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

金智敏

<b>崂山</b>,位于青岛市东部、黄海之滨,是一颗镶嵌在青岛的东方明珠,它拔海而立,气势雄伟,岚光变幻,云气离合,是闻名遐迩的海上仙山。1982年,崂山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b>海上名山第一·崂山</b>,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主峰崂顶海拔1132.7米。崂山主峰所在,可俯瞰黄海与群峰,以“山海奇观”著称‌。 崂山东部和南部紧逼大海,形成山海相连的独特景观。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 崂山形成于亿年前的白垩纪,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在大自然的雕凿中,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 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每当风疾波涌之时,惊涛拍岸,浊浪排空,迸珠溅玉,咆哮轰鸣。古往今来,皆以“山海奇观”称颂崂山。 崂山作为道教名山之一,崂山拥有众多道观、庙宇及石刻等文化遗产,如太清宫、上清宫等,景区内既保留了自然的原始风貌,又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b>“崂山太清宫”牌坊,</b>是太清宫入口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97年,高8米、宽16米,采用白色花岗岩构建,为四柱三门式结构‌。 牌坊阳面“<b>崂山太清宫</b>”五字由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闵智亭道长题写。其造型庄重典雅,自下而上雕刻有“事事如意”“福禄寿”“鹤鹿同春”“十二生肖”及百余条龙形图案,寓意吉祥‌。 “<b>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山丛林</b>”。崂山太清宫作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圣地,素有“天下第二丛林”之称‌。这一称号源于其历史地位与规模: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为北京白云观(“第一丛林”),而太清宫作为崂山道教的核心庙宇,规模、历史及影响力均居前列,故得此誉‌。 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现存154间殿堂多为明代遗存‌。 <b>元君阁</b>,主神供奉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是道教全真派随山派的祖庭建筑之一‌。<div> 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北方山神,主司农耕商旅、婚姻安康,尤其庇佑妇女儿童‌。</div> 崂山太清宫的垂花门。崂山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崂山道教的祖庭。 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名道在崂山餐霞修炼,名道张廉夫、李哲玄、刘若拙、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都曾在崂山修道。 太清宫又名下宫。<b>垂花门</b>是太清宫内院的院门,额悬“崂山太清宫”匾额,门前奇花异草四时不绝。其显著特点是檐柱不直接落地,而是悬于中柱穿枋上,两侧有对称的半弦式柱子,兼具石雕与木雕工艺基础‌。 山茶花,树龄260年。 山茶花,本地花期十一月至来年五月,冬春开花,故名“耐冬”,是青岛市市花。 崂山太清宫的山茶花。 崂山太清宫的铜鼎。 <b>龙头榆</b>,树高18米,胸径1.5米,树龄1200余年。因干枝虬曲、结节突出,形状酷似龙头,故名“龙头榆”。相传为唐末道化普济真人李哲玄亲手栽植。 据《崂山太清宫志》记载,龙头榆为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4年)道士李哲玄主持扩建太清宫时所植‌。李哲玄是崂山历史上第一位受皇帝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的道士,他东游至崂山后,被其山海奇观所吸引,遂留居修行,并在此处建茅庐“三皇庵”(即今三皇殿)‌。 李哲玄(847-959),字静修,号守中子,唐代河南兰考人,原为进士,后弃官从道‌。他精通医道,云游为民治病,被尊为“神医”‌。这棵树作为李哲玄的亲手所植,被视为道教圣迹‌。 树旁立有“<b>逢仙桥</b>”石刻,形成“古桥伴龙榆”的景观组合,民间传说抚摸树干龙眼部位可获吉祥,衍生出“三摸祈福”的传统‌。 <b>绿石龟</b>,位于太清宫东华殿右侧的逢仙桥旁,采用崂山特产深海底绿石雕刻而成,被视为无价之宝‌。<div> 在道教文化中,龟为“麟凤龟龙”四灵之一,名列“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象之首,象征北方之神、水神、生殖之神和司命之神,也是长生不老的象征‌。该石龟于2009年由太清宫经师班开光。</div> 崂山太清宫的“<b>绛雪</b>”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中花神“绛雪”的原型,为一株具有传奇色彩的古山茶花(耐冬)。<div> 蒲松龄在太清宫留宿时,受梦中耐冬仙子(绛雪)与牡丹仙子(香玉)的托付,创作了《香玉》篇,将三官殿前的山茶花神化为“绛雪”。</div> “绛”指红色,“绛雪”即红色的山茶花,象征其花色如霞‌。 “<b>汉柏凌霄</b>”是青岛市最古老的古树,位于崂山风景区太清宫三皇殿院内,树龄已超过2100年‌。这棵古树为圆柏(桧柏),据传由崂山太清宫开山始祖张廉夫亲手栽植,是太清宫历史的重要见证‌。 “汉柏凌霄”是一株藤缠树,古柏主干上攀附凌霄藤,形成“一树三属”(柏树、凌霄、刺楸)的独特景观。其神奇之处在于凌霄虽缠绕古柏,但未导致古柏枯死,反而和谐共生,体现了道家“舍己为人”与“知足常乐”的哲学思想‌。古柏曾遭雷击火烧,仍顽强存活,被誉为“神树”‌。 “银杏”,三官殿前的两株银杏树龄已超1100年,相传为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亲手栽植,是太清宫建庙之初的遗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历有“神窟仙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为隐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 传说秦始皇曾登崂山以望蓬莱,徐福由此出海寻求仙药;汉武帝驾临不其祀神人。 东汉大学问家逄蒙、郑玄以及南北朝的明僧绍先后于崂山建书院,著书授徒,开创村学之风。 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千古名句。 宋、元之后,文人墨客更是纷至沓来。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和大学士张起岩、文人戴良,明代大学士高弘图、御史黄宗昌、山东提学邹善与陈沂、巡抚赵贤,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王士郲、翰林尹琳基等人,都曾在崂山留下了文彩斐然的诗文墨宝。 大文学家蒲松龄将崂山视为第二故乡,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崂山道士》、《香玉》等名篇,使崂山名满天下。 近代改良思想家康有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现代著名学者蔡元培、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郁达夫等,都慕名游览过崂山。这些游崂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游记、专著,或传诵于世、或镌刻于石,不仅丰富了崂山的文化内涵,而且使崂山盛名远播。 <b>崂山龙潭水库</b>位于崂山风景区太清游览区,是八水河景区的核心景观之一,以“龙潭喷雨”闻名崂山十二景‌。水库由瀑布外泄形成,碧波倒映山海。 崂山景区受海洋调节作用显著,形成了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季风进退规律性强,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等特点。 水库生态环境良好,曾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鸳鸯在此嬉戏,构成和谐生态画卷‌。周边山涧溪流潺潺,鸟鸣悠悠。 崂山景区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崂山景区的海岸线总长度达到了87.3千米。海岸线以基岩海岸类型为主,主要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其次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的云母片麻岩和角闪岩,以及少量的火山碎屑岩。这种地质构造导致了海岸线上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地貌,包括陡峭的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裂隙以及海蚀柱等。 崂山景区的海岸线上还有一些较为平坦的海蚀平台,尤其是在由较软弱的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区域。此外,海岸边还分布着砾石海滩和狭窄的沙质海滩。<div> 崂山如一位披着青纱的巨人,将碧海拥入怀中,浪花在礁石上碎成千万颗珍珠,而山巅的云雾正与海风跳一支永恒的圆舞。离开时回头望,崂山依然矗立在雾霭中,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守着山海,也守着人间最纯粹的安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