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枫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一位优秀战士,她的主要事迹多年前早已知道。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虽褒贬不一,但还是较好重现了朱枫和吴石等英雄人物当年的那段经历。在电脑中看完全剧以后,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对朱枫何以成为如此勇者不甚了了。得知有一本《朱枫传》已经问世,便有了想阅读该书的想法。于是,通过杨浦书界借到了一本图书馆特意采购的新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冯亦同撰写的《朱枫传(新版)》,是以朱枫为主人公,真实记录其生前与身后事的文学传记。朱枫是三联书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原新知书店店员,也是20世纪 50年代初曾轰动海外的“吴石、朱谌之中共间谍案”的女主角,1950年6月10日英勇牺牲于台湾。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抒情的文笔,塑造了这位毕生追求光明和理想,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后将生命贡献给祖国统一事业的革命英烈和时代先驱那平凡而又光辉的感人形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过《朱枫传》,对朱枫的整个人生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这也是《沉默的荣耀》所无法展现的,为了让人们能对朱枫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特根据朱枫的人生简要经历,制作此美篇以供大家阅看,并表达对朱枫的深深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枫遗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冯亦同撰写的《朱枫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枫原名启英,学名贻荫,小名桂凤。后经中国近现代书法家、艺术教育家沙孟海改名谌之,字弥明;朱枫系参加革命后所用化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5年11月22日(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廿六)出生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城(今宁波市镇海区)一个富商之家。父朱庆沄(1870一1941)字云水,是镇海、舟山一带渔业界的名人,据说祖上也做过官,不知从哪一代才开始“下海”经商。在海上闯荡几十年,管船队、开渔行,赚了万贯家财的朱云水,娶了好几房太太,膝下儿女成行,单女儿就有六个,全都起了个带“凤”字的小名:从珠凤、宝凤、秀凤,到桂凤、雪凤、金凤。六只“凤”中,朱贻荫老四,秋天生的,所以称“桂凤”,亲友邻里们也叫她“四阿姐”;母陈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岁前在家由母亲辅导读书习字。1914年,九岁时入七年制的镇海县立高等女子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 梓荫山下的憩园(朱枫故居,现为朱枫烈士纪念楼所在)</p> <p class="ql-block"> 朱枫早年居住过的小楼(原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1年,入五年制的宁波竹洲女师(宁波所属县立女子师范学堂)。该校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早期共产党人恽代英、罗亦农、张秋人、宣中华等都曾到此活动。因品学兼优被选为班长。与同窗陈逸仙(陈修良,宁波地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结为好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5年,因孙中山逝世和“五卅”惨案所引起的宁波学界风潮中,在陈修良的影响和带动下,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反帝爱国斗争。陈修良等学生领袖被校方“开除”后,对好友十分同情。</span></p> <p class="ql-block"> 历经沧桑的沙朴树,至今还在竹洲的校园内(今为宁波二中)</p> <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的朱贻荫(朱枫原名)</p> <p class="ql-block"> 竹洲上的女师校园(今宁波二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6年,女师毕业,去上海任家庭教师。与陈修良在沪重逢,得以结识沙孟海先生,遂拜师研习书艺,因笔法精进受到孟海师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远嫁奉天兵工厂炮子厂大技师、镇海籍人士陈绶卿为继室。陈前妻亡故后留有二子(方元、方胜)二女(兰芬即陈宜、阿菊即陈志毅)。婚后生活安定,先后生女奉珍(聋哑,早夭)、沈珍(晓枫,亦名朱倬、陈明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夫返乡,翌年,陈绶卿因染时疫霍乱误诊离世。朱谌之经受住了命运的沉重打击,她强忍着失去夫婿的哀痛,硬撑着柔弱的身体,在那样一个半旧不新、人际关系相当复杂的大家庭中,主持和料理丧事。数不清的繁文缛节、方方面面的应对,使她心力交瘁,好像自己也生了一场大病。送走亲人以后,随之而来的,并非清闲无事的日子,而是压上肩头的家庭生活重担,是大大小小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安顿好绶卿和前妻所生的子女后,身为继母的朱谌之便将亡夫所留下的全部财产,分割为四份,给了他们每人八百大洋——这在抗战前的旧中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也是善于理财的朱谌之自沈阳南归后,经过了家庭的许多重大变故和办事耗费,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积攒下来的;而她将这笔遗产全部拿出来,没有给自己所生的两个女儿留一个子儿,这对金钱社会里一个妇道人家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后,朱谌之度过了几年旧式家庭的主妇生活,抚孤奉亲,贤惠勤勉,寂寞中寄情于书画、女红。</span></p> <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的陈逸仙(陈修良)</p> <p class="ql-block"> 沙孟海(文若)早年书赠朱枫的陆游诗,上书“应弥明四姊属”</p> <p class="ql-block"> 朱枫早年的书法作品,系由沙孟海保存并交浙江省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8年朱枫在沈阳</p> <p class="ql-block"> 同是镇海籍人士的奉天兵工厂技师陈绶卿</p> <p class="ql-block"> 朱枫、陈绶卿(中坐者)全家合影。