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多||浅谈阅读、欣赏与评论文的写作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浅谈阅读、欣赏与评论文的写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郑秉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阅读、欣赏和评论文的写作,我和在座的文友们一样“同在学习的路上”。朋友们要我谈谈这方面的有关知识,我只好说说近几年来写评论文章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阅读欣赏与写评论本来是两个话题,但写评论文章离不开阅读与欣赏。所以,只好捆在一起,从阅读与欣赏说起。</p><p class="ql-block">一、关于阅读</p><p class="ql-block">阅读是积累学问、见识世界、提高认知的基本前提。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辨别不出香花和毒草,就认识不到好作品好在哪里,不好的作品不好在哪里。所以阅读是第一关。如何搞好阅读?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1、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乐于干的事,不经人督促,没有任务压力,就会主动地去干,形成行为上的自觉。你看爱学习的孩子,他不经大人督促,老师也没有布置任务,课余时间,回到家里,都会自觉地拿起他爱看的书本,或小说,或童话,手不释卷,自觉地阅读;大人也一样,爱阅读的人,一生与书为伴,不管春夏秋冬,工作之余,都置书于案头,闲暇翻阅,细心的人还记读书笔记。这样积以时日,学问会长进,视野会开阔,认知会提高。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爱读书的人,如同站在山顶上,能洞见周围的事物;不读书的人,如同行走在山沟里,什么也看不见。”</p><p class="ql-block">当然,读书的兴趣,一半是天性使然,一半是后天培养。提出任务,规定课时,强迫学习,培养学习的“强迫症”。尤其是现在社会浮躁,网络发达,信息快捷,手机、电脑、电视,使多数人流于“快餐阅读”,快餐阅读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也不能否定新工具的作用。但它的缺点是,不是系统阅读,不是经典阅读,不是重点阅读,不易记,留不住印象,更不用说记笔记,划重点,留存复习提要。所以我强调的阅读,必须是纸质阅读,文本阅读,一年或一月规定读几本书。据资料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人年读书7本,日本人年读书40本,俄罗斯人年人均读书55本,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4本。犹太乞丐也离不开书。同样在信息时代,可见我们中国人与外国人差距之大。所以,我强调,要培养读书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2、博读中重点突破</p><p class="ql-block">阅读习惯形成了,就要解决如何阅读的问题。首先要博读。就是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无书不可不读”。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美学、逻辑、宗教;理论、小说、散文、诗歌……只有做到“博览”,才能在博览中找到自己的“热爱点”。每一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天资秉赋有异,不可能所有书都读到,穷经皓首。其次,在博览群书中,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与天赋对接的某一门某一类书籍,集中精力,攻其一门,有所突破。</p><p class="ql-block">我年轻时,由于工作需要,在宣传部当理论教员,为常委们讲课,所以,偏重于理论科,马列原著、毛选、时事政论,都下过一番功夫。但在工作之前,我也对中国古典,包括诗词曲赋、散文策论、小说传记有过涉猎。不过侧重点不同。正因为有这些基础,所以退休后,缘于实用,演讲、贺词、碑文(包括祭文),楹联、诗歌、古风,都可以凑合。后来,缘遇张俊彪先生,广泛阅读他的作品,才着手写评论。这一评,不仅引起作者本人重视,也引起国内各地有关知晓张俊彪或评过张俊彪作品的专家、学者的赞许和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后来,全国有关作者如武汉张平,广东高小莉,西安许卓良、鹿丁联、杨若文、李红、段小芸、王鸿雁等诸多名家都寄来作品,我读后都基本写了评论,所写的评论不仅得到作者本人的认可,也得到有关刊物和颇有影响的网络平台的推送,也迎来了我夕阳晚霞的绚烂,这也算我人生的意义吧。</p><p class="ql-block">3、做学问要吐故纳新</p><p class="ql-block">阅读做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苟日新,日日新”。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抱残守缺,只凭自己原有的一点知识积累是不行的。必须增强新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哲学、美学,无论是名词概念,或结构方法,都要吸纳新的东西,一句话都要有所创新。我们学古人,学今人,主要学习他们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现在许多人模仿古人,用文言文写散文,你怎么写,都超不了古人,很少赢得今人的喜读。这正如马克思在批判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的一些复旧派时所说的:“他们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我这样说,不是否定向古人学,古人古文的精华还是要学习,而且必须下功夫学习。