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〇二五年十一月五日,旧金山,《去北美看枫景》的第四十一天。晨光微醺,秋意正浓,这是我们在这座西海岸名城的最后一天。考察任务早已完成,心也渐渐松弛下来。清晨懒起,任阳光洒进窗棂,只为在这座山城的尾声里,慢步行走,与旧金山做一场温柔的告别。</p> <p class="ql-block">早闻旧金山的叮当车(Cable Car)闻名遐迩,不仅是城市的活化石,更是机械之美的象征——它不靠引擎驱动,而是由深埋地下的钢缆牵引前行,轮轨之上,全凭钢索的律动滑行于陡坡之间。作为工科出身的我们,对这百年前的机械智慧充满敬畏与好奇。早餐后,便迫不及待地向车站走去,脚步轻快,仿佛奔赴一场与历史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旧金山叮当车自1873年启程,至今仍在街头叮当作响,是全球唯一仍在运营的人工操控缆车系统。它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段流动的历史。1869年,工程师安德鲁·史密斯·哈利迪目睹马车在陡坡失控的惨剧,遂萌生以钢缆牵引车辆的构想,终成此传奇系统。开放式的车厢、清脆的“铛铛”声、陡坡上稳稳前行的姿态,让它成为城市灵魂的象征。曾有21条线路纵横山岭,1906年大地震后仅余三条,却依旧每日载着无数旅人穿行于雾与山之间。</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叮当车的前排,手扶木栏,目光掠过层层叠叠的红瓦屋顶与陡峭山坡。车行至最险处,几乎如垂直攀爬,令人屏息。那一刻,不禁惊叹百年前的设计者何以有如此胆识与巧思,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竟以纯粹的机械智慧征服了这座“山城”。</p> <p class="ql-block">车上工作人员笑容亲切,身着复古制服,耐心教我们如何使用纸质车票,动作娴熟如仪式。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蒸汽与钢缆交织的中世纪,城市节奏缓慢而庄重,每一程都带着温度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路蜿蜒而行,山势起伏,海风拂面,远处海湾波光粼粼,近处秋叶渐染金黄。旧金山的秋,不似枫叶如火的东部,却在光影交错中透出静谧之美。我们穿行于街巷之间,看阳光在坡道上跳跃,听风在缆索间低语,心也随之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望着窗外起伏的山峦,不禁遥想当年二十一号线纵横交错的盛况——那是一个由钢缆编织的交通网络,如血脉般贯穿整座城市。如今虽仅存三条,却仍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梦想,仿佛在诉说:有些东西,纵使时代更迭,也不该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旧金山,旧称“三藩市”或“圣弗朗西斯科”,是北加州与湾区的经济文化心脏,美国西海岸的重要港口与国际门户。它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毗邻硅谷,孕育无数变革力量。1945年,《联合国宪章》在此签署,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深远的世界意义。而今,我们踏足于此,感受的不只是风景,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p> <p class="ql-block">金门大桥渐行渐近,那抹国际橘在秋日的薄雾中愈发鲜明。近百年风雨未改其姿,巍然横跨金门海峡,如一道虹霓连接陆地与海洋。桥身坚固,结构恢弘,后世无数悬索桥皆以其为范本。我们驻足远望,心中涌起敬畏——这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人类挑战自然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金门大桥,又称“金门海峡大桥”,北起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南接旧金山半岛,全长2780米,主桥1967.3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1933年动工,1937年建成通车,耗资约3550万美元,由工程师约瑟夫·斯特劳斯主持设计。它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在大萧条的阴霾中崛起,以钢铁之躯照亮希望。</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甲骨文棒球场(Oracle Park),坐落在海滨,红砖外墙与现代结构交融,宛如一座城市花园。这里是旧金山巨人队的主场,每到赛季,欢呼声与海浪声交织成歌。即便今日无赛,也能感受到那份属于运动与城市的热血脉动。秋阳洒在绿茵场上,仿佛连草叶都在低语着胜利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乘地铁前往唐人街。车厢内光影流转,城市的喧嚣渐渐沉淀。窗外掠过街灯与行人,而我们的心,已提前抵达那片熟悉的东方气息。</p> <p class="ql-block">团长高举着今日的叮当车票,笑得像个孩子——这张15美元的通票,可无限次搭乘所有线路直至午夜。他说:“这是旧金山送给我们最后的礼物。”笑声中,是满足,是不舍,更是对这段旅程最温暖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走出地铁站,一幅巨大的中国剪纸艺术墙赫然眼前,红底金纹,龙凤呈祥,寓意吉祥团圆。那一刻,仿佛穿越重洋,回到了故土的怀抱。唐人街,到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车站,映入眼帘的是飞檐翘角的牌楼、红灯笼高挂的街巷、熙攘的人群与熟悉的汉字招牌。空气中飘着叉烧的香气,耳边是粤语与普通话的交织。秋风轻拂,卷起一片片落叶,也卷起了百年的乡愁。这里不是中国,却处处是中国;这里属于美国,却始终保留着东方的魂。</p> <p class="ql-block">街角处,两位白发老人拉着二胡,琴声低回,正是《二泉映月》。那哀婉的旋律在秋风中飘荡,如泣如诉,仿佛在讲述一段漂泊的岁月、一代代华人的辛酸与坚守。琴声未断,历史便不曾远去。</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根特的摄影师来到这座城市,最初为富裕华人家庭担任家教,后来在唐人街开设摄影室。他用镜头记录下无数华人面孔——有商贾、有劳工、有妇孺,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沉默的史诗,凝固了那个时代的尊严与挣扎。</p> <p class="ql-block">旧金山的华人历史始于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大批华人远渡重洋,称此地为“金山”。他们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开矿垦荒,以血汗筑起美国西部的基石。19世纪60年代,唐人街逐渐成形,成为美国最早的华人社区之一。尽管后来遭遇排华法案的压迫与种族歧视,华人仍以坚韧扎根于此,守护文化,传承血脉。直至今日,他们已从边缘走向主流,在科技、教育、政坛崭露头角。2009年,旧金山市议会首次出现三位华人议员,标志着华人力量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唐人街的牌坊之上,“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由孙中山先生亲题。秋阳斜照,字字生辉。这不仅是对理想的呼唤,更是百年前革命者在此奔走呼号的历史见证。风过牌楼,仿佛仍能听见那句铿锵誓言:“华侨乃革命之母。”</p> <p class="ql-block">即将离开旧金山,心中竟生不舍。是斯坦福校园里的大爱精神?是叮当车上的欢笑?是金门大桥下的涛声?还是唐人街那一缕乡音?或许,是这座城市教会我们的——在变革中坚守,在漂泊中寻根,在秋日的尽头,依然相信远方。</p> <p class="ql-block">夜幕低垂,团长带我们静静伫立在金门大桥下,看桥灯次第亮起,如星河倒悬。海风拂面,思绪飞扬。四十一日的北美枫景之旅即将落幕,而旧金山,以它的山、海、桥与人,为我们画下最动人的句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