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主题茶艺” ——寇丹

美友12698930(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寇丹老师与铨铨一起品茶,寇老讲解《探索陆羽》。</p> <p class="ql-block">谈“主题茶艺” ——寇丹</p><p class="ql-block">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使用了中华茶艺这个名词以来不过三十年时间,茶艺馆和茶艺表演已遍及国内外的华人区了。江西陈文华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发展过程综述和对“茶艺”一词不同理解的辑录;世纪之末,台湾范增平先生在大陆出版了《中华茶艺学》。但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论及茶活动的主题。现在我来谈它,也就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主题茶艺”。因为研究茶文化的活动,就不能不研究茶与艺之间结合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这种结合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应该说,自唐代以来的重大茶会、茶宴都是有主题的。例如为了采造紫笋贡茶,湖州和常州太守在分山修贡之后,在两州的边界境会亭互相庆贺,相约来年再见,主题就是庆祝完成贡茶的皇命;在紫笋茶送达长安宫中清明祭祖之后,帝王以歌舞和新茶宴请近臣,主题就是清明茶会,既是节令清明又是政事清明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在民间,湖南等地山区造屋修梁请众人帮忙,以打擂茶款待亲友;德清三合乡妇女以打茶会的形式和睦邻里也是主题。江西的禅茶、浙江的菊花茶系列、珠海的“珠海渔女”、澳门的“荷花茶”等以及台湾的“五行茶艺”,以茶来表现中华文化中的五行、五彩、五方,这些单人、双人、集体表演的也都有一个主题。</p> <p class="ql-block">在民间,湖南等地山区造屋修梁请众人帮忙,以打擂茶款待亲友;德清三合乡妇女以打茶会的形式和睦邻里也是主题。江西的禅茶、浙江的菊花茶系列、珠海的“珠海渔女”、澳门的“荷花茶”等以及台湾的“五行茶艺”,以茶来表现中华文化中的五行、五彩、五方,这些单人、双人、集体表演的也都有一个主题。</p> <p class="ql-block">而日本小笠原煎茶道则是通过特别的插花来传达主题。凡此</p><p class="ql-block">~94~</p><p class="ql-block">等等可以认为,主题茶艺古已有之,今日存在。只是我们很容易把平时看到茶艺小姐、先生们的泡茶过程误认为就是茶艺表演,这和我们没有提倡开展主题茶艺创作、进行茶艺表演评比和主题茶艺的研讨有关。</p><p class="ql-block">中国各地茶种、茶具、饮茶环境气氛和形式都不一样。这是中国疆土大、民族多、茶种多、习俗不一形成的。不约而同的就都是“客来敬茶,以茶为礼”。</p><p class="ql-block">茶艺兴起,以形式上看泡茶都基于潮州工夫茶,只在近年加了一只闻香杯。广东陈香白先生著的《潮州工夫茶概论》一书,从理论、美学、冲泡过程及茶具等作了详尽的阐解,确认其元典来自《茶经》。此书虽未专论主题问题,但在“立礼”、“保生尽年”等章节中显现了主题的存在。只是工夫茶的冲泡操作过程规范细致还带有技巧的欣赏性,容易把人们的注意力放在冲泡技巧和茶汤的品评上了。</p> <p class="ql-block">陈香白先生</p> <p class="ql-block">对比四川、江浙的泡茶,虽也有特色,人们也不容易去想什么茶道、茶艺,只是为了喝上一杯好茶。</p><p class="ql-block">任何事物有对比才有竞争,才有创造和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茶艺馆遍布各地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所看到的所谓茶艺演示几乎是千人一面。如果都是大同小异,甚至就像“文革”时期演“样板戏”那样,连在台上向哪角度走几步都必须依循“样板”,茶艺演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陆羽《茶经》有“九之略”一节,工夫茶在冲泡中视时、地、人也可减略程序,突出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实用心理,说明陆羽一开始立下的冲饮规矩中就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就给主题茶艺的研讨有了理论依据。</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海外华人强调泡茶时有个题目,中国人自己却不讲究?”这是在我第二次访新加坡时,该国茶艺联谊会创办人李自强先生和我讨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海外华裔或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对母国文化显得特别依恋、亲切、尊敬。这是他们从小就从长辈的言谈举止中承袭牢记的东西。我们对一些平日司空见惯不以为奇的事物,一到国外见到时,就会有“特别的中国”感觉。在新加坡这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中,</p><p class="ql-block">~95~</p><p class="ql-block">华族称自己是“香蕉人”。