梦中喊叫、在清晨挥拳。</p><p class="ql-block">战事一场接一场,他从南到北,从晋冀到冀鲁豫,走遍无数战场,他的战术愈发成熟,指挥也日趋老辣。</p> <p class="ql-block"><b>炮火惊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1949年,一纸命令传来:第一野战军,西进兰州。</p><p class="ql-block">那一刻,郑维山的手在发抖,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仿佛等这一句话,已经等了十三年。</p><p class="ql-block">他走进指挥所,主动请命:“兰州我熟,我申请攻打窦家山。”</p><p class="ql-block">没人反对,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战斗,这是他与过去之间的一次了结,而他,准备好了。</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25日,解放兰州战役全面打响,窦家山是东线进攻的门户,高地险要,工事坚固,是马步芳部队的咽喉阵地。</p><p class="ql-block">守军是马继援亲自调来的精锐部队,个个身经百战,装备充足。</p><p class="ql-block">而窦家山主阵地,更是密布地雷、交叉火力点、暗堡与机枪阵地,几乎成了一座铁堡。</p><p class="ql-block">前几天的试探进攻,郑维山已摸清敌人布防,这不是能靠步兵拼死硬打就能攻下来的阵地。</p><p class="ql-block">而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靠匕首冲阵的战士,他要的是,让敌人来不及反应,就直接变成废墟。</p><p class="ql-block">天快亮时,数百门大炮同时开火,前线通讯员慌忙传电,后方炮兵阵地不断补弹,炮管烧红,士兵们汗如雨下,却没有人喊累。</p><p class="ql-block">炮击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炮弹数量突破一万发,这是一次不计代价的强攻。</p><p class="ql-block">火光照亮窦家山的山体,整个高地仿佛在颤抖,敌人的碉堡像沙堆一样崩塌,马家军几乎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彻底打乱了防线。</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彭德怀的电话打了进来,彭老总的话不带火气,却是明显的批评:“你们打得很猛,但炮弹不要打太凶,小心赔光了家底,我可得处分你。”</p><p class="ql-block">郑维山接过电话,看似平静地回道:“就算处分我,我也要为那五千六百个兄弟报仇。”</p><p class="ql-block">话落,他直接挂断电话,再次吼道:“火力继续压制!”</p><p class="ql-block">炮火终于停息时,窦家山已被彻底夷为平地,马家军主阵地残破不堪,通信中断,补给被切断。</p><p class="ql-block">郑维山命令步兵上前,展开第二波冲击,此刻的敌人已无还手之力,只能仓皇应战。</p><p class="ql-block">步兵冲锋如潮,豆窦家山阵地火光冲天、硝烟滚滚,我军官兵甚至不用命令,就自动分兵搜索每一个掩体。</p><p class="ql-block">至午后,窦家山完全被攻克,敌军死伤三千余人,马家军主力溃不成军,东大门彻底洞开。</p><p class="ql-block">兰州战局随之崩盘,马继援仓皇逃窜,整个西北防线出现裂口。</p><p class="ql-block">战斗结束后,彭德怀亲临前线检阅,当着全军面,他看着郑维山,说了一句:“你这是把十年火气都打出来了吧?”</p><p class="ql-block">郑维山敬了个军礼,没有解释,只是默默爬上阵地残垣,站在已废的高地上,望向西北方向的山峦。</p> <p class="ql-block"><b>三拜祁连山</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26日,红旗插上破碎的城墙,兰州,终于破城了。</p><p class="ql-block">巷战结束得很快,青马残部早已溃不成军,弃枪而逃,有的投降,有的逃亡,更多的是死于街头巷尾的断壁残垣之间。</p><p class="ql-block">郑维山站在63军指挥部的临时帐篷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放下望远镜,转身离开。</p><p class="ql-block">直到数小时后,一位战士急匆匆跑回营地:“军长他……跪下了,在城墙上……”</p><p class="ql-block">原来,郑维山独自一人,爬上了兰州东门残破的垛口。</p><p class="ql-block">他身上的军装已被火药味熏得发黑,帽子也歪着,脸上是连日未休的疲惫,可脚步却异常坚定。</p><p class="ql-block">他一步步爬上去,当他站在城墙最高处,面对着西方祁连山的方向时,阳光才刚刚洒进兰州城。</p><p class="ql-block">他静静地站着,看着那遥远的山脉,缓缓摘下帽子,接着,他跪下了。</p><p class="ql-block">他跪在那里,面向西方,朝着他十三年来梦魂所绕的方向,深深三叩。</p><p class="ql-block">第一叩,祭的是西路军两万英魂,那些倒在河西走廊、血染祁连山、未及归途的战士们。