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多文学校,昌拱小学到儋州教育基地参加安全应急综合演练暨流动科技馆

儋州安全演练基地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5日,“安全知识常巩固,安全保障永相伴”。为引导学生加强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应急能力,科普安全教育知识。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五年级,多文学校五年级、七年级,昌拱小学五年级共483名师生们。在这里,孩子们将走出课本,通过海姆立克法、报警电话、烟雾逃生体验等丰富项目沉浸式学习,在实践中筑牢安全防线,让这场雨天的研学之旅成为一堂深刻的"安全必修课"。</p> <p class="ql-block">暴风雨体验:</p><p class="ql-block"> 天色骤暗,狂风呼啸,雨点如注,脚下金属网格剧烈震动,雨衣在风中猎猎作响。孩子们弯腰前行,教官提醒避开“电线杆”与“广告牌”。刹那间,仿佛置身真实街头,风雨扑面,寸步难行。有人想起放学路上的狼狈,此刻才明白:风雨中行走,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判断力与冷静的较量。原来,自然的威力面前,智慧才是最坚固的伞。</p> <p class="ql-block">海姆立克法:</p><p class="ql-block"> “这是拯救生命的拥抱。”教官话语坚定,示范动作利落。孩子们两两一组,轮流扮演施救者与被救者。握拳、抵住上腹、向上冲击——动作简洁,却蕴含千钧之力。当“患者”成功咳出“异物”,掌声瞬间响起。那一刻,他们意识到:救人并非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人人可学、随时可用的技能。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许就能改写一场悲剧的结局。练习中,有男孩做完一组后认真地对同伴说:“你要记住我今天救过你。”笑声中,是责任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灾难影院:</p><p class="ql-block"> 走进灾难影院,巨幕亮起,大地撕裂,火浪吞楼,台风掀屋顶。座椅随画面震动,风声、爆炸声、哭喊声从四面八方涌来。我们死死抓住扶手,心跳几乎要冲出胸膛。可就在这种震撼里,知识突然“活”了——原来火灾中浓烟比火更致命,地震后不能乱跑。科技用最真实的方式,把安全二字,深深刻进心里。</p> <p class="ql-block">报警电话:</p><p class="ql-block"> 关键时刻,一次准确的报警可能挽救一场危机。教官向同学们示范如何冷静、清晰地拨打110、119、120等报警电话,包括说明地点、事件、人数及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通过分组模拟报警演练,学生们提升了应急沟通能力,增强了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与应对信心。一个女孩在模拟拨打120后红了眼眶:“我说完‘病人呼吸很弱’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能帮上忙。”这通电话,不只是一次练习,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烟雾逃生:</p><p class="ql-block"> 浓烟弥漫,视线模糊,空气灼热难耐。孩子们用湿毛巾紧捂口鼻,弯腰扶墙,一步步摸索前行。“就近撤、扶墙走、低姿行”——九字口诀在脑海中回响。有人急促前行,险些碰撞;有人停下轻语:“别慌,慢慢来。”短短几十米,走得像一个世纪。当出口的光亮终于出现,所有人几乎同时松了口气——那不是演习结束的轻松,而是对“生命通道”最真实的敬畏与体悟。走出烟道那一刻,阳光刺眼,有人眯着眼说:“原来光这么亮,活着真好。”</p> <p class="ql-block">交通安全:</p><p class="ql-block">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教员带领学生观看真实车祸案例,辨识交通标志,学习斑马线通行规则,并模拟交警手势指挥。在沉浸式体验中,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靠右意识与路权意识悄然扎根。孩子们在模拟道路上行走、停驻、指挥,每一步都踏出对规则的尊重。文明出行,从此刻开始,从脚下起步。一个小男孩学完手势后,站在路口认真地“指挥”同学:“现在是绿灯,走!”那模样,俨然已是小小交通卫士。</p> <p class="ql-block">触电:</p><p class="ql-block"> 电,点亮生活,也潜藏杀机。教官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与低压触电体验装置,让学生感受电流穿过身体的瞬间刺痛。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孩子们学习识别漏电隐患,掌握断电流程,理解“安全用电无小事”的深刻含义。一次轻微的麻感,换来长久的警醒——原来,敬畏电流,就是守护生命最细微的防线。