意思是外表虽然是黄皮肤,内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都是白种人的。一旦他们接触到茶叶时,既明白茶是来自母国,但对比咖啡又感到陌生。渐渐地有些人认识熟悉痴迷地爱上了茶并从中感受到其中有许多博大精深中华的文化,继而执着地投入茶艺活动。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地,单凭自己对某一种文化概念的理解,就去创作出一种主题茶艺和大家共享乐趣,这是基于对母国文化的尊敬热爱而作出的一种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我在新加坡华族的家庭中看到有布置得很讲究的品茶室。紫檀木的几架,红木的桌椅,精致的茶具、茶叶罐和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紫砂壶,在一位单身女子家中曾数到第85把。另一位茶人家中的茶室很大,简直像个家庭的茶博馆。他们不分男女长幼常常轮流在各家聚会品茶,我也参与了几次,令我感动之处就是他们间的随和,他们不计职务、职业,没有什么领导,也不计较是谁指挥了谁去做了什么。他们经常义务积极地去参加茶艺活动,慰问乐龄人(老人)或去公园举办和谐茶会,免费请毫不认识的人坐在草坪上喝茶。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叫“自由”或“放松”的精神吧。</p> <p class="ql-block">留香茶艺的李自强和陈小华夫妇在十多年中,艰辛地鼓励人们喝茶和推广茶艺活动,为各国的人培训了3000多位茶艺学员,其中日本人就有250多位。他们还分别在社区担任茶艺顾问职务,目的就是通过茶为媒介组织社区中的各种族、国籍的人参与政府“以优雅文化创造优雅社会”的建设目标。</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茶艺联谊会会长,留香茶艺创办人李自强。</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初,留香茶艺师在学习泡茶</p><p class="ql-block">现在许多的中国人一听“茶道”二字马上就想到“日本”。现在,我把观摩过几位日本茶的主题茶艺介绍一下,以供我们创作的参考:</p><p class="ql-block">富士山茶艺-山崎左帜小姐把一方白巾盖在一个倒扣的碗底上作壶承,上面放一把陶壶。茶杯放在茶海中,象征海中的船。泡完茶把茶渣倒入茶海的水中,茶渣就成了海中的生物,也有了新的生命。她对我说:“在新加坡也有日本茶道里千家的支部,我知道他们也出资为你举办了茶画展,但我生活在新加坡,华人最多,我还是要学中国茶艺。在日本的女孩到茶道社团学茶道的并不多,一要有钱,二要花五年或七年的时间。我认为中国茶艺适合我</p><p class="ql-block">~96~</p><p class="ql-block">的思想。我创作的富士山茶我自己很喜欢。”</p><p class="ql-block">和平茶艺--牛田初枝小姐用中国普洱茶泡在英国烧制的茶杯中请大家品尝。她说:“我要尽心泡好每一杯茶,掌握好水温和时间。我不做过多的形式和动作,我的茶是中国和西方,也是亚洲和欧洲结合的和平之茶。”</p><p class="ql-block">铃木恭子小姐的茶艺命名为“秋意”。她印发的卡片上以日、中文写道:</p><p class="ql-block">“秋天朝夕的寒冷渐渐严厉,木梢的颜色添上季节的色彩。使我不禁想象端上热茶招待来访的客人,藉以暖和他们受寒的身子..…今天的茶艺是结合日本煎茶道及中国茶艺,并以烘焙的茶叶,以我独自风格来表现两国茶艺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令我意外的是一位叫卡弥荣子在人群往来的购物大厅里专心泡茶。不同肤色的人被她专诚的神态吸引停止了脚步,坐在她面前的几排椅子上欣赏或录像,我连续观摩了两次。第三天她给我一张用中文写得很工整的信:</p><p class="ql-block">“这次泡茶的题目是‘日本文化’。因此,我要表现日本‘禅’的精神,现在我们的生活上有很多东西,有很多情报。当然,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乍看之下,现代的日本人很幸福,但实际情况怎么样?这是真的幸福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总是很忙也很紧张。有人觉得很孤独,被很多情报、东西愚弄。在日本也有茶的文化,可是安静喝茶的时间越来越少,跟禅的精神正好相反。禅的精神是要排除杂念,镇定心神,我认为有时候这些多(都)很重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时间,既典雅、又清高。</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用的茶叶是安徽的绿茶,叫“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从以上几例主题茶艺看有简有繁,有强调意境,有突出泡好一杯茶。“秋意”从很小的角度表达人情和天时人和,卡弥荣子表现的主题却是社会性的,她信中说的“情报”就是信息。从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提倡主题茶艺的必要和题材的丰富。</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品茶的过程,随缘而不随俗,随意而不随便。</p><p class="ql-block">~97~</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的华人展示了“唐代茶”、“竹筒茶”、“云南三道茶"和以新加坡国花为主题的“胡姬花茶艺”等等,比较印度、英国、沙特的茶艺,明显的区别不在于服饰、茶具、品饮方法、茶味的冲泡技巧上的不同,而是东方的茶艺有主题,传达着一种文化。