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尖山老年学校门球交流活动。

扬华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台地康养健身园的槌球场上,空气中带着初冬的清冽与草木的清香。绿树环绕间,红色的横幅在风中轻轻摆动,上面“尖山镇老年学校第九届门球交流活动”的字样格外醒目。我站在场边,看着人们三三两两地聚拢过来,有熟悉的面孔,也有新来的学员,大家笑着打招呼,仿佛不是来比赛,而是赴一场久违的老友聚会。</p> <p class="ql-block">场地上已经有人开始热身,手中的门球杆轻轻点地,像是在和大地对话。几位老人弯腰调整球的位置,动作虽不如年轻人利落,却透着一股沉稳的节奏感。旁边有人低声讨论战术,也有人只是静静看着,眼神里满是期待。高楼在远处静静矗立,与这片绿意盎然的场地形成奇妙的呼应——现代生活的喧嚣被挡在围栏之外,这里只属于慢下来的时光和专注的一击。</p> <p class="ql-block">比赛正式开始前,一位穿浅色外套的女士站到场前,声音温和却有力地讲解着规则和注意事项。她不必高声疾呼,人群便自然安静下来。这场景让我想起课堂,不是那种严肃的教室,而是阳光下的、流动着笑声与经验传授的课堂。老年学校的名字挂在横幅上,但真正的课堂,其实就在这片沙土场地上,在每一次挥杆、每一次击球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随着第一记清脆的击球声响起,比赛正式拉开帷幕。红衣选手俯身瞄准,手臂一挥,球稳稳穿过球门。围观的人群中响起一阵轻快的掌声,不热烈,却真诚。绿色运动服的同伴在一旁点头,像是在记录这一分的意义。长椅上坐着的观众们或点头,或轻语,仿佛每一球都牵动着一段回忆——也许他们年轻时也曾为一场球赛心跳加速,如今换了一种方式,重新找回那份专注与乐趣。</p> <p class="ql-block">场地另一侧,几位参与者正围在一起讨论下一回合的策略,有人用手比划着路线,有人笑着摇头:“你那是十年前的打法了!”笑声中没有争执,只有岁月沉淀后的默契。门球不只是运动,更像是他们彼此沟通的语言。那些看似简单的走位与击打,藏着对身体控制的自信,也藏着对生活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一位穿蓝色运动服的女士站在场边示范动作,她的姿势标准得像教科书,周围几个新手认真模仿。她不急不躁,一遍遍纠正细节:“重心要稳,手别抖,眼睛盯着球就行。”这画面让我忽然明白,所谓“交流活动”,不只是队伍之间的切磋,更是经验的传递,是老有所为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槌球棒划过沙土,留下浅浅的痕迹,又被下一记击球轻轻抹去。几位选手轮番上场,有人成功穿越球门,有人遗憾偏出,但没人懊恼。输赢之外,他们更在意的是“这一杆打得顺不顺手”。健身园的标识在阳光下清晰可见,绿树成荫的山坡静静守护着这片热闹又安宁的角落。这里没有奖杯的喧嚣,只有笑声、鼓励和偶尔一句“打得不错啊,老张!”</p> <p class="ql-block">台地康养健身园的名字,不只是个称呼,它真实地映照在这里的每一刻。运动、社交、学习、休憩,所有元素自然融合。红色的凳子整齐排列,像是一排守望者,见证着每一次起身、每一次落座。有人打完一局坐下喝水,有人接过毛巾擦汗,动作缓慢却有条不紊,仿佛时间在这里被拉长,变得可以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到了中场休息,几位老人聚在简易桌旁,绿色计分板上数字清晰。他们一边核对成绩,一边闲聊家常,桌上还放着保温杯和帽子。没人催促,没人焦躁。阳光斜照在木质桌面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也映出他们脸上的皱纹与笑意。这样的时刻,胜负早已模糊,重要的是“我们都在”。</p> <p class="ql-block">我蹲下身,看着一颗静止的门球,上面还沾着些许沙粒。它刚刚完成一次穿越,现在安静地停在场中,等待下一次被唤醒。就像这些人,虽已步入晚年,却并未停歇。他们的活力不在速度,而在坚持;不在张扬,而在每一次认真准备、专注击球的姿态里。</p> <p class="ql-block">活动接近尾声,夕阳将高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横幅在晚风中轻轻晃动。有人开始收拾球杆,有人合影留念,笑声依旧在场地上回荡。这一天,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一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2025年11月3日,尖山老年学校的门球交流活动,就这样静静地,留在了这个秋天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