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进来,照在一张张专注的脸上。墙上的横幅写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黑板前那句“永远跟党走 共筑中国梦”。今天是先锋街道老年大学的活动日,周桂兰老师要来教大家画牡丹——那象征富贵吉祥的国色天香。</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早已坐满了人,大多是熟悉的面孔,也有几位新来的学员,手里紧握着毛笔,眼里带着期待。周老师一进门,便笑着和大家打招呼,她穿着素雅的紫色上衣,肩上搭着一条绣花围巾,整个人温润如玉。她将带来的画作轻轻展开,一朵红艳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花瓣层层叠叠,仿佛能闻到香气。</p> <p class="ql-block">“画牡丹,不光是画形,更要画出它的气韵。”周老师的声音温和却有力。她站在讲台前,一边讲解结构,一边示范如何运笔:“花头要饱满,叶子要有动势,一笔下去,要有轻重缓急。”她手中的毛笔如行云流水,在宣纸上轻轻一点、一提、一转,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便初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学员们纷纷动笔,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有人低头凝神,手腕微颤地勾勒花瓣;有人反复蘸墨,小心翼翼地添上叶片。一位穿红衣的女士反复修改花蕊,眉头微皱,却又不愿放弃。周老师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别急,画画和人生一样,讲究的是耐心和心境。”</p> <p class="ql-block">她俯身指导一位戴灰帽的老人,两人围着一张画纸低声交流。她指着叶片的走向说:“你看,这一笔要是再弯一点,整枝花就有了风动的感觉。”老人点点头,重新落笔,果然多了几分生气。这样的场景在教室各处上演——有人独自琢磨,有人轻声讨论,更多的人则在周老师的指点下,一点点修正自己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阳光慢慢移过桌面,照在那些尚未完成的画作上。有的花已初具形态,红粉相间,娇艳动人;有的还只是墨线勾勒,却也透出勃勃生机。一位戴眼镜的老年女性专注地握着毛笔,紫色长袖微微卷起,绿色背心衬得她精神矍铄。她一笔一画地描摹着花蕊,仿佛在书写一段静谧的心事。</p> <p class="ql-block">教室前方的黑板上,不知何时多了一幅贴好的花卉图案,像是周老师早早就准备好的范例。阳光洒在那朵纸上牡丹上,光影交错,竟似真花一般。窗外的风轻轻吹动窗帘,室内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庄重而温暖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课间休息时,大家三三两两地聊起天来。有人说:“我以前从没拿过毛笔,现在居然能画出一朵花了,真是没想到。”另一位笑着接话:“周老师教得细,一点不嫌我们慢。”穿红衣的男子站在桌旁练字,背影沉稳,笔锋遒劲,仿佛把几十年的人生阅历都融进了那一撇一捺里。</p> <p class="ql-block">午后,创作进入高潮。有人开始题字,有人加盖印章,还有人把画作轻轻贴在墙上,用图钉固定,像是在举行一场小型展览。周老师来回走动,时而点头称赞,时而轻声建议。她看着满墙的牡丹,眼里泛起笑意:“每一朵都不一样,就像我们每个人,各有各的美。”</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角落,看着一位穿粉色毛衣的老年女性低头作画。她戴着眼镜,手有些微抖,但眼神坚定。她面前的纸上,一朵粉色的花正缓缓绽放。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不只是在学画牡丹,更是在用笔墨书写岁月的尊严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她右手握笔,左手轻轻扶纸,神情专注得像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仪式。宣纸铺展,墨香氤氲,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她的紫色长袖、绿色背心,还有那条印着小花的围巾,都成了这幅生活画卷中最动人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那位背对我们的男子仍在练字,毛笔悬腕而书,力透纸背。