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胡中立</p> <p class="ql-block">2 号陆家的备弄很宽,两顶轿子可在弄内交会。备弄旁原门房处有被称小老板的吴祥瑞家居住,解放前与原 5 号里的林佩根合伙办过小布厂。吴家二儿子吴明江社会上人称吴阿二,是无锡当时有名拳师,门前河填塞后,青年时的吴阿二在此甩石锁、举石担、摔跤练武。那块平地后来造了两层楼的房子,挂牌叫能源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原 4 号里的房子比较杂,有一些是以前的老房子,有一些是民国年间翻造的房子,中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室内过道可通东河头巷,过道东侧为辅房,过道西侧为主房有四造楼房。分别是商人张仲桃家,开堆栈的周锡昌家,小学校长周启凤(夫人是居委小组长华瑞珍,华瑞珍是 4 号华家二小姐)家,时和绸缎庄胡利华家等。门口头租住户有一老裁缝叫仁甫的人不错且有趣,当年林彪被封为接班人后,仁甫见人便悄悄地说这是在推背图上有的,有句叫十里杨柳头搭头的籖语就应验在此人身上。</p><p class="ql-block">原 5 号里房子比较浅,与原 4 号旧宅有关。除林佩根家自己居住外,部分在解放前、后租给同余布厂、信和布厂的职工做宿舍。(留芳声巷北面都是双号,单号就此一家,有点不明白)。</p><p class="ql-block">6 号里也是一座有着备弄的明清老宅,三间七架,进深四造,大门内另有轿厅(不在四造内)。是原来居住过的地方,拆迁时有22 家房客。</p><p class="ql-block">8 号比较模糊,只记得小时候去白相过,其房子建在 6 号和10 号间的空地上。房子缩进不少,门前用竹篱笆围了个院子,部分篱笆是木槿花丛,夏天傍晚,摆上几张靠背竹椅凳,蒲扇摇摇,其乐也有趣。</p><p class="ql-block">10 号也是进深四造的三间七架旧宅,后面部分在日本人掼炸弹处,温家翻建两层楼小洋房,建成时用的是银元抛梁,轰动锡城一时。小洋房建成不久无锡就宣告解放。小洋楼曾招小偷光顾,以致其谢绝邻里访问,几乎与外界隔绝。因温松年小儿子温建钧与我是幼儿园、小学同学,故能经常进去。温松年是信和布厂其中一个私方老板,喜欢金鱼,养了不少,品种很多,养的水平也不错。旧宅前两造一度被征用办了人民印刷厂。副市长季凯曾在10 号里居住过,季凯是苏北黄桥拥有二千亩地的大地主,在国民党部队里做到少将,后参加新四军,与叶飞等关系很好,文革期间差点被枪毙。温宅于 1993 年拆除。</p><p class="ql-block">10 号与 12 号之间原称荒场上,口头一家姓吕,帮邮局送信送报纸。以后人家逐步多了起来,最有映像的就是豆腐作坊和老虎灶。</p> <p class="ql-block">老虎灶,兼有女子盆汤。女子盆汤起先是一只大浴锅,可烧砻糠或柴草,浴锅里放两块 30 公分左右的圆木板,叫乌龟板,一块垫在屁股下,一块用来搁脚,以免与铁锅接触烫伤。后来把老虎灶的冷热水用竹管通进来,不直接烧了。再后来便拆了浴锅,用大木盆。</p><p class="ql-block">那盆汤间靠着老虎灶灶头里侧,门口有一棉布帘遮挡,里面有一张长凳(可以放置替换衣服),一个大木盆。大木盆比家里浴盆要大许多。盆沿口上搁着根打通节的毛竹筒,通到外面老虎灶旁,冷热水都从竹筒里送过来,调好水温后就可以洗澡了。洗了一会觉得水凉了,就用旁边的一根小木棍敲敲竹筒,啯、啯、啯,外面听到后,就大声喊:热水来啦。于是便有两勺热水沿着竹筒流送进来。如果嫌烫,你也大喊一声烫,外面便给添一勺或半勺冷水从竹筒里送过来。记得是一角钱一客。热水瓶泡水则要兑换老虎灶水筹,一分钱一根,一根筹一瓶开水。</p> <p class="ql-block">原 12 号里,洋房是薛祖康薛宅,门口宋家是建造薛宅的包工头,洋房造的同时,宋向薛提出要在门口造两间房子居住,薛一口答应。</p><p class="ql-block">薛祖康是薛福成长子薛南溟的孙子薛寿萱于民国 18年请来管理永泰丝厂的,与薛寿萱同姓但并不是一个族。薛寿萱很有头脑,接手永泰丝厂后,实施了许多改革措施,打破家属观念,引进大量管理人才。薛祖康从美国麻省理工留学归来,受聘于薛寿萱管理永泰丝厂。民国 22 年,薛祖康受薛寿萱所托赴美国成立永泰公司。解放后,薛宅也被房管所接管,除薛自住部分,其他均被出租,楼下则被居委征用办了留芳声巷幼儿园。1993 年,城市改造,拆建东河花园小区,薛宅由于产权人都在国外,一时无法落实拆迁,被幸运保留。</p> <p class="ql-block">薛宅门前两棵当年从国外引进的雪松届已百年,枝叶茂盛,记得小时候攀爬到树顶上,可以遥望无锡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这幢保留下来的小洋楼,在东河花园内,被大家称为“小白楼",这也是原留芳声巷唯一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14 号往西有许多人家,杨姓者居多。旗杆下是杨家在城里的聚集地。同治三年(1864 年)旗杆下杨宅毁于兵火,留芳声巷杨家是否来自那时,尚不得知晓。有一条弄从留芳声巷曲曲弯弯通向东河头巷,原称杨公弄,因杨家有人在朝做官,所以民间称天官弄。天官弄走到半弄时,可以看到墙上用墨画有一只大大的眼睛,旁边写着杨女士眼科,在无锡城里十分有名气,据说白内障患者用其药后立竿见影。该杨家秘方传子不传外,但这一代却有女而无子,为使秘方传下去,只得令该女不得出嫁,也未觅得理想的入赘佳婿。我小时候看到此女时其已是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太太,竟是尊循祖训未嫁人。</p> <p class="ql-block">这天官弄,长仅46米,宽1.4米。又一说法是清代张天官府驻地(张天官府前还存有一棵200多年的古朴树被列为市文物重点保护古树)弄内有一座张天官牌楼,据说这里有户张姓人家,主人在京城当天官(天官是古代对吏部尚书的别称)人称张天官。张天官有两个儿子,大儿张元祥,小儿张元庆。后来张天官生病去世,大儿子张元祥就上京候补。清咸丰年间这儿建天官牌楼,张天官生前建有张义庄救济百姓,在牌楼东边还设有张家祠堂,住着姓张的多户世居人家。因张天官为民造福,百姓怀念他,故将他生前府地唤名为“天官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