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三十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篇第三十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有过不改,才是真过。”</p><p class="ql-block">窃以为,这句话看似简单,似乎也容易理解,殊不知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首先看看什么叫“过”。“过”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是经过、走过,引申为超过、过分、过失等。“过”包括错过和罪过;抑或说,“过”可以指错误,亦可以指罪恶。现在的人把“犯错”与“犯罪”分开了,其实“犯错”与“犯罪”从本质上讲都是“过”,无非“过”的程度不同罢了。</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过”到底是指“错”还是“罪”呢?目前流行的《论语》版本都把“过”译为“错”,即“有错不改,是为真错”。鄙以为,这种理解似乎不妥,至少不严谨。“错”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秦国竹简,《说文解字》曰:“错,金涂也。”意思是,把金属涂抹在物件上叫“错”,此为“错”的本义;抑或说,在物件上涂抹金属有交错杂乱之象,故“错”引申为现在人常说的“错误”。“过”属木,“错”属金,故“过”不等同于“错”。所以,把“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翻译为“有错误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是不恰当的。</p> <p class="ql-block">筹备武汉外国留学生国学读书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看看“罪”字。“罪”字自秦代以后替代“辠( zūi)”,表示刑罚惩治以及苦难象征。所以说,“过”严重会导致“罪”,继而受到刑罚惩治。不妨这样划分,“过”分小过、大过、罪过。问题来了,即使是“罪过”,也需要改正吗?窃以为,是的。孔子所说的“改过”不仅包括“小过、大过”也包括犯罪受到惩治的“过”。因而,无论是“错误”类的“过”,还是“罪过”的“过”,只要改过自新,皆为善莫大焉。关于此意,与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是一致的。比如说,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颜涿( zhuō)聚的人,他是子路的大舅子,曾做过江洋大盗,经过孔子的教育,悔过自新,后来成为齐国大将军。</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过”叫作“孽”,不在“过”的意义范畴。“孽”字的本义是指树木旁生的新芽。《尚书》有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也引用了这句话。是说,人可以有过,甚至有罪过,但不能作孽,作孽者没有改过的机会,老天也不会放过,没有活着的必要。或许有人问:“‘自作孽不可活’就一定是死吗?”窃以为,“不可活”不一定就是死,也许被刑法判决死,也许犹如树木旁的新芽无人问津,就像被老天抛弃一样,虽然没有死亡,但已经失去活着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或许又有人问:“到底什么是作孽呢?”鄙以为,想必大家一提起“自作孽不可活”马上想到“杀人者偿命”。是的,伤人性命者“不可活”,但“自作孽不可活”远不止“伤人性命”。《荀子.宥( yòu)坐》记载了孔子说过“五种人该杀”的话。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孔子说啊,有五种人,他们的罪过大于强盗。思维通透却心术险恶,利用智慧行恶之人;行为乖张且固执己见,拒绝改正之人;言辞虚伪却逻辑缜密,擅长诡辩之人;专记丑恶之事且学识广博,用歪理蛊惑大众之人;附和错误并加以粉饰,使恶行合理化之人。上述之人,只要具有一种行为就该杀。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在孔子眼里等同于“伤人性命者”,皆属于“自作孽不可活”范畴。孔子认为,这五种人是天性所为,不会改正,他们所犯那里是“过”,“罪”也不是,而是“孽”,远比“伤人性命者”其罪更甚,罪孽深重也,留在世上只能祸害更多的人,所以应该立刻杀掉。</p> <p class="ql-block">南宋朱熹在《集注》中是这样注释这句话的:“过而能改,则复与无过。”北宋大儒程子是这样注释的:“凡夫之过多矣,能改之者犹无过也。”请大家注意,两个大儒在译注孔子这句话时,都没有使用“错”字,而仍然使用原文的“过”字。鄙以为,就连宋代大儒也不敢妄自篡改原著,究其根本,也许就在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有道是:中庸至德,凡事致中和,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p><p class="ql-block">或许又有人说了,既然“过”不行“不及”也不行,为什么孔子偏偏说“改过”而不说“改不及”呢?窃以为,“过”往往导致“罪过”,而“罪过”往往导致刑罚惩治,从明哲保身出发,“过”比“不及”更危险,所以孔子把“过”拿出来说。从孔子的思想推论,“不及”也是一种“过”,也是需要改正的。鄙人不自量力地大胆加上一句话,“不及而不该,亦谓过矣。”我们不妨把这句话前面的“过”理解为“过犹不及”之“过”,后面的“过”理解为“过错”的“过”,也许更容易理解这句话。</p><p class="ql-block">企业家如何从这句话汲取智慧呢?窃以为,今天的老板缺乏对“中庸”的理解,更缺乏对“中庸”的把控,所以大都难以成功,且大都不得善终。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老板们大都不存在“不及”,问题大都出在“过”上,比如“过头”“过度”“过火”等。如何“改过”呢?有道是:依法律为上线,绝不越过“法律上线”,以免“犯罪”,伤及其身;以道德为底线,绝不越过“道德底线”,以免“犯孽”,伤及其心;两线之间是可以“犯过”的空间,不要怕犯错误,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可保平安无虞。一句话,经商者既不能“犯罪”,也不能“犯孽”,其他之过,皆为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过。</p><p class="ql-block">好啦,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阅读和分享,再见!</p><p class="ql-block">——写于《万子私塾》武汉 2025.11.7 亥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