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朱自清:在温州老城邂逅文脉深处的宁静

大连老虎

<p class="ql-block">秋日午后,阳光如金箔洒落,我与爱人缓步于温州老城东塔路的青石小径。微风拂过巷口,一座灰砖黛瓦的院落悄然浮现,仿佛从《背影》的墨痕间踱步而出。这便是朱自清旧居,一砖一瓦皆浸染着民国文人的风骨与温情。1923年,他执教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在此执笔写下《温州的踪迹》,将这座江南小城的烟雨温婉与哲思幽微,凝成不朽的文字印记。</p> <p class="ql-block">推开院门,中式木构建筑在静谧中低语岁月的故事。门楣上“朱自清旧居”匾额庄重肃穆,青瓦屋檐下雕花窗棂筛下斑驳光影,三堂两厢的合院格局完整延续清代民居的典雅风韵。虽因旧城改造整体东迁重建,却严守原制、复刻细节,足见后人对文化根脉的深切敬意与守护之心。</p> <p class="ql-block">我对朱自清了解还得从我小的时候在语文课本读过《背影》这篇文章中了解到朱自清的。</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石桌静立如默思的哲人,墙边嵌着“寿”字雕花窗格,绿意悄然攀缘,透出中式园林独有的含蓄与诗意。铜像前,我不由驻足——先生戴着眼镜,身着长衫,目光沉静如《荷塘月色》中的夜色,深邃而温润。那尊半身像不仅凝固了容颜,更承载着“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铮铮风骨,无声诉说着文人的尊严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背影》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全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家族谱系、生平历程、手稿文献如时光长卷徐徐铺展。黑白照片中,1931年他与夫人并肩而立,神情恬淡如水;北师大中文系师生合影里,群贤毕至,气象庄严。玻璃柜中,《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著作纸页微黄,墨香似仍氤氲未散,仿佛他刚刚掩卷离去,留下满室文思余韵。</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的感情史主要涉及两段婚姻及子女情况,以下是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第一段婚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妻子‌:武钟谦(1898年与朱自清同岁),18岁包办婚姻,婚后生育6个孩子(一子早夭)。</p><p class="ql-block">‌关系‌:婚姻初期感情融洽,武钟谦支持朱自清学业并照顾家庭,但因朱自清长期在外求学、工作,聚少离多。</p><p class="ql-block">‌结局‌:1929年武钟谦因肺病去世,朱自清一度发誓不再续弦。 ‌12</p><p class="ql-block">第二段婚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妻子‌:陈竹隐(1902年生,比朱自清小7岁),1931年结婚,婚后生育2个孩子。</p><p class="ql-block">‌关系‌:朱自清曾写71封情书追求陈竹隐,婚后初期因性格差异产生矛盾,但双方互相包容。陈竹隐婚后承担更多家庭责任,支持朱自清南下抗战。 </p> <p class="ql-block">墙上展板细述其温州岁月,字句清峻有力。而“不自清”三字赫然入目,谐音自名,寓意自省不辍、修身不止,令人怦然心动。在这座温润小城的静谧时光里,他以文字涤荡心灵,以谦卑叩问生命,将日常点滴升华为永恒的诗意沉思。</p> <p class="ql-block">书房复原处,雕花木桌临窗而置,山水挂画悬于素壁,古籍书架错落有致,一切浑然如昨。烛影微动,似见先生执笔凝神,墨迹将落未落。此间一桌一椅,皆似仍在等待那熟悉的身影归来,在灯下续写未尽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离去时回望,夕阳为院落镀上暖金,石碑上“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红字醒目如初,一如那段永不褪色的文心。在这座老城深处,我们不仅寻到了朱自清的足迹,更邂逅了藏于时光褶皱里的宁静与深邃——那是文字的力量,是文化的回响,是灵魂与灵魂跨越百年的对望。</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大连老虎</p><p class="ql-block">编辑:Daniell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