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共和国(Republic of Armenia, Республика Армения),位于亚欧交界处、高加索山脉南麓,西接土耳其,南接伊朗,北临格鲁吉亚,东临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以拥有丰富而神秘、世界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亚美尼亚是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其东南西三面被伊斯兰教国家包围,加之与土耳其和阿塞拜疆之间的领土争议,成为高加索地区动荡不安的火药桶。 公元前5世纪,亚美尼亚族基本形成,曾建立亚美尼亚王国,并进入辉煌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外族不断入侵,亚国先后被阿拉伯、塞尔柱、拜占庭帝国、蒙古、奥斯曼统治和瓜分。 直至1918年,建立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而后加盟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亚美尼亚全民公投宣布独立。 南高加索之行,格鲁吉亚是重头戏,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只停留了一天时间,匆忙之中带回很多遗憾。 塞凡湖 塞凡湖以其壮丽的高山湖泊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休闲体验,成为亚美尼亚当之无愧的旅游胜地,也是我们进入亚美尼亚后的首个景点。 塞凡湖是高加索地区较大的高山淡水湖泊,一颗镶嵌在高加索山脉间的“蓝色泪滴”。 塞凡湖海拔1900米,面积1360平方公里。由大小两个湖盆组成,西北部的“小塞凡”湖水较深,东南部的“大塞凡”水面更为开阔 。 天色阴沉,我们没能看到传说中的波光潋滟如镜。 塞凡修道院 塞凡湖的名字源于亚美尼亚语“黑色寺院”,因湖西北角小岛上用黑色岩石建造的塞凡修道院而得名。 塞凡纳旺克修道院是湖畔最负盛名的遗迹,融合了自然壮美与人文厚重。 修道院建于9世纪,由阿索特一世的女儿玛丽亚姆公主主持打造,阿一世885年建立了亚美尼亚王国巴格拉提德王朝。 修道院现存的两座教堂均由黑色火山岩砌成,外观古朴方正,均呈十字形平面布局。红、黑、白三色交织的外墙,显得刚劲而柔美。 前往修道院需攀登约200级石阶,一侧是烟波浩渺的塞凡湖。 另一侧是当地小店,有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纪念品,也有现榨的果汁,既为攀登注入了艺术气息,也满足了游客的视觉与味蕾。 圣母教堂位于山坡高处。 教堂的珍宝是一块刻于11世纪蒙古时代的十字架石。蒙古人入侵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石雕上的圣人留着蒙古人的长辫子,与其说是为了取悦蒙古人,不如说是为了生存。我们疏忽了这个宝贝,照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颜描锦老师! 圣使徒教堂,庄严静谧。石砌的穹顶,窄小的窗户,蓝天下更显沧桑。 教堂狭小的空间里,纯真的女孩点亮烛火,暖光映亮虔诚的眼眸,在庄严的圣堂里悄然种下一粒信仰的种子。 教堂外的空地上,是一块块残存的石碑,精美的石雕上是亚美尼亚特有的十字架。 每块石头都承载了太多的痛苦悲伤,诉说着这个民族多舛的命运。 两千年来坚守着基督教,亚美尼亚招致了无数次灭顶打击。然而,从这对情侣温暖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奋力崛起的国民力量。 加尔尼神殿 加尔尼神殿,前苏联地区唯一的希腊列柱式建筑。始建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仿希腊雅典帕特农神殿而建。 神殿坐落在罗马式基座上,用当地青、黑色玄武岩砌筑,正面九级0.3米高的台阶贯通立面宽度,赋予神殿庄重气势。 四周环绕着24根爱奥尼式立柱,柱头饰有高浮雕椭圆纹与卷涡纹。 台阶两侧基座上有单腿跪姿、举臂托天的阿特拉斯雕像。 神殿供奉太阳神米赫尔。 神殿在1679年地震中被毁。 遗迹湮灭约一个半世纪后,瑞士学者首次尝试复原神殿原貌,此后俄国建筑师先后于1912和1933年提出重建方案,最终建筑师A·萨希尼扬于1968至1976年间主持完成复原工程。 复原时使用了很多散落在原地的建筑构件,并严格遵循1世纪原始工艺。 这座古老建筑在1900年之后重现风采。 加尔尼神殿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西北角罗马浴室遗址里,还保存有马赛克镶拼的海洋女神图案。 