文房四宝整齐摆放,墨碟里还留着未干的墨痕。他写的是“国色天香”四个字,笔力雄浑,引来旁人低声赞叹。</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条纹毛衣的女士正一笔一画地勾勒花瓣,她的动作细腻,神情投入,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她与这张纸。她的笔下,一朵粉色的牡丹正悄然盛开,花瓣边缘微微晕染,像是被春风轻轻吻过。</p> <p class="ql-block">周老师再次走到那位戴灰帽的老人身边,俯身指点。墙上贴着红色的长城图案,映衬着这一幕教学相长的温情。她轻声说:“你看,这一笔要是再提一点,花就活了。”老人点点头,重新蘸墨,落笔果真灵动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一位红衣女士正专注书写,桌上摆着墨碟和小红颜料碟。她神情宁静,仿佛在用色彩诉说心声。旁边有人静静观看,不打扰,只是欣赏。这间教室,早已不只是学习的场所,更像是一个心灵栖息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戴黑帽的老年男子坐在桌前,面前摊着纸笔,神情专注。他不急于动笔,像是在构思,在沉淀。他的沉静感染了周围的人,也让这间教室多了一份内敛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格子毛衣的老年女士熟练地挥毫,墨色浓淡相宜,叶片舒展有致。她的动作从容,像是早已与笔墨融为一体。她的作品挂在墙上时,引来一片称赞:“这叶子画得真有风感!”</p> <p class="ql-block">一朵红牡丹在白纸上盛开,花瓣分明,色彩鲜艳。那是周老师示范的作品,也是今天所有人努力靠近的目标。它不只是一幅画,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热烈、坚韧、充满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张白纸被图钉固定,粉色颜料还湿着,像一朵未定型的梦。它模糊,却充满可能,正如这些晚年拾笔的学员们,虽起步晚,却正走在绽放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一幅粉色花卉画作挂在墙上,花蕊金黄,绿叶相衬,清新雅致。它被图钉固定在深绿墙面上,像春天被永久收藏。这样的作品,不止是技艺的体现,更是心灵的吐露。</p> <p class="ql-block">未完成的水彩画中央,一团深红颜料自然晕染,边缘朦胧,像极了人生中那些尚未清晰的片段。但正是这份未完成,让人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一只手正用画笔在纸上轻涂,深红颜料层层叠加,花朵的层次渐渐丰富。颜料碟里残留的痕迹,记录着每一次尝试与坚持。艺术,原来就藏在这些细微的涂抹之中。</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年男性相对而坐,一位书写,一位静观。墨盘旁放着宣纸,墙上挂着往日的作品。他们不言不语,却有一种默契在流动——那是对传统文化的共同敬意。</p> <p class="ql-block">黑衣人手持毛笔,细致描绘墨色花瓣,蓝白条纹的观者站在一旁,眼神专注。保温瓶静静立在一旁,仿佛也在聆听这场无声的艺术对话。</p> <p class="ql-block">一朵水彩花已完成,花蕊用黄蓝点染,红色花瓣晕染自然。它色彩鲜艳,构图简洁,美得让人心动。这是用心浇灌出的成果,也是岁月回馈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一幅牡丹画作中央,红花怒放,黄蕊点睛,绿叶衬托,左上角和右上角各有一个红色印章,典雅大方。它挂在墙上,像一位盛装出席的贵妇,骄傲却不张扬。</p> <p class="ql-block">又一朵牡丹在白纸上绽放,花瓣分明,花蕊点缀,左上角那个红色小物,像是画家悄悄藏进去的一颗心。</p> <p class="ql-block">穿粉色毛衣的女性正专注作画,窗外浅色窗帘随风轻动。她笔下的花瓣已初具形态,黑色枝叶勾勒出风骨。她的世界,此刻只有这一纸丹青。</p> <p class="ql-block">条纹毛衣的老年女性手持毛笔,细致描绘花卉,室内环境简洁,窗帘微动,仿佛时间也为之驻足。</p> <p class="ql-block">紫衣绿背心的老人专心作画,桌上颜料工具齐全,她一笔一画,像是在修复一段被遗忘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一幅牡丹画上,粉红花瓣簇拥黄蕊,上方有黑色题字,右侧放着红色小物,整体简洁典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