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调入这所学校近十年,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又牢牢框在了固定轨迹里——上班批改作业、备课授课,下班奔赴廉租房,搞卫生、做饭,两点一线间,满是中年人的忙碌与琐碎。学校的教研活动、集体交流,总被“给孩子做饭”“太忙抽不开身”搪塞过去,久而久之,与人交往淡得像一杯白开水,社交的触角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与教案课本中,悄悄蜷缩。</p> <p class="ql-block"> 上次指名听课评课,是第一次直面这份窘迫。课堂上的亮点与不足在心里盘桓了许久,可轮到发言时,那些清晰的思路竟像被打乱的线团,语无伦次地缠绕在一起。磕磕绊绊说完,坐下后赶紧在手机里补记要点,事后整理出来的文字条理分明、观点周全,可临场的卡顿与词穷,像一根细刺,扎着中年人的体面。</p> <p class="ql-block"> 没承想,今天的研讨活动发言,又重蹈覆辙。提前在心里过了好几遍的逻辑,站在众人面前却频频断档,原本想好的鲜活案例卡在喉咙里,只能干巴巴地拼凑观点。看着身边同事从容的分享,或是随意、或是条理清晰的阐述,我忽然清醒:这十年,我不仅脱离了人群,更弄丢了“即时表达”的能力。带孩子的辛劳、工作的繁杂,让我习惯了“沉默高效”,习惯了“先写后说”的稳妥,却忘了如何在人群中自然地输出、顺畅地交流。</p> <p class="ql-block"> “人只有努力走进人群中,才会越来越灵动”,此刻再品这句话,满是中年人的怅然与顿悟。人群从不是负担,教研时的观点交锋、闲聊中的思维碰撞,甚至只是走廊里一句简单的寒暄,都是在打磨感知、锻炼表达。而我,却在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裹挟下,主动关上了社交的门,让表达的“肌肉”渐渐退化。这份发言时的窘迫,哪里是临场紧张,分明是脱离人群太久的必然结果,是中年人的身不由己,更是自我封闭后的“能力欠费”。</p> <p class="ql-block"> 中年的囧,从不是岁月带来的沧桑,而是在烟火琐碎中,不小心弄丢了与世界顺畅对话的能力。十年的封闭已够久,中年的人生也不该只剩忙碌与窘迫。愿我能慢慢迈出脚步,在人群的交流与碰撞中,拾回表达的流畅,也拾回那份被柴米油盐与工作琐事掩盖的鲜活与灵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