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视频 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真是天随人愿,又是个好日子。清晨六点十八分,我从青岛出发,辗转动车、公交,一路颠簸,终于在十点半踏上了岳阳山下的土地。三年前我写过一篇《遇上仙人台》,插图全是网上找的,虽解了燃眉之急,却总怕侵权,心里一直不踏实。生在这山脚下,如今已近古稀之年了,一辈子忙忙碌碌,竟从未真正走近过心中那片神圣之地。更别提为那篇文章配上自己拍的照片和视频了。这念头像根线,越拉越紧,成了我近几年的一个执念:有生之年,一定要亲临仙人台,亲眼看看,亲手拍照。</p> <p class="ql-block"> 前两次尝试都无功而返。十月二十三日走七十二拐枫叶路,重游岳阳山庙,结果迷了路,从岳阳走到了岳阴;二十九日再试,草木太盛,小径几乎被吞没,树影遮天,方向难辨,鬼使神差又从马蹄崖(也叫奶奶歇)提前下了山。白跑一趟,心里不是滋味。常言道:“事不过三”,这次我不能再莽撞。我在乡亲群里求助,侄子焦裕星很快发来详细的上山路线,字字清晰,句句贴心。我反复琢磨,像备战的老兵,把每一步都刻进心里。</p> <p class="ql-block"> 农历九月十六,宜出行。我整好装备,再次启程。五个小时后,终于抵达刘家峪。一路上我牢记“行路不叫哥,必定走的多”,逢人就问,礼貌啦呱。顺着仙人台西边的山岭,踩着几乎被荒草掩埋的小道,一步步向上攀去。脚下磕磕绊绊,耳边是风穿过林梢的轻响,仿佛山在低语,指引我前行。</p> <p class="ql-block"> 这段路,真得手脚并用。岩石嶙峋,根根树根横在路上,像大地伸出的手臂,拦着去路。我抓着突出的石棱,借力起身,膝盖微微发颤,却不敢停。每一步都像在和岁月较劲,六十九岁的身体,偏要完成年轻时就想做的事。</p> <p class="ql-block"> 山路越走越陡,几十米就得歇一口气。汗湿透了前胸后背,呼吸像拉风箱,可心里却越来越亮堂。树木稀疏处,向东一望,仙人台的侧影终于露了出来——那是一座孤峙的断崖平台,嵌在群山之间,远看与大山同色,融成一片,若非近观,根本看不出它的奇特。我知道,越往上,拍出的照片才越有灵魂。</p> <p class="ql-block"> 终于,仙人台初现真容。它不像庙宇那样庄严,也不似名山那般张扬,就那么静静地悬在半空,像一位隐士,守着千年的秘密。我屏住呼吸,心跳却快得不像话。那一刻,浑身竟又生出力气,疲惫仿佛被风吹散。</p> <p class="ql-block"> 仙人台本身坐落在一处断崖平台上,南面是几十米深的绝壁,北面距离十几米宽的山体,远远望去,它就像从山体上剥离出来的一块巨石,独立成台。正因如此,只有走到近前,才能看清它的全貌——那种孤绝与险峻,是任何远拍都无法传达的。</p> <p class="ql-block"> 东面的更远处好像还有一处小仙人台,是仙人台本尊的伴侣?还是……</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位置,东边是仙人台,那么西边这幅,一丛崖柏像个虎头吗?</p> <p class="ql-block"> 当我真正站到仙人台北面的崖上,距离它不过十几米时,激动得语无伦次。我拍了照,录了视频,对着空谷大声说话,甚至唱起年轻时的歌。年近七十岁的人了,在这无人之境,谁会在乎?我像个孩子般疯玩了一通,直到精疲力尽。坐下来吃了点东西,喝口水,抬头看看天,已是下午两点。心愿已了,此行无憾。</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崖边,戴着牛仔帽,拉紧蓝色外套,举起手机和仙人台合个影,大声喊出:焦老汉到此一游!身后是仙人台和层层叠叠的秋林,岩石如刀削斧凿,林间色彩斑斓。我没有摆姿势,只是笑着。这一张,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的交代。</p> <p class="ql-block"> 那座孤立的岩石山峰~仙人台,在秋林环抱中显得格外宁静。黄叶、红叶在风中轻晃,远处山谷里有小路蜿蜒,几处屋舍若隐若现。我望着它,仿佛看见了自己——一个从山下走来,执意要走到山顶的老人。这一路,不只是为了拍照,更是为了证明:有些事,哪怕迟了,也值得去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傍晚六点四十六分,我登上回青岛的动车。九点到家,灯下翻看照片,每一张都带着喘息与温度。这一日,我与仙人台相见,也与年轻时的自己重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