神殿西侧的圆形遗址是公元7世纪的教堂。 神殿东边不远处,是著名的加尔尼峡谷,那里有非常壮观火山节理岩石壁,是亚美尼亚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 再向东,距神殿10km,是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格加尔德修道院,与绝壁深谷浑然一体的修道院建筑群。 但我们与这些胜景无缘!忍不住吐槽旅行社的线路设计,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停留时间太短了!游客从6千多公里外飞过来,近在咫尺的景点却不能去,太遗憾了! 只能逛逛神殿周边的小村。 在葡萄架下喝果汁蛮惬意滴。 1元人民币可兑换53亚美尼亚德拉姆,旅游景区不算贵啦。 埃里温 埃里温是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有超过2800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最古老的都市之一,是一座集古老历史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魅力城市。行程所限,我们只停留了50分钟。 大阶梯是埃里温标志性建筑。 大阶梯由建筑师亚历山大·塔马扬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构想,旨在打造一座“艺术与生活的桥梁”,但塔曼扬生前未能实现这一计划。 1971年建筑师吉姆·托罗斯扬主导动工,采用白色石灰石建造,包含五层阶梯、喷泉和绿化带。 后工程“烂尾”至2002年,美籍亚美尼亚商人杰拉德·卡菲斯扬资助并重启项目,2009年完成主体。 大阶梯中部平台上树立着几尊“不伦不类”的人形蹲坐雕塑。 2016年我们在法国尼斯马赛纳广场见过他的兄弟。 度娘说这是西班牙当代艺术家乔玛·帕兰萨的作品。双手抱膝、低头沉思的男性坐像,象征内省、沉思、宁静与对话,与广场作为城市公共交流空间的主题相契合。 乔玛·帕兰萨以大型公共艺术品以及富有沉思的艺术装置而闻名,作品被多间博物馆收藏。 国家歌剧院,1933年正式开放,塔马扬的作品。 北方大街是连接自由广场和共和国广场的高端商业街。图中左下角两排电动滑板车,是亚美尼亚的共享单车。 大街的规划可追溯到1924年,但塔马扬的构想始终未能实施。2002年,建筑师纳雷克·萨尔基扬重新设计开发。 街道两旁,商店琳琅满目,餐厅装饰富有异国情调。 可爱的小女孩看中了棉花糖,伸手向妈妈要钱。 大街充满艺术气息。成龙、李小龙、卓别林、憨豆、甚至还有萨科齐……等,名人荟萃! 俺家名人也来一张! 共和国广场,仍然是塔马扬的作品。 建筑融合了苏联新古典主义和亚美尼亚传统元素,外立面采用当地粉红色凝灰岩。 中央喷泉的灯光音乐秀,是人群聚集的热点。 广场周围环绕重要建筑,国家历史博物馆居中。 总理办公室,顶部巨型钟楼上国旗飘扬。 亚美尼亚国旗是1918年成立的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就采用的国旗,由红、蓝、橙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红色象征烈士的鲜血和国家革命的胜利,蓝色代表国家丰富的资源,橙色象征光明、幸福和希望。 大教堂及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与教堂群及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遗评价遗产建筑群“生动展现了亚美尼亚"中心穹顶十字形"教堂建筑类型的演变历程。这种建筑形制对整个地区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遗产建筑群由三处独立区域构成:自西向东,大教堂与圣加亚涅教堂在第一区域;圣赫里普西梅教堂与圣绍加卡特教堂在第二区域;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及其他建筑遗迹在第三区域。我们游览了第一、三区域。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是亚美尼亚最古老的教会建筑,是以教堂、修道院、博物馆、亚美尼亚教宗私人官邸和花园构成的完美建筑群,被称为“亚美尼亚的梵蒂冈”。 大教堂由圣启蒙者格里高利初建于公元 301-303 年,当时梯里达蒂斯三世确立基督教为亚美尼亚国教。教堂大道拱门上有圣格里高利(右)与梯三世的雕像。 大教堂是最早的圆顶教堂,其四座半圆形后殿环绕中央穹顶、由四根立柱支撑的十字形设计,是亚美尼亚教会建筑对整体基督教建筑的杰出贡献。 这一亚美尼亚建筑师的创造性发明传播至拜占庭,继而影响了中欧与西欧的建筑风格。 精美的大门。 