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西岸滨江

青山翠微

<p class="ql-block">徐汇滨江是上海市徐汇区黄浦江西岸的滨水景观带,全长11.4公里,核心岸线8.4公里。该区域前身为工业岸线,保留北票码头塔吊、煤炭传送带等工业遗存,2017年启动转型后形成集文化、生态与商业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区域内集聚龙美术馆、西岸大剧院、油罐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构成“美术馆大道”,年均游客量达3000万人次。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二期占地50万平方米,沿江延伸2.4公里,建设森林露营、草原庆典等五大主题片区,计划2026年底竣工。沿线设置雾森灯光秀、船坞光影剧场等夜间景观,2025年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西岸梦中心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销售额同比增长96%。2023年揭牌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首期1万平方米空间吸引超100家企业入驻,未来将扩展至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并提供近7000万元算力补贴。西岸智塔汇聚图灵奖得主、院士等科研人才,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西岸金融城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香港置地旗舰物业“西岸中环”首期项目引入lululemon中国门店支持中心,联动西岸传媒港、数字谷等六大产业组团形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商业综合体西岸梦中心总面积16.2万平方米,常态化运营“龙华码头1小时滨江环线”航线串联沿岸地标,日均吸引客流近3万人次,联动周边业态构建文旅商体融合生态。2024年举办FISE极限运动世界巡回赛累计接待观众约5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销售额环比增长300%。</p> <p class="ql-block">2008年,这片土地还只是地图上的一个概念,没人能想象它会变成如今的模样。可就在那一年,一颗种子悄然埋下。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轰鸣的开工仪式,只有少数人知道,上海西南角的这片滨江地带,正酝酿着一场静默却深远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沿着黄浦江的风一路走,巨大的“M”立在圆台上,一红一蓝,像是从大地长出的音符,敲响了西岸的序曲。它们不说话,却把天空、绿地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都纳入了自己的语言里。这里不再是单纯的滨江地带,而是一片被艺术唤醒的岸线,每一步都踏在现代与自然交织的节奏上。</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望下去,城市像一幅铺开的画卷。楼宇之间,绿带如丝线穿行,河流蜿蜒如镜,映着云层流动的痕迹。左侧那栋写着“新创”的大楼,像是某种宣言,宣告着这片区域对创新与未来的执念。而脚下的这片土地,早已不再是工业遗存的沉默背影,而是被重新书写的城市封面。</p> <p class="ql-block">上海西岸漩心(West Bund Orbit)在上海徐汇滨江龙腾大道3299号,建筑设计由Heatherwick Studio完成,室内设计由Wutopia Lab主持,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建成时间为2023年10月,设计的外立面由两条交织盘旋的“飘带”组成,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月亮桥,呈现出流动的未来感。以“逆流而上的漩涡”为设计理念,大理石墙面雕刻出漩涡形态,创造出动态的视觉效果。包括“许愿漩”水景、“漩花阶”阶梯花境和“星空眼”屋顶花园,形成立体的公共艺术空间。作为西岸金融城的首个公共艺术建筑,举办展览、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360度观景平台可俯瞰黄浦江,成为徐汇滨江的重要景观节点。名称“漩心”出自诗句“水理漩洑,鹏风翱翔”,象征上海在变革中的活力与力量。投资方为香港置地。</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边散步。河水静静流淌,几艘小船划过水面,留下细长的波纹。前方那座拱桥横跨两岸,像一道凝固的弧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岸边的绿树成荫,办公楼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流动的天光,仿佛整座城市都在水里轻轻摇晃。</p> <p class="ql-block">河边的建筑群有着灰调的沉稳,顶部却点缀着圆形与方形的装饰,像是给理性加了一点诗意。有些屋顶还种了绿植,远远看去,像城市长出了苔藓。停车场井然有序,道路干净整洁,它不急于炫耀,只是默默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帖。</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俯瞰,整片西岸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生命体。左侧那栋楼顶带着红色运动场和太阳能板,像一颗跳动的心脏;中央的圆形建筑被绿道环绕,像一座城市客厅;而右边那栋玻璃幕墙大楼,则像一面镜子,把天空、河流和行人全都收进怀里。这里不只是建筑的集合,更像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实验。</p> <p class="ql-block">“UrCove by HYATT”静静地立在那儿,白色外墙简洁得近乎克制。几面小旗在风中轻晃,石板路上有人慢悠悠地走着。没有喧闹的广告,也没有夸张的装饰,它的美在于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p> <p class="ql-block">“极限运动公园”“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一个个名字像音符,串联起这片区域的灵魂。原来这里不只是看江景的地方,更是能滑板、看展、听剧、喝咖啡的城市文化带。地图上的每一个点,都是生活的一种可能。</p> <p class="ql-block">“GATE M 西岸梦中心”这几个字映在玻璃墙上,随着光线变幻。门前的绿地刚刚修剪过,几个人从建筑前走过,影子拉得很长。</p> <p class="ql-block">那几座巨大的混凝土圆筒,像是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巨人。它们曾是工业的遗存,如今却成了艺术的容器。人们在它们投下的阴影里穿行,脚步轻快,仿佛走进的不是废墟,而是一座重生的殿堂。麦当劳的标志在远处一闪,提醒你:这里不是博物馆,而是活着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水、建筑、绿意,在这里达成了奇妙的平衡。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云层与高楼,仿佛城市与天空在对话。而那一圈圈的绿化带,像绿色的呼吸阀,让钢筋水泥也能喘口气。</p> <p class="ql-block">步行道是波浪形的,踩上去有种微妙的起伏感。两旁的树挂着蓝色旗帜,风一吹,整条路就像在轻轻飘动。远处的高楼静静矗立,云朵在它们身后缓缓流动。这样的路,不适合奔跑,只适合散步,适合发呆,适合让思绪跟着脚步一起漫游。</p> <p class="ql-block">商业街的遮阳伞撑开,像一朵朵彩色的花。Milk的招牌亮着,Garmin的标识清晰可见,人们坐在户外座椅上,喝咖啡,聊天气。这里没有市中心的拥挤,也没有郊区的冷清,恰到好处的热闹,像一首轻快的城市小调。</p> <p class="ql-block">彩色气球在风中轻轻晃动。玻璃墙映着白云,像是把整个天空都搬进了建筑里。几个行人走过,脚步轻快,绿植在角落静静生长。所谓“城市更新”,不只是换新楼,更是让每一寸空间都重新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广告牌在阳光下闪着光,图案鲜艳得几乎要跳出来。广场宽阔,行人三三两两,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抬头看天。背后的高楼玻璃幕墙映着云影,像一块块巨大的显示屏,播放着这座城市的日常。这里没有戏剧性的高潮,却处处是生活的细节,在无声中讲述着西岸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灰色的外墙带着网格纹理,像一首写在墙上的诗。玻璃窗映着街景,绿植摆在门前,行人匆匆走过,又停下拍照。云层厚而不沉,光线下得刚刚好。这栋楼不张扬,却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就像整个西岸,它不争不抢,却早已悄然改变了城市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小南门火警钟楼建造时间:1909年(清宣统元年),建造单位是上海救火联合会。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约35米,建筑特色是四边形塔楼,底部宽大,顶部收窄,内设盘旋楼梯。消防瞭望:顶部值班人员发现火情后,通过钟声发出警报。辛亥革命曾作为革命信号塔使用,2004年列为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被现代高楼环绕,与地铁9号线小南门站出口相邻。作为老城厢历史地标,见证了上海城市消防史与近代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桂子花开 香透魔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