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龙头渚

漩溪道人

<p class="ql-block">  “五一”长假期间,因好友相邀,我们化半天时间,结伴游览了“新马太”。</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段文字,看官一定会想到二点,其一,用半天时间游览这些地方,除非你有孙悟空的本事,否则就是乘坐最先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也是万万不能的;其二,笔者的文字功底也太那个了,寥寥几字竟把新马泰写成了“新马太”。看官莫急,此处之“新马太”并非彼地之新马泰也,而是我们无锡新区,马山,太湖的简称耳!</p> <p class="ql-block">  我们驾车沿太湖大道经新区直达马山。马山,旧称马迹山,是太湖中的一个岛屿,原来与陆地并无路桥相通,交通全凭舟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以粮为纲,大举围湖造田,始筑路与陆地相通。九十年代初,旅游业渐渐兴起,岛上的党政领导经高人点拨,确立了限制工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兴岛方针,自此致力于旅游业的开发,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方没有工业污染的净土,使马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马山旅游的中心景区是灵山胜景,修有灵山大佛。大佛高八十八米,铜铸,通体贴金,在阳光的照耀下,栩栩生辉。大佛面向太湖,座落在一青翠欲滴的山湾之中,那山湾就象明式太师椅的圈罗式椅背。这样,我们无锡人就有了极佳的说辞,说大佛前有照〔太湖象一面巨大的镜子〕,背有靠,左青龙,右白虎。总之是非常吉祥的风水宝地。大佛开光后,香火日旺,游客极多,停车场天天泊满了各地开来的大小各种车辆,每逢假日,更是如此,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作为无锡人,这样的名胜地自然来过多次,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不在这里,而在开发不久的另一好去处—马山龙头渚。</p> <p class="ql-block">  所谓渚,就是湖中的半岛,龙头渚就象一条巨大的龙头在湖中汲水。远远看去,龙头渚的景区大门口有一大榕树,盘根错节,树冠舒展,绿叶婆娑,条条气根垂下又落地生根,又成为新的树杆,有独木成林的王者气度。榕树乃是南方树种,无锡近年虽有引种,但大多作为盆景〔栽〕观赏,何来如此巨榕?我纳闷着走近细看,原是一人造景观,树冠上的绿叶原来是攀缘而上的滕曼植物,到也巧夺天工。眼球虽上当受骗,但心中对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早已暗暗叹服。由于停车场已无泊位,工作人员同意我们将车驶进景区,我们将车泊在了“龙背”上。</p><p class="ql-block"> 下得车来,见有太湖石数方横卧路旁,我一好友端视良久,突然说道,此石象一柄如意,一语道出,众人呼妙,大自然鬼斧神工竟打造得如此神似。列位看官,读过此小文,切莫声张,因当时我想购下此物,无奈囊中羞涩,待日后有些闲钱,定要购回置于园中,对石品茗,细细玩赏,如果搞得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不被那位石痴朋友捷足先登也要物价飞涨了。哦,这是题外话了。</p> <p class="ql-block">  山上一派自然风光,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漫山遍野都是自然生长的林木,姿态生动挺拨,枝叶茂密青翠,疏密有致,显得格外秀雅韵致,郁郁葱葱,勃勃生机,大自然无时无刻都在昭示着朴素而真实的美。身临其境不觉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振。我们一路观赏着那些叫得出名和似曾相识又叫不出名的各种植物,缓步来到续颈桥畔。续颈桥是有着美丽传说的一座桥。话说太湖中有黄龙青龙两条,共同统治着太湖水族,黄龙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施仁政,得民心,官声好,口碑极佳;而青龙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思悔改,反而由妒生恨,欲置黄龙死地而后快。一日,黄龙熟睡之际,青龙不顾同僚之谊,恶向胆边生,竟挥刀将黄龙斩首。此事惊动天庭,遂修续颈桥,让黄龙起死为生,青龙也受到了天庭应有的惩罚。这样的传说,估计也是景区或是那位导游更或者是旅游部门的集体智慧杜撰出来的,不是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吗?