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铁骨山河:眉山抗战记忆之旅

金钟罩

<p class="ql-block">红色的外套在灰墙前格外醒目,就像飘扬在纪念馆上空的旗帜,炽热而坚定。我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入口前,抬头望着那行庄重的字迹,耳边仿佛响起了历史深处传来的号角。两侧“赓续精神向未来”“铭记历史守初心”的标语像两道无声的誓言,将过往与当下紧紧相连。紫花绿植静静簇拥在台阶旁,像是守望岁月的哨兵,静默中透着敬意。</p> <p class="ql-block">我蹲下身,调整相机角度,想把那座手持弹药箱的士兵雕像完整地框进镜头。他站在红色岩墙之下,底座如磐石般沉稳,仿佛从大地深处生长而出。金色的“入口”牌匾在阴光下泛着微光,像是在提醒:这里不是普通的通道,而是一段通往记忆深处的路。石板地有些湿冷,背包压着肩胛仿佛已装载了这段尘封的历史,——我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踏在先辈走过的风雨里。</p> <p class="ql-block">进入馆内,整齐有序的陈列,在志愿者解说员的指引下,一件一件地跳跃出来,不展现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在注入我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这场行走,从天空到心底都染上了肃穆的灰。眉山的风,吹过苏东坡的诗行,也拂过抗战将士未曾言说的沉默。我们随团走进这片被历史浸润的土地,脚步不自觉地放轻。纪念馆里,每一件展品都不是静止的物件,而是某个深夜未熄的灯火,是某封家书里颤抖的笔迹,是某个年轻人离乡时回望的最后一眼。我忽然明白,所谓“铭记”,不只是看,更是听,是触,是让灵魂穿过时间,与那些身影并肩而立。</p> <p class="ql-block">“桂花楼”静静立在入口处,绿意环绕,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而“眉山征程文化交流中心”的牌匾,则像一把钥匙,缓缓打开了那段川军出川的壮烈篇章。展厅入口旁,青铜军人手握步枪,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卫着身后的山河。玻璃柜里的防毒面具和滤毒罐布满岁月的划痕,刀剑上的纹路早已模糊,却仍能感受到当年握紧它们的手掌传来的温度。最震撼的,是那面“死字旗”——“我不愿你在我后方安闲”,七个字如刀刻心。这不是遗书,是誓书;不是告别,是奔赴。</p> <p class="ql-block">雕像依旧挺立,手持步枪的姿态凝固成永恒。左侧墙上,黑色与金色的牌匾记录着陈列馆获得的各项荣誉,记录了一段段险些被被遗忘的名字与历史,右侧“四川省红色历史教育基地”的金字熠熠生辉。那个洞穴般的展厅入口,像一张微微张开的口,等待人们走进去聆听它的低语。我站在石板地上,忽然觉得这不只是纪念馆,更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硝烟弥漫的过去,一头通向我们正在书写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玻璃展柜里,一枚金色勋章静静躺在黑白照片旁,照片中那张年轻的脸庞没有笑容,却有不可动摇的坚定。“中正剑”剑鞘上的花纹早已褪色,可那股凛然之气仍在。我读着蓝色说明牌上的文字,才知道这曾是一位眉山籍黄埔生的遗物。他23岁出川,25岁战死,留下一把剑、一枚章,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原来,英雄从来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某个母亲曾日日盼归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墙上那幅“死”字旗的照片让我久久驻足。红布上一个巨大的“死”字,像一团燃烧的火,灼烧着每一个注视它的眼睛。旁边站着两位普通人,正小心翼翼地展开这面旗帜,神情庄重得如同举行仪式。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这面旗从未真正褪色,它一直在我们民族的记忆深处飘扬,提醒我们——和平,是从牺牲中长出的花。</p> <p class="ql-block">铜像双手交叉于胸前,这是战败日军剖腹的一个定格,军帽下的面容沉静如山。他身后展柜里挂着旧军装和头盔,墙上挂着几幅画作,讲述着川军从出征到凯旋的历程。绿色瓷砖地面映着柔和的光,走廊尽头,更多照片静静悬挂。我走过时脚步很轻,怕惊扰了这份沉睡的庄严。这些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一代人用生命写下的日记,每一页都写着“不屈”。</p> <p class="ql-block">木质架子上,老式防毒面具和金属罐并列而置。镜片模糊,表面斑驳,可正是这些痕迹,让它们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真实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尤其是细菌战的恐怖与灭绝人性。我很难想象着当年我们的士兵是如何在毒烟中摸索前行,真正的前赴后继,心中涌起一阵酸楚。这不是道具,是活生生的历史呼吸。</p> <p class="ql-block">浮雕墙上,战士冲锋的身影仿佛要破壁而出,“民族脊梁”四字力透石背。苏东坡像旁,“铁骨护山河”的红幅迎风招展,仿佛在回应千年前“大江东去”的豪情。走廊两侧,照片从行军到胜利,一帧帧串联起民族的觉醒之路。最让我动容的是,仅眉山一地,就有二百多位黄埔学子投身抗战,许多名字曾湮没于岁月,如今在数百名志愿者的坚持下,才重新被点亮。他们不是在修复历史,而是在唤醒记忆。</p> <p class="ql-block">浮雕墙上的英雄们手持武器,目光如炬,下方“抗战英雄 民族脊梁”八字铿锵有力。右侧那尊红色雕像,在灰墙衬托下格外醒目,像一团不灭的火焰。我站在墙前,仿佛听见了冲锋的呐喊,看见了硝烟中的背影。他们不是雕塑,是站着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非常难得的当年日军出版的刊物,就像是“日本国民”的战报,记录的那段尽管否认但却真实存在难以抹去的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走廊两侧,红色边框的照片整齐排列,像一队列队的士兵。天花板上悬挂的五角星泛着微光,地面台阶中央的绿色指示牌指向深处。灯光柔和,脚步声轻,每一步都像在穿越时空。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对话——我们在听,历史在说。</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这幅“全家福”合影中,已有人被志愿者们送走“归队”了,照片中的人群整齐列队,衣着各异,却有着同样的神情——肃穆而专注。金色大字在蓝天下闪耀,“眉山抗战将士纪念馆”与“眉山征程文化交流中心”并列而立,像两座并肩的灯塔。他们不只是纪念过去,更在照亮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户外石墙上,红色岩刻斑驳沧桑,像被战火灼烧过的记忆。陶罐静立如史册,铜像高举信念之物,屹立于石壁之前。那一排排奖章与证书,不只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无数家庭牺牲与坚守的缩影。它们无声,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p> <p class="ql-block">铜像右手高举石板,左手持枪,仿佛在宣告:我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不倒的长城。红色背景墙上铭牌文字清晰可见,石质基座旁绿植茂盛,生命与记忆在此共生。这一刻,我忽然明白:铭记,不是沉溺于悲痛,而是让精神在传承中重生。</p> <p class="ql-block">这些炮弹现在躺在这里,让我们想到很多却难以言表,不知你若在现场会是何种感受…</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阴云散去,阳光破空而出,洒在纪念馆的屋檐上,像一场迟到的加冕。我回望那片土地,心中默念:向每一位抗战老兵及其家人致敬,也向那些默默守护记忆的志愿者致以最深的敬意。他们让历史不被风化,让铁骨山河,永远有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