</p><p class="ql-block">他们当年走得悲壮,死得无声,被炮火碾碎、被刀刃凌辱、被大雪掩埋,甚至来不及留下姓名。</p><p class="ql-block">他记得他们的脸,却记不得他们的名字,唯有这一次用膝盖跪下,才能告诉他们:“我回来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叩,是跪给那场他亲历的浩劫,当年他逃出生天,一人讨饭至延安。</p><p class="ql-block">他不敢忘,不敢笑,不敢亲近任何温暖,这一次,他终于可以低头回应他们:“你们的仇,我报了。”</p><p class="ql-block">第三叩,是他给自己的告别,为他背后那整整十三年压在肩上的重量。</p><p class="ql-block">那一刻,他不再是63军军长,不是战功赫赫的指挥员,只是一个幸存的老兵,一个终于完成誓言的男人。</p><p class="ql-block">从城墙下来后,他一句话未说,只默默回到指挥部,写下一纸报告,交代所有阵亡官兵名单。</p><p class="ql-block">后来,他在战地日记上写下四个字:“死时向西。</p> <p class="ql-block">很多年后,他的秘书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床旁,曾听他用微弱的气音念出同样的四个字。</p><p class="ql-block">他那时已不能再说话,连笔都握不稳,只能在秘书掌心颤抖地比划:<b>“死时向西。”</b></p><p class="ql-block">他说他要面朝西去死,朝着他战友最后倒下的地方,朝着他一生的执念所在。</p><p class="ql-block">2000年,他走了,家属依其遗愿,不开追悼会,不立灵堂,只将骨灰分撒大别山、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三处。</p><p class="ql-block">他用十几年时间,扛着整个西路军未了的遗愿,一步一步走回那片埋葬战友的土地。</p><p class="ql-block">跪下时,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替那5600个再也回不来的人,完成最后一礼。</p><p class="ql-block">他死后无墓碑、无哀乐、无送行,唯有骨灰撒在<b>祁连山</b>风里,这是郑维山的选择,也是一个真正军人的谢幕方式。</p> <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相关人员。在接见活动开始前,毛主席特意对工作人员说:“你们记得看看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来了没有。”“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这句话是毛主席对郑维山的评价。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直对许世友极为看重,而毛主席将郑维山与许世友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也可见郑维山也并不一般。(参考文献:《传奇战将郑维山》)</p> <p class="ql-block"><b>借助文章,塞进一个小插曲</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背景可见窦家山,兰州军区靶场建在山脚下。(1975年,图为参加全军第三届军事体育运动会的摩托射击队。)</p> <p class="ql-block">1975初春,兰州军区靶场,军事三项队。一个星期天,大部人员都去了市区。我和同室同乡战友张友好来到摩托车班门前,看见军用三轮摩托车三三两两的停放在那,一看便知是从训练场下来,每辆都是风尘扑扑,满是泥土。车都上了锁。只见张友好蹲下身来,将两根细线抽出对接在一起,一踩油门,摩托车竟然咕咚咕咚开始大口吐气了,顿时我们喜形于色。张友好旋转着把手加了加油门,我一个跨步跳坐在了挎斗里,只听 “轰‘’ 的一声,摩托车飞了出去。我们一路向窦家山摩托训练场飞驰。到了山下沿着摩托班平时训练的山路开了上去。路非常难走,坑坑哇哇,浮土有一尺深。突然,摩托车熄火了,顺着山坡向后滑,我赶紧跳下来用肩膀顶在车后,折腾了一时半会,最终有惊无险安全返回。队里竟也无一人发现这辆摩托车已经浩浩荡荡的巡山而归。</p><p class="ql-block">想起那些火热的日子,经常会感叹:年轻真好,年轻有滔滔的天地。年轻真好,年轻有不怕天高地厚的身手。年轻真好,年轻都是真情真意的轰鸣。</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景,窦家山清晰可见。集训期间,手持半自动步枪,肩背子弹袋,四枚手榴弹,无数次翻越高板墙,跳跃矮墙,越过独木桥。</p> <p class="ql-block"><b>滔滔黄河沉默不语 </b></p><p class="ql-block"><b>巍巍祁连低头鞠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重英雄,就是敬重历史、敬重国家、敬重民族,也是敬重我们的先辈和自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头条公众号“烽火解码室”文章编辑,致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