一是为景区增加了含金量;二是迎合了大众杨善惩恶的心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岂不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  我们跨过续颈桥,来到龙头的最前端,但见怪石磷峻,湖水有节奏的拍打着,发出一阵阵好听的涛声,太湖三万六千倾,无风也有三尺浪,是日风和日丽,微风吹拂,湖面上已是波涛汹涌,远眺湖面,烟波茫茫,白鸥点点,水天一色。我伸出双手,迎接扑面而来的一个个浪花,任凭浪花打湿了我的裤管,凉凉的,有一种惬意的感觉。我们漫步在湖边小道,其实没有道都是天然形成的“路”,只有实在难以通过的地方,才人为改造一下,这不失为景点开发的成功之举。踏着美妙的涛声,时而翻过巨石,时而踩着贝壳,一路玩赏,不时有各种小景点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我们也一路“制造”着景点,有的说这块石头象卧着的水牛,应该叫卧牛石,有的说这块石头象青蛙,应该题名“青蛙鸣晨”。我们还感叹植物的生命力,发现了很多攀岩而生的石榴树;破石而出的白榉木,更有一技杨柳树,已到伏湖边,根须尽离地面,但在接地的大杆上又生出根须,扎入土中仍然枝茂叶盛。</p><p class="ql-block"> 不觉游完了有数公里之遥的沿湖景点,来到景点中心区大草坪,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应俱全,小溪中数百头锦鲤翻腾抢食,点点红鳞击起浪花一片,场面很是壮观。我们小憩的地方似阁又象廊,倚山而建,旁有山泉飞流直下,汇入我们面前的池子中,使我联想起了大珠小珠落玉盘这诗句,脑海中又跳出了“泻玉”两字,影约记得是红楼梦中题景用的,如果不牵涉到知识产权,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水池边上及周围点缀了许多盆景,笔者是半个盆景爱好者,自然好好观赏了一番,桩材大多是榆树,都扎成了云片或云朵,是我们苏、扬派的那一种。</p> <p class="ql-block">  正在玩赏之际,意外的一幕发生了,一位沪上来的高二学生〔后来知道的〕不知什么原因一下子就掉入池子中了,引得他的同学们一阵哄笑,随后又七手八脚把他拉上来,拥簇着他到哪里去换衣服了。这使我想起了年轻时相似的一件事,那一年参加上级团委组织的旅游活动,在一个公园的湖上泛舟,作为江南水乡长大的孩子,划划船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可是兄弟单位的一位团书记腿有残疾,可能站立不稳,船一摇晃人就掉下水了,我们赶紧把他拉上岸,可衣服湿透了,风一吹冷得很,好在已是深秋时节,都穿了毛衣裤,就你一件我一件的脱衣服,问题总算解决了。嗨!不知沪上的那位学生衣服是怎么解决的。</p><p class="ql-block"> 廊柱上有一对子,是用很标准的草书写就,什么内容和谁的手迹没有记住,上海的学生逐字辩认,但念到“琴棋书画”时念不下去了,叽叽喳喳的在讨论。这时我的劣根性又“一览无余”了,就又好为人师了一番。我讲完,他们又去念下一联,这次主动来问我,三个点的字怎么念,走过去一看,三个点就象解数学题时“因为所以”的所以,上面一点下面二点,这是个“下”字,是草书的标准写法,并告诉他们假如上面二点下面一点就念“上”,学生们道过谢后就集合去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准备返回,在返程中又遇到一件不得不说的小事。在小溪上有一个游乐项目“走钢丝”。水面上架了三根钢绳,下面一根钢绳供人行走,上面左右各一根作为扶手。这时钢绳上有一个小姑娘,大概已走了三分之一约六七米的样子,脚已经在水里面。原来钢绳没有载重时离开水面约有五十公分,人越往前走钢绳就逐步沉入水中,小姑娘脚一沾水心就慌了,三根钢绳摇晃的厉害,小姑娘已经急得哭出声来了。再往前走是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是往后退。我们首先要小姑娘镇静,然后试着一寸一寸的往后挪,小姑娘的步子越来越大,啊!终于到岸边了,大家高兴的鼓起掌来,小姑娘也露出了羞涩的微笑。费此笔墨是想感概一下:当还不知道深浅的时候,不要盲目前进;当遇到困难时,到退或者放弃也许也是选项之一。这个观点也许有失偏彼,供君一笑耳!</p><p class="ql-block"> 半天的“新马太”旅游至此结束了,我们行驶在新修的太湖“十八湾”沿湖景观大道上,我们相约下次再结伴同游“十八湾”。</p> <p class="ql-block">  本文成稿于2011年,发表前除对个别文字有调整外,全部保留了原来的面目。</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阅读拙文,如能留下您尊贵的脚印,笔者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