</p> <p class="ql-block">东方茶文化的精神表现着清寂和静礼善美等等,如有差别,就是声音的运用。</p><p class="ql-block">现在东方的茶艺表演大都有民族乐曲的伴奏。日本茶道即使没有伴奏,也通过舀水、击炭和衣裙的摩擦声来暗示松风清泉的原野。少数民族的不同习俗或特定主题的茶艺,为了让客人了解,演示之前有简短的介绍,演出中有弹唱,说明主题茶艺的语言、声响效果虽然必要,但很大程度上还要用心去感受体会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茶艺中的声响,曾有过一次值得深思的教训:</p><p class="ql-block">1999年10月在韩国釜山召开第6届中日韩茶道协会联合会议。中国台湾省因不久前遭受强烈地震不能派出代表团,作为中国的茶艺,只有我任团长的带“湖州熏豆茶”演出。待演员上台时,才突然被告知我们的录音带因制式不对不能播放,情急中决定改用韩国民乐配声才免了单调之感。会议结束后,代表团成员都去汉城(今称首尔)参观,我单独留在釜山时才知道,我们的解说从头到尾喋喋不休,对绝大多数的与会者来说不但听不懂,也对这种高声说话的响声很不习惯,这是在他们事先听了之后决定拒绝播放的①。发生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感到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听长篇大声讲话,对外部事务不了解,又不学习,几个人习惯性的一拍脑袋作了决定,执行人又习惯地不说一个“不”字,所以在解说词中也不厌其烦地一一灌输式地说茶碗里泡的什么豆,什么时候采摘,怎样煮,怎样烘,桔皮是怎么腌制,什么味道;糯米锅巴又是什么……在座的外国人一句也不懂,什么也看不见、喝不着,茶的精神在哪里表达了呢?</p> <p class="ql-block">也让我想到,外国人虽听不懂京剧,但像《三岔口》是哑剧,《贵妃醉酒》是舞剧,可以通过体型动作表达让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①见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2002.2期,韩国茶会秘书长书面证实曾拒播的影印件。</p><p class="ql-block">~98~</p><p class="ql-block">国人接受,但以唱工为主的剧目就很不容易接受了,这说明语言在国际茶艺交流中是很次要的。</p><p class="ql-block">在新加坡布莱德岭社区举行的国际茶艺研讨会上表演过一个大型社区生活为主题的茶艺。舞台右角是中国的古筝等民族乐队演奏古曲,台左是一位穿旗袍的小姐正为一男一女两个可爱的孩子泡工夫茶。舞台正中随着轻盈和缓的音乐,十来位男女老幼穿着运动服集体打着108式太极拳。虽然不说一句话,但把茶与社区的活动浓缩在一个场景中了,表达了这个荣获十年冠军的优秀社区以茶艺联结其他活动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人们厌恶啰嗦,在品饮茶汤时,尤其不愿意过多的噪音打扰。除了特定的、数百人参加的像法门寺国际茶会,西安国际茶会上,表演的唐代宫廷茶宴和韩国第5届国际茶会上的新罗宫廷茶礼,应该有鸣锣、击鼓、歌舞、吆喝等音响外,一些小型的茶艺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语言声响。</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和任何艺术创作一样,主题茶艺的基础是把茶文化的本质和当地文化特色结合。像云南的罐罐茶,表达了主人好客的礼节与相互愉悦欢快;江西禅茶是冷静的思索。前者借助夸张的体形动作,后者借助佛家的“手印”。然而无论什么主题,体现这一主题是通过人来完成的。</p><p class="ql-block">陈香白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说:“现实生活中,个体主观意识化外,会导致社会规范行为的兑现。工夫茶座中的主客,茶饮欲望这种潜意识,在排除干扰的入静状态时,势必转化成和乐的心理场。”可见,茶艺演示主人或主泡者在茶艺演示中的作用。作为一位优秀的茶艺演示艺术家,应该是《茶经》中说的“精神俭德”的励行者。应该是一位有多方面文化修养的人。唯有自己“美”了,才能创作出好的主题茶艺感染别人。我们知道,在成人中无论男、女、老人都有一种称为气质美的东西。气质对人的外表美丑不论,贫富不计。人们往往第一眼就发现了它,却始终说不清什么是气质。气质表达着一种文化神态,在言行颦笑的最细微处坦然流露。它自然发生,无法模仿,它是将才识写在人的外表的东西。对于一个茶</p><p class="ql-block">~99~</p><p class="ql-block">艺馆来说,除了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外,除了与主题茶艺联合的服饰、茶道具以外,人是凝聚茶客的核心,泡出的茶汤里才有更多茶的味外之味。</p> <p class="ql-block">广东陈香白先生和潮州工夫茶</p><p class="ql-block">“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也是主题茶艺创作的指针。中国茶文化活动近年蓬勃发展,在新世纪到来时,希望各地茶艺馆、各个茶艺员或茶艺师们有自己个性的茶艺主题演示,希望有一个新的活跃发展局面出现,把茶艺馆的泡茶技艺提高一步,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添加风采。</p> <p class="ql-block">(2000)</p><p class="ql-block">~100~</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本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