比如他们凝炼的语言、哲理的概括、文采的表述、名言的锤炼等等。不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评述,都要走创新之路,而不能固守前人的死教条。比如余秋雨与周国平,梁晓声与梁衡,贾平凹与莫言,张俊彪与高小莉,他们的散文风格不仅不同,语言风格也各显纷彩。就是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兄弟俩个出自同门,风格语言也相别各异,这两位兄弟是学过八股试帖的人,都考中过秀才。他们也很少或几乎不用文言文写散文、杂文。文字这个东西和人的面目一样,千人千面,各有千秋,守旧没有出路,模仿更是死路一条。只有面向新时代,创造新语汇,学习新事物,才能有所前进,才能创作出不负于新时代的佳作名著。</p><p class="ql-block">二、关于欣赏</p><p class="ql-block">欣赏一部作品或一篇散文,这里边情况很复杂,既有学养积累的薄厚,又有审美个性的差别,既有偏爱喜好的不同倾向,又有思辨立场的异同,这就是常说的:“见仁见智”。</p><p class="ql-block">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中提到《红楼梦》所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他将《红楼梦》定义为“清之人情小说”,认为其如“万花筒”,不同视角会照见不同世界。</p><p class="ql-block">这个因人而异,都是个性论点。欣赏一部作品,一篇美文,有其共性标准,也就是说的普世价值观。什么叫普世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应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的应有的价值观,是衡量事非善恶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审美普世价值观,通俗来说,就是正确的哲学思辨,高尚的审美情趣,人性的终极关怀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如其不然,没有这些通用的,适应于人类共性的标准,诺贝尔文学奖,鲁矛文学奖,包括张俊彪这次荣获的“国际冰心文学奖”,就没办法评判。</p><p class="ql-block">下边,我就简要地说说,文学作品欣赏审美共性的几条标准:</p><p class="ql-block">1.正确的哲学思辨</p><p class="ql-block">一部小说或一篇散文抑或一首诗歌,它里边都饱含着鲜明的哲学思辨,就是把事物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成是流动的、发展的、生灭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死硬的。我们体会一下唐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等等。这样概括流动的名句太多太多,不能一一类举。</p><p class="ql-block">2.高尚的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人类审美最崇尚的是圆体、是球形,是上升中的循环;是气吞万汇,大道巍峨;是云蒸霞蔚,正气浩然。这和古希腊美学观点是一致的。审美中有残缺,才符合自然观、天道观。正如余秋雨在《泥步修行》中所说的“生活中的差异,恰恰是我们欣赏和赞美的重点;缺点和缺漏,是欣赏所必须的距离,赞美所必须的移位”;“正因为有性别差异,人间才有生死爱情;正因为有代际差异,人间才有冥思泪痕;正因为有文化差异,人间才有琅琅书声;正因为有城乡差异,人间才有不同风景;正因为有了日夜差异,人间才有朝阳繁星……也正因有善人恶人,才体现善的高尚,所以阅读必须在变化差异中享受美感。</p><p class="ql-block">3.人性的终极关怀</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这在国内国外都是一致的。人性这个东西也是普遍存在的。人,既然从动物中进化而来,他身上就天然地存在着兽性成份,存在着性善性恶的两方面,一方面是真、善、美,一方面是假、丑、恶。文学教化的中心内容,就是教人趋向于真、善、美,消除假、丑、恶。人类进化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我们平常所说的神、上帝,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在神和上帝身上,没有人间的贪、嗔、痴,没有假、丑、恶。中外美学的一致追求,是促人向真、善、美进化,而不能向假、丑、恶倒退。兽性的特点:一是性欲(满足于繁殖),二是贪欲(满足于生存)。这两个特点在人身上依然存在。促进人不断向神的方面转化,避免向兽性方向倒退,这既是文学作品的永恒追求,也是美学追求的核心。一部作品好不好,就是看它是导人向善?还是导人向恶。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性美好的赞颂。这是人类评判文学作品的共有标准,也是人类的普世关怀。</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的第二个特点是,承认差别,在差别中发现美。比如,我们看戏剧、读小说,《人生》中的刘巧珍,《平凡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渴望》中的刘慧芳,这些形象身上都普遍闪烁着人性普美的特色,但也不无人性的缺憾,这就是差异中的人性之美。人们读《红楼梦》,都赞赏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怒,唇齿未启笑先闻”的美丽和杀伐决断的性格,林黛玉“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之美,我估计男性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娶老婆,都喜欢娶薛宝钗那样“洞明世事”的女性,而不愿娶王熙凤那样当面颜笑盈盈,背后捅刀子的强势女性,也不喜欢林黛玉那样“心较比干多一窃,病似西子胜三分”“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整天哭哭啼啼的病态女性。