后左一为陈宜(阿兰),前右一为阿菊,沈珍(朱晓枫)尚在母亲怀抱;后排三男为陈氏二子和外甥朱曦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枫三十岁时在镇海</p> <p class="ql-block"> 丧偶后的朱枫回到憩园(1936年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七七”和“八一三”的抗战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地处东南前沿的镇海城乡救亡运动高涨。在家族中年轻人的带动下,毅然走出原先的生活圈子,投身时代洪流,自发组织抗日宣传队、医疗救护队,并出资开办镇海工艺传习所,救济难民,支援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底,与爱人朱晓光携眷离开家乡,投奔晓光二哥曦光(朱希,亦名朱执诚)已迁往抗战中心武汉的工作单位(新知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初,在武汉由曦光介绍,同晓光一起加入新知书店,结识徐雪寒、华应申等负责人,并以变卖家产所得向中共领导的这家革命出版发行机构慷慨捐助500元大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夏,武汉形势吃紧,偕朱晓光率家人撤往湖南常德地区。秋,在常德乡间生一男,取名朱明,小名湘虎。婴儿满月后,继续在湘西流亡,摆书摊、卖衣物补贴家用;接曦光(时任新知金华分店经理)来信,谓金华时局稳定,遂返回浙西,冬抵金华。</span></p> <p class="ql-block"> 参加新知书店工作的青年朱曦光(朱希,晓光二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薪播火的新知书店徽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金华已成东南抗日重镇,朱枫夫妇重回新知书店工作。5月,晓光被派往皖南新四军驻地开办随军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夏,在金华会同镇海救亡时期结识的友人、中共特派员华云游(亦名白沙,华岗之弟)等,协助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筹建抗日武装一一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捐资800元,解决义勇队的经济困难,并给少年团的孩子们购买蚊帐等物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实现奔赴抗日第一线的夙愿,朱枫将刚满周岁的湘虎托付大姑朱英抚养、将九岁的女儿沈珍送进“台少团”,自己于同年秋随晓光进入皖南,在云岭新四军军部协助下,参加中村书店工作,热忱服务并接受革命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秋,“皖南事变”前奉命疏散回金华。随后,接受新知总店的紧急任务,同朱曦光去日伪统治下的上海采购印刷物资。因资金不足,变卖外祖母珍贵遗物(三克拉钻戒),无偿支援大后方的革命出版事业,并亲自押运走海路,绕道香港等地,再溯东江转运至桂林。</span></p>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代的朱晓光(亦称梅君、梅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流亡中的朱谌之(朱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初,“皖南事变”震惊中外,随部队突围的朱晓光被国民党军所俘关进上饶集中营。朱枫在桂林得到消息后,经党组织安排,化名“周爱梅”于夏秋间三次乔装探监慰问,设法营救亲人。同时,为对付国民党反共的倒行逆施,她在桂林新知总店办事处负责邮购工作,千方百计满足读者需求,播撒革命文化火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4月初,朱晓光和难友蔡漠越狱成功,逃至浙南云和家中并隐蔽进深山。朱枫闻讯后,从广西赶去接应,夫妻团聚。秋,携家人掩护晓光向西南转移,穿越国民党宪警林立的交通线。在龙岩“台少团”驻地见到女儿朱倬,因晓光生病而滞留数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3年初春,同晓光继续上路,平安抵达桂林,不久又绕道贵阳去重庆。在重庆新知书店创办的副业机构“珠江食品店”主管财务和内勤,该店不仅为新知书店“创收输血”,还成为中南局和“八办”对外开展文化、宣传和统战工作的重要联络点,朱枫的机敏、干练和热诚待人,给同志们留下深刻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朱晓光(中)同朱枫母子、陈宜(右)母子</p> <p class="ql-block"> 皖南、金华时期的朱枫(约在1940年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初,和晓光离重庆东下,半年后经武汉到上海,参加新知书店驻沪办事处筹备中的“同丰商行”工作。10月,“同丰”遭敌人破坏,多数同志被捕、关押进日军沪西宪兵队牢房。朱枫经受住了严酷刑审的考验,被组织营救出狱后,又冒险转移资金、账册,接济难友,全力处理善后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春,经史永、徐雪寒介绍,张唯一批准,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调离书店系统,到华中局在上海的贸易部门和情报部门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先后在地下党开办的建华贸易公司(后改组联丰花纱布公司)、鼎元钱庄,以公方代表身份主管财务,并受刘人寿委托兼管地下党情报部门的经费,全心全意为革命事业“理财”,利用合法身份和上层社会关系搜集情报、掩护革命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初期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的刘人寿早年回忆说,那时我们把解放区拨给我们(指上海地下党情报部门)的经费交给朱枫保管、经营,比起她工作的公司资金来只是一个很小的份额,但她非常认真负责,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赚钱了全部交给组织,不赚钱自己掏腰包倒贴——这样的好同志,今天到哪里找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海地下党“指挥部”——景华新村22号的小楼内,同阔别多年的“众家姆妈”(陈修良母亲)重逢,并为这个清贫的革命家庭置办家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暮春,陈修良从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任上回沪开会,与朱枫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夏,朱枫将从台湾归来的女儿朱倬送往苏北解放区。