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4年春节以后,我离开了曾经工作了十四年的二零八大队,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我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内蒙古那片草原。二零八大队的点滴,依然时刻牵动着我的神经。</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电视里突然公开播报了一则新闻:我国在内蒙古北部发现巨型砂岩型铀矿。那一刻,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努和廷”三个字。</p><p class="ql-block">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我带回到额仁淖尔那片草原戈壁。想起1982到1985年在二连盆地的日子,那些画面还清晰得像昨天:孤独的黄羊,二连盐池的化石,脑木更的大红山,红格尔的雷达站;苏崩上空的氡异常,“2—17”矿化点的直觉……虽然分队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我们在二连盆地找铀矿的脚步却从没停止过,就连平时和队友们一起打篮球,都成了难忘的回忆。也正是由于这份坚持,让我们在额仁淖尔最终出了成果,还为我们赢来了核工业部的嘉奖。</p><p class="ql-block">在这份荣誉背后,是一张张被风沙吹皱的脸,是一个个和我并肩扛过苦的人:郑和平、毛元章、郑顺才、阚金伟、潘善贵、赵亚林、潘伟奇、胡长平、李晓才、黄廷贵、张国轩、谢炳秋、吴统江、张建平、胡建新、尹智勇、凌俊威、藤泽义、朱三牛、王玉安、黄建力、郭新周、方金华、屠强、廖庆德、阮新民、税文革、秦玉山、匡文海、赵永平、曾繁茂、崔新福……</p> <p class="ql-block">这每一个名字,都是戈壁深处一座不灭的精神灯塔;每一段故事,都是以风沙为纸、热血为墨写就的奋斗史诗。</p><p class="ql-block">据时任一工区地质组组长邓田园在《找铀往事》中记载:“1985年,一工区工作继续北上,在艾勒格庙以北的217异常区开展钻探。该地区靠近盆地蚀源区…”结合与其本人当面交流的一手信息可知,这一年成为额仁淖尔地区铀矿找矿的关键转折点。</p><p class="ql-block">1985年,一工区对二分队于1984年发现的2-17矿化点展开钻探,首次揭示出地下存在零星的铀矿化痕迹——一缕希望之光,悄然浮现。据当年科研队五分队地质技术员祁延福回忆:“1985年,我们五分队配合一工区工作,就驻扎在苏崩平台那片戈壁上。一开始,钻机反复施工,得出的结论是矿化呈鸡窝状,分布不连续。”</p><p class="ql-block">对2—17矿化点的钻探揭露,犹如星火落入深草,在这片草原腹地点亮了勘探的曙光。同年,基于二分队在苏崩地区地表铀矿普查中发现的异常线索,一工区迅速调整勘探部署,转战该区。他们不仅成功探明了矿体,更最终提交了“苏崩中型铀矿床”,一举驱散了长期笼罩在这一区域的氡异常疑云。这一步关键跨越,实现了从“矿化点”到“工业矿床”的重大突破,宛如在无垠草原中,为国家捧出了一捧沉甸甸的金色麦穗。</p> <p class="ql-block">继苏崩之后,1990年,一工区继续向东南方向推进,通过创新性的大间距钻探剖面,成功揭示了规模惊人的努和廷巨型铀矿床。这两大矿床的发现,一举谱写了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此后,捷报接踵而至。自2008年至2018年,二零八大队又先后探获道尔苏、巴彦乌拉、哈达图、赛汗高毕、芒来等一系列铀矿床。这些矿床如散落的珍珠接连浮现,中型、大型乃至特大型规模不一,惊喜屡屡涌现,彻底重塑了中国铀矿资源的分布格局,也为我国砂岩型铀矿的找矿工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在这些新发现的矿床中,部分已采用地浸法等先进工艺进行开采,其余则持续推进试验与优化。它们已陆续投入实际应用,为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支撑力量。</p><p class="ql-block">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理论与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创新,是勘探装备的跨越式升级,更是一代又一代核地质人的不懈坚守!</p><p class="ql-block">由此也不难体会到,面对复杂的铀矿找矿工作,我们如同“地质医生”,需要持续观测、反复研判,在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中逐步探明矿藏。唯有坚持不懈,才能在历经磨砺后终见硕果。</p><p class="ql-block">如今,二零八大队已肩负起中国铀矿资源的半壁江山。而作为曾经的成员,我们二分队正是这片草原上砂岩型铀矿勘查的先行者,是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星火自此点燃:我们聚成一团火,燃起二连盆地铀矿找矿的燎原希望;散作万点星,将奋斗的足迹写入历史与未来。</p><p class="ql-block">是我们,亲手推开了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的新纪元。这一载入史册的发现,犹如一根“定海神针”,为国家在这片土地上筑起了一座坚实的战略“核粮仓”。