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辽宁的名字源自辽河。辽,遥远辽阔之意。战国时期的燕国,曾经设辽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沿袭燕制,继续设辽西郡。辽西郡的治所在义县、朝阳一带,因此,这里很早就是中华文化区域。</p><p class="ql-block">辽宁的名称最早由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2月5日正式确立,由奉天省改名而来。</p><p class="ql-block">辽宁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了两个最重要的民族,一个是鲜卑,一个是女真,也就是满族。</p> <p class="ql-block">史书上说,鲜卑源自东胡。东胡被匈奴击溃,开始迁徙,一支迁到了大兴安岭以北的地区,即嘎仙洞一带。这一支叫拓跋鲜卑。</p><p class="ql-block">另一支迁至大兴安岭南部:叫慕容鲜卑。东汉至三国时期,慕容鲜卑首领莫护跋率部迁居辽西郡,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p> <p class="ql-block">三国归晋,晋朝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司马炎的后人在中原打得乱成了一锅粥。</p><p class="ql-block">周边北方民族抓住了这个空隙,开始南下,相继建立起一个个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p><p class="ql-block">五胡乱华是个伪命题,真正乱华的不是五胡,是司马炎的后代制造的八王之乱,司🐎家族陷中原百姓与水深火热长达十余年,造成了近100万人的死亡。</p><p class="ql-block">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匈奴人,五胡除了羯人石虎,匈奴人大夏政权的赫连勃勃这两个杀人魔王之外,其他胡人并没有乱华。相反,他们建立的政权还曾一度给中原百姓带来了相对的安宁。如氐人建立的政权前秦。</p><p class="ql-block">匈奴人刘渊打响了灭尽的第一枪。说刘渊是匈奴人,我以为不太准确。它是混血儿,母系是汉家女子,他随母姓刘,是汉家与匈奴通婚后的果实。他一定受过母亲一方严格正规的教育,汉学功底十分了得,他的后人也是如此,皆善书法,通经史。刘渊将自己建立的政权命名为汉,寓意为汉家正统的延续。刘渊的后人攻陷西晋都城长安,西晋灭亡。西晋的都城原本在洛阳,只是在灭亡前的三年迁到了长安。洛阳一带有着大批的名门望族,儒家士子。西晋灭亡,他们纷纷渡江南下,史称衣冠渡江。南方由此走上了文化和经济腾飞的快车道。</p> <p class="ql-block">衣冠南渡的同时,也有衣冠北上,衣冠西行。一些汉家的名门望族儒家士子,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到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去,那就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这里。帮助这里的少数民族迅速从愚昧走向文明。</p><p class="ql-block">生活在朝阳义县一带的慕容鲜卑与先进的中华文化相嫁接,迅速发展壮大这起来。慕容廆(读音,伟)是慕容鲜卑的首领,他身材魁伟,容貌俊美,颇有才干。他臣服于晋朝。永嘉元年(307年),慕容廆迁都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自称大单于。在汉人知识分子封弈的辅佐下,他励精图治,修明政事,发展农耕,发展教育,设立东庠(学校),提拔人才,士大夫和民众纷纷归附。封弈是位能臣,在慕容廆麾下,他曾任东庠祭酒,掌管教育。慕容廆的世子慕容皝“率国胄束修受业焉”,慕容廆“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p><p class="ql-block">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薨逝,享年六十五岁,东晋朝廷追赠大将军,谥号襄公。</p> <p class="ql-block">慕容廆死后,三子慕容皝继位。慕容皝继承乃父之风,颇有作为,为群臣所拥戴。“帝师”封弈串联文武官员劝进,慕容皝于公元337年正式称王,前燕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公元342年,慕容皝迁都龙城(辽宁朝阳市),从此龙城就成了三燕都城。</p><p class="ql-block">“三燕”指慕容鲜卑先后在朝阳龙城建立的政权:前燕,后燕、北燕。均以龙城为中心,龙城从此成为当时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成为雄峙东北威震中原的历史名城。《东北通史》中记载:“燕亡之后,魏于其地建营州,自斯以来,遂为东北重镇,历数百年而不改。</p><p class="ql-block">前燕上层集团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可,让汉家知识分子在夷族政权中有了归属感,他们不再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偏见,更看重政权的统治能力与自身价值的体现。汉人知识分子通过文化互动,推动鲜卑族在习俗、观念上的汉化,同时也让汉文化吸收了鲜卑文化元素,形成了双向融合。</p> <p class="ql-block">三燕是辽东大地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前燕,还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将中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体制几乎是原封不动的嫁接到自身国体中。中原文化第一次成规模成体制的进入了东北大地。这为后来的北魏,还有从鲜卑族分离出去的契丹所建立的辽国,提供了一种“胡汉相融”的政治模式。为北魏孝文帝以及契丹辽国的汉化开了先河。</p><p class="ql-block">三燕时期创下了八项之“最”:</p><p class="ql-block">东北最早的都城(龙城)</p><p class="ql-block">东北最早的皇宫(和龙宫)</p><p class="ql-block">东北最早的佛寺(龙翔佛寺)</p><p class="ql-block">东北最早的学府(东庠)</p><p class="ql-block">东北最早的桑蚕业(慕容皝“劝课农桑”)</p><p class="ql-block">东北最早的皇家园林(龙腾苑)</p><p class="ql-block">东北最早的科举(慕容皝“东庠考试”)</p><p class="ql-block">最早在北京建都(蓟城)。</p> <p class="ql-block">4世纪时,拓跋鲜卑拓跋珪趁前秦君主秦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建六北魏。他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势力日益强大。