</span></p> <p class="ql-block"> 朱枫、朱晓光(左二)和张启宗弟兄在贵阳游花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庆民生路上的新知书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庆时期的朱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6月,朱枫介绍汤季宏、石英到镇海通过其堂侄朱燕洲(报关行老板)的关系,建立上海地下党的秘密运输站,购置海船,雇请海员,任务是购买、贮存紧缺物资,从蒋管区运往苏北、山东解放区,开辟海上运输线。7月间,朱枫亲回家乡探望、联络亲友,并在憩园留影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秋,奉命调香港合众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任职(此为华东局下属机构)。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在港继续从事财经和秘密交通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上海时期的朱枫(约在1945年前后)</p> <p class="ql-block"> 沙文汉、陈修良夫妇和女儿阿贝(沙尚之)</p> <p class="ql-block"> 朱枫赠送的红木家具,被沙家保存了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 任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的陈修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7年,朱枫在憩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枫当年住过的上海长乐路</p> <p class="ql-block"> 朱枫和女儿朱倬(晓枫)在上海临别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右起:顾倬云(朱枫外甥女)、朱枫、朱明、朱晖,1948年夏在上海复兴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中,接受华东局对台工作委员会的派遣任务,积极准备秘密赴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月初,将身边的两个男孩(儿子朱明、侄子朱晖)托付徐雪寒夫人朱光熙、张唯一夫妇带回内地,送往已解放的北平朱曦光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枫在9月24日致爱人朱晓光函中,表达了对即将举行开国大典的红色首都的向往:“多么有趣的地方啊! 我也遥想着,只是不能去……”并在随后的信中表示:“这时候,个人的事情暂勿放在心上,更重要的应先去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25日,她在寄赠晓光的照片背面题词抒怀:“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给梅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25日离港,两天后抵达基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枫在台北住继女阿菊家,跟“台工委”书记蔡孝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分别取得联系,传达华东局指示,密取并转移重要情报,工作进展顺利。</span></p> <p class="ql-block"> 朱枫致朱晓光的“情书”,信中有这对爱侣真诚坦荡的内心剖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枫和朱明、朱晖在香港</p> <p class="ql-block"> 朱枫从香港寄出的最后一封家书</p> <p class="ql-block"> 1949年朱枫离港赴台前所摄照片和题赠爱人朱晓光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1月14日,朱枫从台北发出致上海吕逸民、朱慰庭夫妇函,告之“凤将于月内返里”。此时岛内阴霾密布,国民党当局加紧推行其保甲连坐、“扑杀红色”的法西斯统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月后,蔡孝乾被捕叛变,“保密局”得到朱枫住处电话号码,旋即展开侦查、追捕。朱枫在吴石帮助下已飞离台北,躲进舟山沈家门存济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18日,朱枫被捕。关押定海期间,乘看守不备,吞金自尽,被发现后急送回台北抢救,关进“保密局”监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27日,吴石夫人被传讯,次日吴石被捕。同案被囚的还有陈宝仓、聂曦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身陷囹圄的朱枫“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共产党人为革命、为人民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引自1983年中共中央有关部门为烈士做出的《组织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月10日,英勇就义于台北马场町刑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枫身份证</p> <p class="ql-block"> 朱枫从台湾发出的最后书信及“威凤”签名</p> <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10日,朱枫(左二)、吴石(左一)、陈宝仓(右二)、聂曦(右一)在国民党的军事法庭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枫慷慨就义前一瞬</p> <p class="ql-block"> 报道吴石、朱枫“轰动大案”的香港报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枫的烈士证内页</p> <p class="ql-block"> 张爱萍上将为朱枫题词:朱枫烈士万古流芳——烈士血染新中华 枫叶红于二月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信,摘录的朱枫履历,一定能让各位读者对朱枫的整个人生和品格,对他们等上一代人所付出的忠诚和坚韧多一些认识和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于2025年11月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中资料和图片均引自《朱枫传》,特此鸣谢原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