有个孩子摸完设备后喃喃道:“我回家一定要检查插座有没有坏。”</p> <p class="ql-block">国家安全:</p><p class="ql-block"> 国家安全,不只是军队和边境。教官说,它还包括网络、生态、信息。我们举手提问:“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他说:“不传谣言,不乱拍军事设施,节约资源,就是守护国家。”我们听得认真,笔记写得密密麻麻。那一刻,我们不再是孩子,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地震体验:</p><p class="ql-block"> 警报骤响,地面猛然震颤,墙体倾斜,桌椅滑移,仿佛大地在怒吼。教官沉声指令:“抱头护耳,躲进生命三角区!”孩子们迅速蜷身于课桌旁,心跳如鼓,却强忍恐惧,纹丝不动。一次次模拟震感袭来,原本陌生的术语化作肌肉记忆,融入本能。当地动山摇戛然而止,他们相视而笑——那笑容里没有轻松,只有历经“灾难”后对冷静与秩序的深刻领悟。这一刻,他们真正懂得:在灾难面前,唯有训练有熟的反应,才能为生命赢得生机。走出模拟舱时,一个小女孩轻声说:“我以后再也不怕打雷了,因为我知道该往哪儿躲。”</p> <p class="ql-block">防踩踏:</p><p class="ql-block"> 人潮汹涌,如何自保?教官教授“人体麦克法”:双臂交叉护胸,一手握对侧手腕,形成保护空间。孩子们在模拟人流中练习撤离,有人摔倒,立刻有人伸手扶起。原来,防踩踏不仅是自我防护,更是彼此守护。在拥挤中守住呼吸空间,也在慌乱中传递温暖——这,是文明在危机中最动人的模样。演练结束时,大家手拉着手走出模拟区,像一支小小的救援队,彼此照应。</p> <p class="ql-block">心肺复苏:</p><p class="ql-block"> 心肺复苏作为一种能及时有效抢救伤员的方法,教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同学们在遇到溺水、触电、晕倒等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伤员时,应该如何正确进行施救。从判断意识、呼救报警,到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每一步都严谨规范。孩子们轮流操作,动作由生涩渐趋熟练。每一次按压,都是对生命的叩问;每一次吹气,都是对希望的延续。他们说:“原来,心跳可以被重新唤醒。”</p> <p class="ql-block">防溺水:</p><p class="ql-block"> 水波荡漾,美得令人心醉,却也暗藏危机。孩子们学习“仰漂”与“水母漂”,平躺在模拟水面,感受身体缓缓浮起。教官反复强调:“同伴落水,呼叫优先,绝不盲目下水。”那一刻,他们真正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冲动跳水,而是冷静呼救、智慧施援。在水的温柔与危险之间,冷静,才是最坚固的救生衣。练习结束后,一个男孩说:“我会游泳,但今天才知道,救人比游泳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止血包扎:</p><p class="ql-block"> 止血包扎课上,孩子们两两一组,用绷带为“伤员”包扎手臂与头部。有人缠得太紧,被喊疼后立即松开重来;有人包得松散,反复调整直至达标。绷带一圈圈缠绕,缠住的不只是模拟伤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原来,我们虽年少,也能在他人危难时,成为值得依靠的力量。一个女孩包扎完,轻轻拍了拍同伴的肩:“别怕,我给你包得很牢。”</p> <p class="ql-block">绳结:</p><p class="ql-block"> 一根绳子,能做什么?在绳结课上,孩子们学习平结、双重单结、外科结。手指被磨得微红,却乐在其中。当终于能快速打出一个牢固的结时,心中涌起踏实与成就感。原来,生命的希望,有时就系在这小小绳结之中——它能救人于危崖。一个男孩举着打好结的绳子,笑着说:“我以后要当探险家,这个结我可不能忘。”</p> <p class="ql-block">科技馆:</p><p class="ql-block"> 在一间明亮的科技体验区,一群学生围在桌前,专注地观察着一个发光的装置。光束在透明管道中穿梭,像被驯服的闪电,牵引着他们的好奇心。有人轻声提问,有人伸手比划,试图理解光的路径与反射原理。这不像课堂,倒像一场秘密的科学探险。原来,在安全教育的背后,还藏着流动科技馆的奇妙世界——知识不再沉默地躺在书页里,而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跳进他们的眼中,落在他们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回程车上,大家都很安静。有人望着窗外,有人小声背“火灾九字诀”。这一天,没有考试,可每个人都考了一场关于生命的试。那些在烟道里弯下的腰,地震时护头的手,高空缓降时迈出的一步,都成了身体的记忆。儋州安全教育基地,不只是一个地方,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危险,也映出希望。我们带走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从此,警钟在心,安全随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