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什么是戈</b></p><p class="ql-block"> 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p> <p class="ql-block">戈的构造一般为平头、横刃前锋、垂直装柄,端首处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戈是怎么演变的</b></p><p class="ql-block">1.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戈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玉援青铜内戈 商王武丁时期 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骨戈、石戈、玉戈(由上至下)-新石器时代-阳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雕戈-春秋</p> <p class="ql-block">2.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制品。</p> <p class="ql-block">3.铁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又作“丫”字造型。戈变化最大的部分是“胡”的出现和不断延长。“内”也逐渐从单一的固定、配重、装饰作用,发展成为明确的作战部位。</p> <p class="ql-block">4.戈的消亡</p><p class="ql-block">商代到战国时期,戈十分流行,战国中后期,戈开始明显减少,短戈为主,主要用于近身搏斗而非错彀勾杀。再之,戈因车战衰落而衰落不通。东周时期,车兵、步兵都大量用戈,车战衰落不会影响步兵的装备。最后,车战衰落后勾兵并未被淘汰。(秦戟复原,兵马俑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西汉青铜戈,满城汉墓出土,河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商代翼耳戈,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战国短戈,江陵九店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战国铜戟,九连墩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战国早期十六年喜令戈(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三、戈的构造方法</b></p><p class="ql-block">戈通常宽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穿铜戈-西周</p> <p class="ql-block">直援铜戈-西周</p> <p class="ql-block">异形铜銎戈-青铜时代</p> <p class="ql-block">兽面管銎戈-西周</p> <p class="ql-block">二穿铜戈-春秋战国</p> <p class="ql-block">三穿铜戈-春秋</p> <p class="ql-block">雕戈-春秋</p> <p class="ql-block">“元 ”字铭三穿戈-春秋</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了解戈的构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四、戈与戟</b></p><p class="ql-block"> 戟的作战特点就是可以劈砍、钩拖和刺杀,中国人是最善于做实用性改变的,戟不好用,但是可以改,只要具备多用途就可以了。戟是戈矛合并而成,最早的戟根本就是一把戈一把矛捆绑而成,因而在一段时间内,戟成为兵器的统称,泛指任何兵器。</p> <p class="ql-block">古代刺杀和钩杀兵器。多为铜质。基本形制为戈和矛的结合体,矛头在上可刺杀,戈头在下可钩杀,一矛一戈的组合常见,亦见有一矛多戈组合的多戈戟。铜戟始见于商代,两周时期盛行。</p> <p class="ql-block">《说文》:“戟,有枝兵也”。它具有可前刺,又可勾啄的战斗性能,是在戈矛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它集戈、矛两种兵器优点于一身,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戟的全形与戈、矛等长兵器一样,除戟头外,还有木制或积竹的柄,柄下有铜镦。戟出现于商代。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曾出土过一件把戈和矛联装在一个木柄上的长兵器,可以说是戟的雏形。到了西周时期,在陕西、甘肃、河南、山东以及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古墓中,都发现了用青铜铸造的戟。这种整体合铸的青铜戟,前有援,尾有内,上有刺,下有胡,总体呈“十”字形。这种整体铸造的戟还比较单薄,多属于仪仗用的兵器。西周、春秋时的铜戟与商代的戈矛联装戟不同,是用青铜铸成的一个整体,在戈的基础上将胡部向上延伸成为刺锋,有的还将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这种戟的形状呈“十”字形,铸造工艺要求高,且戟头多质轻体薄,其战斗性能并不比单体矛、戈好,仅在西周及春秋初期使用。春秋中、后期及战国普遍地又使用将戈、矛联装在一个木柄上的戟。为了增强杀伤能力,中国的南方吴、越、楚等地还流行一种特殊类型的联装戟,即在矛头下面的长柄上装两件或三件戈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就有保存完整的三联装戟,该墓的简文上把这种戟称为“三果”戟。春秋末期,又采取了加大戈和柄的夹角,在内和胡上加刃的办法来增强戟的杀伤力。</p> <p class="ql-block">戟,是一种可勾、可啄、可刺的多用兵器,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兵器。它实际上是戈与矛的结合体,由安蹲的竹木质戟柄和金属的戟头组成,具有直刃和横刃两个锋、四面刃。直刃可以刺杀,横刃可以勾啄,一种兵器具有多种用途。 戟的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戟一方面作为仪仗兵器,一方面作为从先秦至秦汉魏晋军中装备的制式装备。四年相邦吕不韦戟2007年出土于兵马俑坑中,由青铜戈和矛以及木柄组成,全长2.87米,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青铜戟。 发现的最早的戟出现于商代,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一种是以矛为主,旁生横刃,木柲装插在矛体的銎部。春秋战国时期多为青铜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西汉出现钢铁戟,为汉代步兵和骑兵必备格斗兵器。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入侵,军队中戟逐渐为刀所取代。后世仍作为仪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五、戈戟的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一)1.</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戈铁马:形容战争或战争生涯,也指代威武雄壮的军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准备作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化干戈为玉帛:比喻消除仇怨,使战争转化为和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大动干戈:原指大规模战争,后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二)1.折戟沉沙—折断了的戟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惨重。出自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2.</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剑戟森森—比喻人心机多,很厉害。出自《北史·李义深传》:“剑戟森森李义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戟指怒目—竖起食指和中指指着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形容怒骂时的样子。出自《水浒传》第二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span></p> <p class="ql-block">戟是合戈、矛为一体的古代兵器,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诗经·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戟的人文演变:罕见的人头戟。</p> <p class="ql-block">戟:从兵器到礼器。</p><p class="ql-block">三国时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不过,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战争方式逐渐从以车战为主转向马战、兵战,戟作为军中兵器逐渐被淘汰,到唐代成为一种礼器。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都督的仪仗到了,意即阎公光临。戟在达官贵人出行时用作队伍前导。亲王出行,戟九十、油戟十八,一品戟九十,二品戟七十,三品以下每品减十。作为礼器的戟,一直沿用到清朝。</p><p class="ql-block">营帐有执戟卫士守卫,如《鸿门宴》:“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唐代形成了较完备的门前立戟制度,皇帝二十四戟,太子十八戟,正一品十六戟,二品十四戟,上三品十二戟,下三品十戟。皇帝为笼络大臣,会特赐门戟,以示恩宠,称“赐戟”;无论是作为仪仗之用还是设之于门,戟都是权力与荣耀的象征,如杜甫《狄明府》:“汝曹又宜列土食,身使门户多旌棨。</p><p class="ql-block">戟在古代吉祥图案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一花瓶内插三支短戟,另画一芦笙在旁,谐音“平(瓶)升(笙)三级(戟)”;瓶子中插一只戟,戟上挂一个(或在旁边放一个)石制打击乐器(磬),谐音“平安吉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