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正式称帝。</p><p class="ql-block">拓拔硅之孙太武帝拓跋焘,先后灭夏、北燕、北凉,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时代。南方的东晋也被被刘裕所灭,建立了宋朝。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开始中国历史上大刀阔斧地汉化改革:</p><p class="ql-block">1、废弃鲜卑旧俗;</p><p class="ql-block">2、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p><p class="ql-block">3、以汉语代替鲜卑语;</p><p class="ql-block">4、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p><p class="ql-block">5、改鲜卑姓为汉姓;</p><p class="ql-block">6、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p><p class="ql-block">7、参照南朝制度,制定新官制和礼仪规范,强化儒家伦理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8、收藏古今汉家典籍,建立系统化教育体系,将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纳入学习内容,培养官员的儒家素养。</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主动放弃自己的民俗、文化、姓氏、籍贯,完全接受中华文化,彻底融入了中华大家庭。</p><p class="ql-block">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存续了148年之久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此之前,没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存续过100年。</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后时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p><p class="ql-block">辽国虽然存在了209年,但并未统一北方。</p><p class="ql-block">金朝统一了北方,却仅存在了118。</p><p class="ql-block">元朝统一了中国,不过存在时间更短,仅98年。</p><p class="ql-block">清王朝296年,是秦汉以来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帝国,而且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p><p class="ql-block">在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北魏在存在时间上是仅次于清朝的少数民族政权。</p> <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存活了289年的大唐王朝丧钟敲响,而大漠那边,一颗政治新星却冉冉升起,源自宇文鲜卑的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带领下,夺取了中原的幽、云十六州、灭掉了东北的渤海国,统一了契丹各部,建国起庞大的契丹国。</p><p class="ql-block">公元947年,契丹攻进汴京,灭了后晋,改国号为辽,在中原当上了皇帝。不过,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汴梁仅仅呆了三个月,就返回了故地。</p><p class="ql-block">契丹汉化程度之深,令今人难以想像。</p><p class="ql-block">一是统治集团中有许多汉人,其中有三位重臣:康默记、韩延徽、耿崇美等,他们都参与核心层决策;</p><p class="ql-block">二是契丹在938年即五代十国时就占领了汉人生活的地区,即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是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这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契丹族已进入了中华文化核心区。</p><p class="ql-block">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韩延徽,在辽国,中原的政治制度与草原的政治制度并行,即一国两制,大批汉人蜂拥到契丹国。契丹的汉族人口比例陡然飚升。</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萧太后,公开下嫁给汉人韩德让。萧太后在位期间,辽国正为汉人开科取士,辽国的状元清一水的汉人:高举、高正、郑云从、石用中、王熙载、吕德懋等。</p><p class="ql-block">辽国不搞民族歧视,没有强迫汉人剃发。辽国的中华文化氛围太浓了,在中亚人眼里,契丹就是中国。</p><p class="ql-block">辽国以中华正统自称,视北宋为蛮子。蒙古统治时期,称中国北方(曾经辽金的统治区域)为契丹。欧亚大陆西端的人并不了解中国的政权交替和各民族分布,因此契丹这个名称在以讹传讹中,泛化成对中国的称呼,俄罗斯语中的契丹,即中国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金灭辽,辽国的一部分人向西迁徙,辽朝贵族耶律大石于1124年创立西辽,定都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延续辽朝正统,采用中华典章制度,并被中国正史及国际史料承认为中国政权。</p><p class="ql-block">西辽结束了中亚地区纷争扰攘的局面,创立了具有中华典章制度特色的大国,我们从地图可以看到它的规模。强大的西辽得到了伊斯兰各国的尊奉。汉文化在伊斯兰世界中得到广泛而成功的传播。</p><p class="ql-block">西辽存在了九十多年,为元朝灭。</p> <p class="ql-block">由东北大地走出的两个民族,一是鲜卑(包括契丹),二是满洲,都是在历史上创作过辉煌的民族,契丹的称谓在许多国家眼里是中国的代名词,影响波及世界;而满族缔造了自秦汉以来幅员最广阔,年代最长的帝国。</p><p class="ql-block">这两个民族的共同点:</p><p class="ql-block">一是都能积极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都为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二、都融入了中华民族中,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已不复存在,满族汉化程度之深,二者已难辨你我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