圆顶上部的壁画和主殿壁龛内大理石上绘制的圣母像,创作1712年至1721年间。 原始的室内壁画品质极高。最后的晚餐。 耶稣为门徒洗脚的画作,是基督教艺术中经典且深刻的主题,源自《圣经·约翰福音》。“最后的晚餐”前,耶稣逐一为门徒洗脚。画面中,耶稣跪在神情惊讶的彼得面前,轻柔地为他洗脚。耶稣以此提醒信徒:教会的根基是基督的谦卑与爱,而非世俗的权力。基督教的濯足节,便是“洗脚礼”的重演。 大教堂博物馆供奉有诺亚方舟残片、耶稣遇难十字架残片、千年前的彩绘《福音》书等珍宝。 圣瓦尔丹与圣霍夫汉内斯小教堂-洗礼堂,后者指施洗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圣瓦尔丹是亚美尼亚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领导了反抗波斯萨珊王朝的阿瓦尔战役,以他的牺牲为亚美尼亚赢得了信仰自由。两位圣徒并列,象征着从《旧约》先知到亚美尼亚民族新殉道者之间信仰的延续和传承。 圣天使教堂,亚美尼亚中世纪晚期建筑风格。 教堂大道边竖立的石碑,是亚美尼亚最为崇敬的圣物Khatchkars,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Khatch是十字架,kars是石头,组合起来意为十字架石或十字架碑。 十字架碑整体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下方象征太阳称永恒之轮,中部是亚美尼亚式十字架,末端有开花的样子,周围布满复杂的树叶葡萄石榴和交织的带状图案。最上一层象征着天堂或宗教的启迪。 十字架碑在亚国宗教文化中非常神圣,没有教堂的地方,十字架碑就是最神圣的场所。 亚国曾经有五万多块十字架碑,每块十字架碑都是独特且唯一的存在。12-14世纪十字架碑刻艺术达到巅峰。 但蒙古人入侵后,十字架碑艺术逐渐衰落。 马努基安手稿图书馆作为亚国重要的文化机构,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手稿和文献。 格沃尔基安神学院,成立于1874年。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培养神职人员。 我在启程篇里提到了圣赫里普西梅、圣加亚涅和圣尼诺三位圣女。大教堂南侧的圣加亚涅教堂是圣加亚涅的殉教场所。图片来自网络,向拍摄者致谢。 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7世纪一座宏伟教堂的所在地,代表了亚国建筑黄金时代(中世纪早期)在建造、雕塑与装饰艺术领域所有成就的顶峰,为纪念圣格里高利而建。 教堂高约45米,对于7世纪的建筑技术而言非同寻常。教堂为圆形三层结构,不同于传统的长方形巴西利卡教堂,影响了后来的拜占庭建筑。 建筑材料主要使用凝灰岩和玄武岩,部分装饰采用红色和黑色石材。 立柱与拱门用复杂的浅浮雕技术,雕刻有葡萄藤、石榴等亚美尼亚传统图案。 10世纪教堂因地震倒塌,之后约1000年时间,神殿群始终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直到20世纪才被重新发掘。 现存遗迹为教堂基座、部分立柱和雕刻残片。 遗址前可远眺阿拉腊山。 阿拉腊山是《圣经·创世纪》记载的诺亚方舟在大洪水退去后的停泊地,是亚美尼亚人近两千年来的精神信仰。 亚国诗人盖斡格·艾明的《亚美尼亚之歌》中唱到:“我是亚美尼亚人,如同阿拉腊山一般古老,在我的深哀巨痛中,阿拉腊山也会低头弯腰。” 尽管1923年《卡尔斯条约》将其划归土耳其管辖,但亚国国徽中的C位,以及在亚国随处可见的“身影”,足以说明圣山的地位。 遗产群第二区域我们只是“途经”没有停车,以下三张照片来自网络,在此向拍摄者致谢!圣绍加卡特教堂的“绍加卡特”亚美尼亚语意为“一束光”,源于传说中圣徒在此殉道时,一束光芒从天而降。 圣赫里普西梅教堂是这位圣徒殉教的地方。抗震结构系统、装饰与建筑风格的辉煌结合,是教堂建筑技术的完美典范。 圣赫里普西梅教堂东侧路边,竖立着格里高利右手纪念碑。格里高利为亚美尼亚施洗的右手圣骨,保存在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宝库中。 在亚美尼亚短短一天,我们触摸了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亚美尼亚之歌》“我是亚美尼亚人,如同阿拉腊山一般古老,我的头颅高昂,如雄鹰飞翔。”,唱出了亚美尼亚的悲痛,也唱响了亚美尼亚的骄傲和自豪。 弹丸之地的亚美尼亚,和谐融合了自然的纯净之美、历史的沧桑之美、宗教的敬畏之美。 本文采用的背景音乐《马刀舞曲》是1939年为亚美尼亚艺术季创作的,原名《Schastye》,意为“幸福”。亚美尼亚,祝你的明天有光!祝你的人民幸福!亚美尼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