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艾恩奇纪念馆

罗乐乐

<p class="ql-block">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3—1966.3),生于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水碓村。青年时成长于昆明,1933年在上海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奉调到延安,先后担任过抗大主任教员,中央文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副刊主任、总编辑等职。解放后历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等职。他把毕生的智力和心血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中午,我们夫妇行走到艾思奇纪念馆,怀着崇敬之心,克服整个上午不停步行,观赏了金灿灿的稻田,欣赏了康家茶园盆景,拜访了寸氏、刘氏、李氏宗祠,逛了许多条街道小巷,真是只要心中有信心,仍然精神抖擞,认真观看,拍下了许多照片,与各位读者共同分享艾思奇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的辉煌成果。</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这一崇高评价确实是对艾思奇同志一生贡献的精准概括。艾思奇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为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著作《大众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了几代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坐落在和顺镇东北部水碓村,前临元龙幽潭,后枕来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为砖石楸木结构的中西合璧式四合院,由艾思奇之父李日垓于1918年建成‌。建筑采用腾冲特有的火山石砌成墙基(俗称“清水石脚”),抗震性能优异,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为两层走马串角楼,层高宽敞,可容马匹穿行,体现了民国初期地方民居的独特风格‌。中式大门、西式窗户、雕花格栅与西式阳台等元素巧妙融合,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种植有青藤、古树等植物,与石砌圆形拱门、雕花格扇等建筑元素相映成趣。这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营造出既古典又富有生机的环境。 ‌</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其著作《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考入云南省财经学校,在昆明新华书店曾经买他的《大众哲学》,这是我学习哲学第一本哲学书籍,不知读了多少遍,真是受益匪浅。1987年参加省财政厅省税务局在云财贸学院举办财税专业自学辅导班,有哲学自学考试,有90多人参加了哲学考试,及格率非常低,大概是40%左右,我取得了80多分高分,当时授我们课的沈志达教授,在平时测试中我都是名列前茅,多次获得老师表扬,让我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1980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将故居捐赠给政府,纪念馆于1984年正式开放,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的成长深受书香门第和革命家庭的双重熏陶,其家风与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思想根基‌。父亲李曰垓是同盟会会员,精通国学,常向艾思奇讲授先秦诸子学说和爱国志士故事,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母亲寸宽福则教导他“做人要讲良心、结善缘、做善事”‌。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使艾思奇自幼熟读《老子》《庄子》等典籍,奠定了哲学基础‌。其兄李生庄是云南新文化运动领导人,进一步引导他接触马克思主义‌。</p> <p class="ql-block">2025年15岁的艾思奇在昆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他正在昆明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并积极参与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青年读书努力会”‌。</p> <p class="ql-block">1926年,16岁的艾思奇因参与声援“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后的学生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他乔装成英国牧师的家庭教师,取道越南逃到苏州,找到流亡中的父亲‌。1927年初,艾思奇到南京寻找在东南大学就读的共产党员大哥李生庄时被捕入狱,并被判死刑。后经国民党元老、其宗伯李根源出面营救,才得以保释出狱‌。出狱后,因国内处境不利,其父决定让他赴日本留学‌。</p> <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艾思奇在李根源资助下,东度日本求学。考入福冈高等工业学校(后更名为福冈工业大学),在日期间,他自学德语、英语,广泛研读哲学著作,并参加了中共东京支部组织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逐步从“工业救国”转向马克思主义信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艾思奇因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毅然弃学返回中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于1927年春到达日本东京留学,并参加了中共东京特别支部组织的中国留学生社会主义学习小组。艾思奇在东京期间,结识了许多进步学生,并广泛阅读哲学著作,从古希腊哲学家到康德、黑格尔的作品均有涉猎。在参加社会主义学习小组后,他系统研读了《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对照原文(日、德、英等文种)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阶段的学习为他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奠定了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3日由日本军队制造“济南惨案”,导致大量中国军民伤亡‌。惨案发生后,艾思奇与“留日各界反日大同盟”的同学参加中共东京特别支部领导的革命活动受到日本政府驱逐,和黄鼎臣、廖承志、郑易里等6人同船归国。</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于1932年8月起在上海泉漳中学担任物理和化学教员,期间系统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开始翻译苏联哲学著作,为后续哲学研究奠定基础。 ‌</p> <p class="ql-block">1933年6月,国民党强行封闭泉漳中学后,艾思奇参与了李公朴主持的《申报》流通图书馆工作。1934年春,艾思奇经朋友介绍加入李公朴任馆长的申报流通图书馆,负责读书指导部的哲学与科技知识解答。 ‌读书指导部以书面形式解答读者问题,后因来信增多,在《申报》开辟了《读书问答》。</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于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重要事件是其革命生涯的转折点。‌1935年10月,艾思奇在周扬、周立波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此时他正以“艾思奇”的笔名在《读书生活》杂志连载哲学文章,后结集为《大众哲学》,该书以通俗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广泛‌。入党后,他因理论宣传活动被国民党军统列入黑名单,多次面临危险‌。</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艾思奇与周扬、周立波等受党中央调派,从上海经西安抵达延安‌。毛泽东同志对艾思奇的到来非常重视,在欢迎会上亲切地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你好呀!思奇同志,你的《大众哲学》我读过好几遍了。”‌ 毛泽东还风趣地表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现在艾思奇来了,好了……”‌ 这次调派有力地推动了延安的干部学哲学热潮,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精神支撑‌。</p> <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延安马列学院成立,艾思奇调入任教并任哲学教研室主任,为革命青年和干部讲授哲学课程。他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八封信》,并为《解放》周刊、《新中华报》等报刊撰稿,撰写多篇哲学文章。 ‌</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在抗大期间提出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明确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哲学发展指明方向。 ‌</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为政协委员及北京大学师生讲授政治课。以下是具体信息:1949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连任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北平解放后,艾思奇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为全校师生讲授政治课 。 ‌</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在1949年当选为中国新哲学研究会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艾思奇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当选为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他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研究和大众化工作,其代表作《大众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1951年,艾思奇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主讲《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座‌。该讲座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干部中开展社会发展史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思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事例,分五章系统讲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创造人类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核心内容。讲座内容基于他此前撰写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和广播稿,并经过反复修改。全国有组织的听讲者达50万人,覆盖广大干部群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950年艾思奇在北京马列学院(后改名中央高级党校)担任哲学教研室主任,负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 ‌121950年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为全校师生讲授社会发展史。同年仍在马列学院(后改名中央高级党校)担任哲学教研室主任,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曾在1958年10月至1959年6月期间担任中共开封地委第二书记兼登封县委第二书记。 ‌1958年下半年,中央党校干部下放学习,艾思奇带领15名同志赴河南,后又率4人至登封,期间负责地、县领导工作。 组织干部与农民群众学习哲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参与地方实际工作,强调理论联系群众。 ‌</p> <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缅甸华侨观岩团云南代表到中央党校看望艾思奇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评价其《大众哲学》“把哲学从课堂里解放出来”‌,体现了艾思奇以理论服务革命的使命。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突心脏病早逝,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p> <p class="ql-block">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此考察,强调要发扬艾思奇“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通过《大众哲学》等著作,用通俗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理论服务于群众,推动哲学启蒙。 ‌艾思奇哲学思想的核心精髓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推动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和中国化‌‌。理论研究和宣传始终面向工农群众,强调哲学需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