正是这种差别,才构成了人性之美、艺术之美。我们观察世态,贪生怕死是人性,舍生取义是追求;自私自利是人性,公而忘私是追求;爱美占欲是人性,讲义循礼是追求……事物没有完美,存在差异,这既是生活的真实,也是艺术的真实。正如余秋雨所说的“人们喜欢高山峻岭,因此也宽容了面前的茫茫沙漠;人们喜欢碧水海滩,因此也宽容了夜间的惊涛骇浪。所以我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要从人性的角度、从美学的高度,看待人物性格的差别和它所表现的生活、艺术的真实,而不能追求那种空洞的、不真实的高大上。</p> <p class="ql-block">4.优美的语言表达。</p><p class="ql-block">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锤炼语言之美,是作品的基本要求,发现语言之美是读者和评论家的基本素养和职责。我在评论张俊彪《幻化》三部曲、《曼陀罗》,高小莉的《时代与梦想》,吕明凯的《黄土魂》,张平的《迁移火星》,许卓良的《杜雨生博士》,杨红利的《今生今世》,李红的《潮起潮落》,以及王鸿雁的《等烟雨》这些小说和散文中,多有引述。这里不再赘说,大家有兴趣时,可以看看。</p><p class="ql-block">三、关于评论文的写作</p><p class="ql-block">这个题目,我不再展开赘述,因为在阅读和欣赏两个标题中,已分别说到。这里我只抄录最近《两地书》和《且行且歌》散文作者翟红芳向我询问评论文写法要诀时,我作了如下微信回复:</p><p class="ql-block">我说:“现在许多人把评论(书评)写成读后感或体会文章。写评论要把握三点:一是抓住文本,不仅要深入书内,了解故事情节,而且要站在书外,洞察书的立体站位和它的审美情趣;二是要具备哲学思辩,美学审视和宗教情怀,全方位分析作品精要点和不足之处;三是要透视作者精神世界和他写作的初衷,他要表达的诉求是什么?不了解作者,不啃透文本,写不好评论,只能泛泛而言,使评文缺乏内涵,缺少深刻性,这是我的体会。”</p><p class="ql-block">翟老师回应:“您说得很对,不过要达到您说的三点没有一定的哲学、美学、宗教知识的积淀,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无法走向专业。我的书评基本都是读后随感,缺乏理论支撑,我也会虚心慢慢学的。”</p><p class="ql-block">上边说了这么多,最后我把写评论文重点归纳一下:</p><p class="ql-block">1.文学评论是生命与生命的对接,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这里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知识结构要基本对等,否则就看不透文本;二是在哲学、美学、精神追求上,要同频共振,否则就找不到文本诉求的精要之处;三是要了解作者身世、经历,找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他塑造的主要人物要引导社会潮流向哪一方向走,给人提供的人生价值、精神追求是什么?</p><p class="ql-block">2.文学评论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引领时代前进,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这就要善于发现文学作品新的特质、新的思想、新的风格、新的题材和新的书写方式,客观、公正、冷静地审视文学创作活动,引导文学从平庸走向辉煌。</p><p class="ql-block">3.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评论要双向努力。作为文学评论一定要掌握理论思维,深入理解作者创作的感情以及生命精神的表达,在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摸清作家表达生命的方式,他的生命怎么展开,生命精神是怎么投射出来?同时要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其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蕴含的文化价值,所塑造的人物人格对时代文化建设有什么作用?</p><p class="ql-block">4.文学评论要公正无私,避免偏见。要反对满场叫好和一路砍杀这两种极端倾向。俗气的喝彩和偏激的讨伐,都必然会导致文学园地的同一悲剧,这是我们写评论要时刻警惕的。</p><p class="ql-block">总之,文学评论是高大难的写作,是一桩苦差事。一般化的感受叫体会,泛泛的点赞和批评叫应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或文学评论。但是这门科目总得有人搞,否则文学就不会前进。我还是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总有人会担起这一历史重担,以促进文学园地百花齐放,春色满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秉多(笔名澄天),陕西旬邑县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旬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从事过宣传、财经、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常有文学作品见诸于《陕西日报》《咸阳日报》《检察文学》《华文月刊》《旬邑文艺》和各大文学文艺网网络,出版有诗词、楹联和自传体散文集《流水心声》《心路余音》《应俗例隅》《郑秉多墨迹选》和文艺理论专著《思想艺术论——文学作品评论集》等,作品和事迹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二卷)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