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冬养阴阳气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睡晚起待太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沐浴阳光太极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力求宁静除忧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保暖防寒起居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烹食牛羊滋阴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5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2点03分48秒,农历九月十八,星期五。</span></p><p class="ql-block">‍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的 11 月7~8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 22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也就是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 :“一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p>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 20 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b><u><font color="#ed2308">宜早睡晚起</font></u></b> <br>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黄帝内经·素问》</div><br> 冬天是一年的尾声和终点。天寒地冻,阳气内藏。为了顺应冬气,我们要不扰动阳气,比如不剧烈运动以泄阳。“闭藏”二字,乃冬天的养生的根本原则。因此,立冬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晚起能养人体阴气,但晚起并非赖床不起,而应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b><u><font color="#ed2308">宜驱寒就温</font></u></b> <br> 立冬后气候寒冷,着衣应注意薄厚适度,因衣着过少过薄即易感受寒邪而耗损阳气 ;而衣着过多过厚则使人体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也会易于侵入,故穿衣应做到薄厚适度。另外,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宜多到户外晒太阳,常晒太阳可起到壮阳气、温通经脉的作。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推重“负日之暄”这一养生之道,勤操练,并深得其惠。他在《负冬日》一诗中,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在冬天晒背全过程中的身心体验,诗云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钦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br> 中医学也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体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br> 夏要防暑,冬要保暖。其中足部和背部的保暖最为重要。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人的上半身阳气要比下半身足,而脚部又是诸经络起止之处,所以要注意鞋袜的保暖,多走动以促进足部的气血运行,并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 <b><u><font color="#ed2308">多食养肾食物</font></u></b><br> 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而阳气根源于肾,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因此立冬后宜多食养肾食物,以提高人体御寒能力。肾阴虚者,可多食海参、枸杞子、银耳等食物;肾阳虚者,宜多食羊肉、狗肉、韭菜、肉桂等。<br><b><u><font color="#ed2308">多食御寒食物</font></u></b><br> 立冬时气候寒冷,宜多食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御寒,可多食羊、牛肉、鸡肉、狗肉、虾、鹌鹑等食物,此类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可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御寒效果较好。此外,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 ;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 ;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食物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故立冬时也宜常食。此外,立冬后还可多吃些坚果,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 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千金·食治》</div> <br> 冬天增食苦味食物,因为苦能坚,能固肾以防外泄,又能泄心火。为什么有些人在该闭藏的冬天闭不住?因为心感于外物而生邪火,“有动于中,必摇其精”。<br> 咸为水味,冬天减咸味,不是不吃咸味,五味的任何一味在任何一季都不能废。唐容川云:“微咸者则能引火下行,大咸者则能助火升发”。故冬天养心反以水味,唯宜微咸以降心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安也。《千金·食治》中说的“省咸增苦”,是以养心为目的,其义亦可知。<br><br> 十一月立冬日,或有食荞面等物,谓能益人。<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京都风俗志》</div><br> 很多风俗都暗藏着养生的道理。比如清代北京人就有立冬吃荞麦面的习俗。荞麦有甜荞麦和苦荞麦两种,甜荞或苦荞磨粉,再和上面粉就加工成了甜荞面或苦荞面。 <b><u><font color="#ed2308">运动养生</font></u></b> <br> 立冬时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养阳气,使阳气潜藏,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十六段锦等,不适宜太激烈的运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不宜过度运动,避免大汗出而使阳气外泄。太极拳因简单易学、健身效果良好而成为一项比较普及的运动项目。常打太极拳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增强心脏功能,扩大肺活量,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太极拳通过缓慢、细长、均匀的腹式呼吸,使人体肺部的氧气充足,肠胃得到蠕动锻炼,增强消化和排泄机能,因此经常练太极拳,对心脏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疮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也可练“十月节坐功”以养生,具体做法是:每天清晨,双腿盘坐,头转向左方,两手由体侧提到胸前,手心朝上,两臂随后缓缓落下,头转向正前方,两手臂再重复上述动作。头转向右,动作相同,左右相反,左右各做 15 次,然后上下齿相叩,即叩齿 36 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 3 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 3 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 36 息而止。此功法可改善胸胁积滞、虚劳邪毒、腰痛不能俯仰、咽干、面色无华、胸满呕逆、头痛等症。 <b><u><font color="#ed2308">精神养生</font></u></b><br> 立冬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故此时养生要“藏”,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u>中医皮肤养生</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平衡火罐疗法,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自身平衡为核心,在传统罐法的基础上配合了热疗、推拿的法与擦法(闪罐后利用热罐进行滚罐与走罐)等多种物理因素进行治疗,使机体相应修复到平衡状态,可起到疏通经气、清热、润滑行气导滞、调理气血等功效。</p><p class="ql-block"> 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证明其有镇定、止痛、泻热、消肿、急救、解毒、化瘀等功效。</p><p class="ql-block"> 平衡罐配合放血疗法效果确切,已于我科运用多年,对于调理机体平衡安全有效,痛苦小,无副作用。可广泛用于痤疮、玫瑰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过敏体质、寻常型银屑病、湿疹等多种疾病,此疗法已逐渐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专家介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峰 ,男,硕士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康复专业委员会皮肤病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病理学组委员;青海医学会皮肤分会委员。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皮肤与性病专业,擅长常见皮肤病、性病的诊治,在皮肤、性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皮肤、性病部分疑难杂病有独到的治疗方法。研究方向为皮肤组织病理。</p><p class="ql-block">咨询电话:0971-752423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