</p><p class="ql-block">作为首批踏入二连盆地的二分队成员,也是当年亲手提交成果的技术负责人,这段找矿岁月里的每一次抉择、每一场攻坚、每一个转折,以及地质报告背后那些深藏的故事,唯有我能完整讲述。</p><p class="ql-block">为了铭记曾经燃烧的理想与肩头的责任,也为了致敬那些与我一同在草原戈壁上坚守的队友,我花费两年时间,寻访同事,请人查阅档案室那尘封的资料,一字一句梳理记忆,最终完成了这篇《寻铀记》。</p><p class="ql-block">这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仅只是往事,更是我们滚烫的青春,是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共同追逐、永不褪色的——铀矿梦。(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一场猝然而至的重疾,令我不得不长期卧榻静养。素来惯于奔波忙碌的我,陡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一时间,着实难以适应这般静谧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日复一日困守于病榻,时光仿佛被拉得漫长而黏稠。就在这片近乎凝滞的沉寂里,我萌生了写点什么的念头。</p><p class="ql-block">回望此生,所做之事本就不多,真正称得上有意义的,更是寥寥。思绪几经流转,那段年轻时投身铀矿找矿的艰苦岁月,渐渐自记忆深处浮起,愈来愈清晰——那不止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更是一生中为数不多、曾为国家事业倾尽全力的光荣历程。</p><p class="ql-block">我应当把它写下来。</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为这篇《寻铀记》画上句点,二零二五年的岁末已悄然降临。我的目光仿若穿越千山万水,再度落在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那里有我们如风般呼啸而过的青春,有我们携手并肩踏过的足迹,更有我们此生坚定不移的信仰。</p><p class="ql-block">这绵延二年的写作历程,于我而言,恰似一场漫长的“精神回溯”。每一次与老友重逢叙旧,每一次翻开泛黄的日记本,那些被风沙掩埋的岁月便重新焕发生机。我写下每一个名字,眼前便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容,清晰得仿佛昨日才刚刚作别。</p><p class="ql-block">我撰写此文,并非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仅仅是想认真且郑重地铭记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有幸亲身经历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亦见证了祖国从“缺铀”到建成战略“核粮仓”的伟大跨越。我们何其幸运:曾用双脚丈量北疆的广袤大地,用地质锤唤醒沉睡亿万年的矿藏,用青春与热血践行了“为国找铀”的铿锵誓言。</p><p class="ql-block">然而,辉煌的背后,是我们鲜为人知的付出。文中提及的每一位队友,当年皆风华正茂,却将人生最为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荒芜的戈壁与草原,奉献给了日复一日的孤寂坚守,也奉献给了无数次徒劳无功的跋涉。有些人,永远长眠于那片草原;更多的人,在岁月的流转中悄然白发苍苍,最终默默回归平凡生活。或许历史不会铭记我们每一个人的姓名,但共和国核工业的丰碑之上,必定铭刻着我们共同的奉献——这,正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在此,我要郑重地感谢所有在资料搜集与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同事:是你们的回忆,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是你们的鼓励,支撑我将这项“回忆工程”坚持到底。更要感谢我的家人,在那些“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岁月里,你们的理解与守候,是我最为坚实的后盾。</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也想对年轻的核地质工作者说几句肺腑之言:你们今日所站立的稳固平台,正是我们当年梦寐以求的未来。找矿之路永无止境,精神的火炬更需代代相传。愿你们能从我们的故事中,接过那份“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气概,坚守那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意志。</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谨献给所有曾在二连盆地拼搏奋斗的核地质人,献给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也献给我们永不磨灭的——铀矿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