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博才实验中学,秋日的阳光正好,洒在充满现代气息与人文底蕴的校园里。作为湖南师范大学高中骨干教师培训的一员,我们此行不仅是为了观摩一所名校的硬件设施,更是为了探寻其办学的灵魂与内核。而随后的一系列活动,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们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沉的顿悟。</p> <p class="ql-block">一、 校园风物:无声的“育人”课堂</p><p class="ql-block">跟随着引导,我们漫步于博才实验中学的校园。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观都在“育人”。从记录着学子风采的社团活动到生机勃勃的生态园……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悄然告诉我们:教育,远不止于一方黑板、三尺讲台。它渗透在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是“育”的无声彰显。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动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二、 课堂现场:一场精彩的“戏剧”上演</p><p class="ql-block">本次行程的重头戏,是周春怀周老师执教的《等比数列的概念(1)》公开课。这堂课,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p><p class="ql-block">周老师仿佛一位从容睿智的“导演”,没有急于抛出抽象的概念,而是精心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化、富有趣味性的“场景”——庄子锤、细胞分裂、贷款利息……学生们则在她的引导下,化身为积极主动的“演员”,通过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和精彩展示,一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我们看到的,不是老师对公式的枯燥推导,而是学生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听到的,不是统一的答案,而是充满个性的思考与表达。</p><p class="ql-block">在这堂课上,周老师“教”的是方法与框架,而学生“育”的则是探索的能力与学习的自主性。知识,不再是需要被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炬。</p> <p class="ql-block">三、 思想碰撞:评课中的共识与升华</p><p class="ql-block">在随后的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畅所欲言,思想的火花四溅。大家一致认为,周老师的课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完美落地。它成功地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我们讨论的焦点,不再局限于教学技巧的优劣,而是深入到了如何更好地“退居幕后”,如何更有效地“搭建舞台”,如何更精准地“点燃”学生的内驱力。这场讨论,让我们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四、 点睛之笔:贺校长的“导演说”与“教”“育”之思</p><p class="ql-block">活动的最后,贺校长的总结发言,为整个培训画上了点睛之笔。他巧妙地以“导演”和“演员”作比,深刻阐释了教育的真谛。</p><p class="ql-block">他说,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像一位好导演。导演不会代替演员去表演,他的职责是研读剧本(钻研教材)、构建场景(创设情境)、激发演员的潜能(调动学生),最终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培育人才)。而学生,正是舞台中央的演员,他们的成长与绽放,才是这部“教育戏剧”最动人的部分。</p><p class="ql-block">由此,他进一步强调了“教”与“育”的辩证关系。从育学、育思、育践,育悟四个方面培养数学特长生。</p> <p class="ql-block">五、高瞻远瞩:立足考教衔接,精准备考未来</p><p class="ql-block">马老师以“考教衔接”为核心,为我们指明了高中数学教学教研的方向。高考改革绝非孤立的技术调整,而是国家人才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同频共振。试题正不断强化对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考查,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其次,马老师精准洞察了当前高考动态:旗帜鲜明地“反套路、反机械刷题”。 单纯依赖题海战术和固化模板已难以应对灵活开放的新考题。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回归思维本质,掌握通性通法,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最后,她提出了高三备考的精准策略—研备课、研课堂、研作业、研教材、研辅导、研真题、研命题、研评价。</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我心潮澎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努力成为一名“导演”——怀着一颗对教育的敬畏之心,精心设计我们每一堂课的“剧本”,信任并放手让我们的“演员”们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挥洒。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成长的守护者、梦想的点燃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