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9--文景之治2(读史笔记53)

寸草心1

<p class="ql-block">【汉景帝刘启】</p><p class="ql-block"> 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7日),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7月12日—前141年3月7日在位)。其父为汉文帝刘恒,其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p><p class="ql-block"> 刘启10岁时被立为太子,期间因弈棋事件误杀刘濞之子,被刘濞怀恨在心,暗中伺机谋反。</p><p class="ql-block"> 后元七年,汉文帝逝世,刘启登基为帝。即位初期,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景帝三年,刘濞联合六位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刘启杀掉晁错企图平息叛乱无果,又任命周亚夫为将,历时三月平定叛乱。刘启乘势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景帝十六年(前141年),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景皇帝,安葬于阳陵。</p> <p class="ql-block">  刘启即位后,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错经过分析,告诉刘启要特别提防诸侯势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p><p class="ql-block"> 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四十来年,他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为了积蓄力量,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晁错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削藩。</p><p class="ql-block"> 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束手就擒,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即“清君侧”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p><p class="ql-block"> 刘启知道了七国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将军去攻打吴国、楚国;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国;派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国、赵国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窦婴向刘启引见曾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刘启召袁盎进宫相见,袁盎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刘启采纳了袁盎的计策,便杀了晁错。</p><p class="ql-block"> 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刘启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用三个月将叛乱彻底平定。</p><p class="ql-block">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诸侯王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平定“七国之乱”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汉景帝抑贬诸侯王的地位,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使诸侯王不得治国,诸侯王叛乱问题基本解决。为后面汉武帝能顺利推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王势力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景帝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p><p class="ql-block"> 景帝时期,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的汉昭帝时代。</p><p class="ql-block"> 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p> <p class="ql-block">  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p><p class="ql-block"> 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p> <p class="ql-block">  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p><p class="ql-block"> 对匈奴,景帝没有大规模地反攻,注重的是积极的防御。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同时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p> <p class="ql-block"> 景帝时期经济达“文景之治”鼎盛阶段,“府库充盈、民生富足、农商繁荣”。粮仓堆满、铜钱多到生锈(长期不用),太仓粮食“陈陈相因”;百姓家有余粮,马牛布野,物价稳定,米价低至一石数十钱;农业恢复、手工业(冶铁、纺织)和商业逐步活跃,为汉武帝盛世奠定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智囊晁错】</p><p class="ql-block"> 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是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p><p class="ql-block"> 晁错早年师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思想,后又奉命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汉文帝时期,他历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等职,因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p><p class="ql-block">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任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他多次上书陈说削减诸侯势力和修改法令之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削藩策》,主张削减诸侯土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以加强中央集权 。但这一举措损害了诸侯的利益,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他们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汉景帝为平息叛乱,听信袁盎之计,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 。</p><p class="ql-block"> 晁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p> <p class="ql-block">【名将周亚夫】</p><p class="ql-block"> 周亚夫(?—公元前143年),沛郡(今江苏丰县)人,是西汉文景时期的名将、军事家,绛侯周勃的次子 。</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周亚夫因父亲之功及自身贤德,被封为条侯,之前他已担任河内守。</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周亚夫以河内守身份被任命为将军,驻屯细柳。汉文帝亲往劳军,在其他军营车驾可长驱直入,而细柳营戒备森严,汉文帝需持符节才得入,且营中不许驱驰,周亚夫也以军礼相见。汉文帝对其治军严谨大加称赞,匈奴撤军后,任命他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文帝临终前,叮嘱太子刘启若国家有难,可让周亚夫统帅军队。汉景帝即位后,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p><p class="ql-block">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以中尉代行太尉职务,统率三十六位将军发兵东征。他采用避其锋芒、利用梁国迟滞叛军、断其粮道的策略,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因功更加受到汉景帝器重。</p><p class="ql-block"> 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于汉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升任丞相。但后来他在汉景帝欲废栗太子刘荣、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及封降汉的匈奴人为侯等事上,与汉景帝意见不和,再加上梁孝王的挑唆,逐渐受到景帝猜疑,最终于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被免去丞相职务。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周亚夫的儿子私买皇家葬器,他因此被下狱,交廷尉处理,周亚夫绝食五日,呕血而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