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讲台前的一束光

<p class="ql-block">离开校园后做了几年文案,可心底总惦记着一个梦——当名懂语言温度的语文老师。去年社区公益课,我试着讲“如何读好一首诗”,搬来平时写文案的技巧,说“要抓关键词的情绪”,可孩子们听得直皱眉,没人举手互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旁边陪课的老教师悄悄说:“不如带他们看诗里的画——‘草色遥看近却无’,就像春天刚冒头的小嫩芽。”我赶紧调整,指着窗外的草讲诗,还拿出彩纸让他们画“诗里的春天”。有个内向的小姑娘,画完举着纸小声说:“老师,我觉得这草像妈妈织的毛衣绒毛。”那瞬间,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和眼里的光,让我第一次触到讲台的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常把文案里的鲜活表达融进备课,不仅琢磨怎么把“段落衔接”讲成“故事接龙”,还会提前准备小道具——讲“比喻”就带水果和玩具,让他们说“苹果像小灯笼”“小熊的耳朵像棉花”。我知道从文案转型当老师不易,但总盼着正式站讲台的那天,把语言里的趣味与温度,轻轻送到每双求知的眼睛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