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孔庙

王斌

<p class="ql-block">华为p50pro</p> <p class="ql-block">  文昌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的文脉源头。千年来,它从潭布村迁至文城镇,最终落定于此,像一位执着的读书人,始终守着心中的道统。它供奉孔子,也供奉历代先贤名儒,是琼州儒学传播的圣地,更是海南人心中的“第一庙”。走在这里,每一步都像踏在文化的根脉上。</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前行,南北两侧的礼门与义门静静伫立,仿佛在提醒来者:入此门者,当以礼相待,以义立身。我从礼门穿入,心中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仿佛怕惊扰了那些曾在明伦堂诵读经典的书生魂灵。</p> <p class="ql-block">  一面石牌立在红墙之下,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六个红字,沉甸甸地压在时光之上。曾几何时,无论官阶多高、权势多大,到了这里都得下马步行,以示对圣贤的敬重。如今虽无官员下马,但每一个驻足细读的人,眼神里都多了一份肃然。</p> <p class="ql-block">  一面照壁静静立着,红墙之上浮雕双龙,盘绕升腾,蓝黄线条勾勒出昔日的辉煌。墙前石凳静默,落叶轻覆,像是谁刚起身离去,留下一段没有说完的状元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与照壁相对是檽星门,门槛挺拔,树木相护,远处的孔子塑像熠熠生辉,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  拾步往前,一座石桥横跨浅池,洁白如玉,桥身不高,却承载过无数学子的梦想。这就是状元桥,传说中只有中了状元的人才能昂首走过。如今人人可踏,但每一步仍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仿佛脚下不是石板,而是千年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圆圆的月门悄然嵌在墙中,蓝黄边框勾勒出圆润轮廓,门内一株绿树修剪得整整齐齐,像是守候在此的学童,年年岁岁,静待春风。穿过它,仿佛从尘世步入书斋,心境顿时澄明。</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巍然矗立,红墙灰瓦,金匾高悬,门前红花盛放,为庄严添了一抹生机。殿内供奉孔子像,两侧壁画描绘圣贤讲学之景,仿佛还能听见那“有朋自远方来”的朗朗书声。站在这里,不必焚香叩拜,心已自然低垂。</p> <p class="ql-block">  晨钟悬于木构钟楼之中,古铜色的钟身斑驳,一条红绸系于中央,像是一道连接古今的纽带。虽未亲耳听其鸣响,但闭目想象,那一声悠远的钟音,足以唤醒沉睡的文心。</p> <p class="ql-block">  暮鼓静立,鼓面微黄,红绸结成蝴蝶结,庄重中透着一丝温情。晨钟暮鼓,曾是学子作息的节拍,也是岁月流转的见证。如今钟鼓不再日日敲响,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提醒: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p> <p class="ql-block">  圣迹陈列馆内,一尊木雕栩栩如生,孔子周游列国的身影仿佛在眼前重现。金匾高悬,对联工整,每一件展品都像一页翻开的史书,讲述着“圣人之道,薪火相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先贤先儒馆门前,三幅头像雕刻细腻,目光深邃。两侧牌匾写着“贤人七十继道统,弟子三千啟文脉”,字字如碑,道出儒家传承的厚重。走进去,仿佛能看见那些未曾留下全名的儒者,在灯下执笔,默默书写着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墙上悬挂着“四配”与“十二哲”的画像,四人居上,十二人列下,皆为儒家思想的擎旗者。他们不再是遥远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坐标,指引着后来者在迷茫中寻找方向。</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前石阶层层,红灯笼高挂,对联贴于门侧,字迹遒劲。这里曾是学子求学问道之所,如今虽无琅琅书声,但那股静谧中的书卷气,仍让人不忍高声言语。</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崇圣祠,始建于明洪武年初。慎终追远,尊祖敬天,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崇圣祠,原主祀孔子父母,后加祀孔子的近代先祖与孔子孔鲤等先贤先儒。</p> <p class="ql-block">  一面金卷轴挂在墙上,“金榜题名”四字熠熠生辉,红黑字体记录着旧时荣耀。这不仅是功名的象征,更是寒窗苦读后的回响。望着它,仿佛能看到那些颤抖着双手接过皇榜的年轻面孔,眼中含泪,心中有光。</p> <p class="ql-block">  “文昌进士、举人榜”前,我久久驻足。云从龙、黄森、李若虚、林宗……一个个名字如星子般闪耀。一里三进士,七里八举人,这不是传说,而是这片土地对学问追求最真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另一面墙上,“文昌进士榜”整齐排列,黑字蓝边,庄重肃穆。而举人名录长达149人,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期盼与奋斗。这些名字或许已被时间淡忘,但在这里,他们从未真正离去。</p> <p class="ql-block">  后殿静谧,粉墙灰瓦,石阶两侧栏杆雕花精美。门前绿树成荫,一盏红灯笼随风轻晃,像是守夜的学童,仍在等待先生归来。这里没有大殿的恢弘,却多了一份温润的日常感,仿佛儒学不只是高堂讲义,也藏于生活的点滴之间。</p> <p class="ql-block">  最后回望,那座装饰华丽的崇儒门下,仿佛一个孩子正蹦跳着跑上台阶,笑声清脆。他或许不懂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碑文,但他知道,这是个特别的地方。我忽然明白:文脉之所以不断,正是因为总有一个个这样的孩子,带着好奇与天真,一步步走进历史,也将它带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