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

若 水

<p class="ql-block">都江堰,顾名思义,就是修筑在“都江”之上的拦河坝。水利史专家朱更翎在《都江堰、都江及〈水经注〉所叙流路》中,阐述了“都江”得名的三种说法,即水流汇聚说、“横潴洪流”说和“成都江”简称说,其中第三种即都江为成都江简称的说法,在传世文献中记载最多。例如《后汉书》列传第七,载岑彭“泝(溯)都江而上”,章怀太子李贤注“都江,成都江也”。便是对该说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华阳国志》载:“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不仅内容较《史记》更为翔实,还提到了“湔堰”这一名称。《水经注》在记述都江堰时又增补了“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一句,加上前文的“大堰”“都安堰”,对北魏及之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名称作了较为详尽的总结。到了唐代,又增加了犍为堰、侍郎堰两种说法,分别记载于《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中。《宋史》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都江堰”作为该水利工程的统称始见诸于史册,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李冰治水时设置管理堰工的机构“湔氐道”,为都江堰地区建置之始。秦朝时设立湔氐县,隶属于蜀郡,是都江堰市最早的行政机构。据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记载,都江堰市政区设置,始于秦,“秦汉叫湔氐道,汉升为县。蜀汉时湔氐亦皆华化,故改称湔县。”西晋时,改湔县为晏官县,归属汶山郡管辖。</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宝瓶口、分水堰、飞沙堰三部分组成,成功解决了灌溉、防洪和排沙问题。</p><p class="ql-block">开凿宝瓶口时,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火烧水泼的方式凿开玉垒山,耗时八年。</p><p class="ql-block">建立都江堰 “岁修” 制度,提出 “深淘滩,低作堰” 的原则,以及 “遇弯截角,逢正抽心” 的治河原则。</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初年,灌县县令陆葆德辅佐四川总督丁宝桢监修都江堰,当时任县上出纳的吴烈堂严格把关,积余了岁修银二千余两,粮食百斛,交给县令陆葆德修建都江堰南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岷江大水,将普济桥墩冲毁,廊房倾颓,县宰陈伟勋于当年冬进行了一次大修。1925年,驻军旅长郑世斌对南桥进行加宽修改。1933年4月,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在成都展开毗河战争,都江堰南桥中洞被拆除。1958年,岷江发生暴洪,漂木堵桥洞,撞毁桥身,随后由四川省森工局岷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都江堰南桥,由城建委设计,建成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结合的古廊式风景桥。2008年,“5.12”大地震给都江堰南桥造成了严重损害,震后经过施工,于2009年改建完毕,新建的桥梁左右两端增设了八个龙头。</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南桥桥长约54米,宽12米,5孔,3层重叠翘角飞檐,上盖琉璃瓦,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楹联,两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异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左右两廊内壁上有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作品等共34幅。都江堰南桥经过一百多年来的重修和改造,已成为历史名桥,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p> <p class="ql-block">途径茂县</p> <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p><p class="ql-block">藏语八字真言:</p><p class="ql-block"> “嗡嘛智牟耶萨列德”(也有发音相近的 “哦嘛直莫耶萨来德” 等)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咒语,在苯教文化中也有传承。</p> <p class="ql-block">藏族风格晚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