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随笔(11) 深耕之道:在速朽时代种植永恒

剑锋

<p class="ql-block"> <b>深耕细作是创作的生命线,把冷板凳坐热,将基本功练硬,让作品经得起时光淬炼。</b></p><p class="ql-block"> ——《人民日报》2025年3月20日副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冷板凳上的热灵魂</b></p><p class="ql-block"> 《周易》有言:“<b>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b>”这“有恒”二字,恰是深耕者的精神锚点。想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撰史历程——“<b>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的宏愿,需用“<b>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b>”的坚守来浇灌。那些竹简上蜿蜒的墨迹,实则是把冷宫般的蚕室坐成思想殿堂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龙泉青瓷的匠人守着千年龙窑,等待泥坯在柴火中幻化出“雨过天青”;苏州绣娘用细过发丝的丝线,在方寸间刺出光影流转。这种“慢”与“深”的辩证法,恰如《考工记》所言:“<b>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b>”——<b>真正的创造,从来是时间与心血的结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基本功的哲学向度</b></p><p class="ql-block"> 庄子“庖丁解牛”寓言中,解牛数千头的庖丁“所见无非牛者”,乃至“<b>以神遇而不以目视</b>”。这种境界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来自“所解数千牛矣”的重复锤炼。王宗岳《太极拳论》云:“<b>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b>”所有看似玄妙的“神通”,都扎根在最朴素的“着熟”之中。</p><p class="ql-block"> 钱钟书撰写《管锥编》时,数万张卡片笔记如砖石般垒起学术长城;陈寅恪目盲后仍能口述《柳如是别传》,靠的是青年时代烙在脑海的典籍库存。这些“基本功”的储备,如同冰川的水下部分——旁人只见水面上的巍峨,却不知支撑它的是水下九倍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时光淬炼的辩证法</b></p><p class="ql-block"> 《世说新语》载阮孚吹火蜡屐,叹曰:“<b>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b>”神色闲畅。这种对易朽之物的珍视,反照出对永恒价值的追求。曹雪芹“<b>批阅十载,增删五次</b>”写作《红楼梦》,恰是在速朽的残稿中种植永恒。正如罗丹雕刻时不断剔除石料,他说:“<b>美早已藏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b>”</p><p class="ql-block"> 敦煌遗书里的无名抄经生,或许一生都在重复誊写经文。但正是这些“基本功”的累积,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这印证了《中庸》的哲理:“<b>致广大而尽精微</b>”——最恢弘的创造,往往始于最微处的深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深耕者的精神族谱</b></p><p class="ql-block"> 观察傅山《霜红龛集》中的临帖心得:“<b>宁拙毋巧,宁丑毋媚</b>”,这种对“基本功”的敬畏,与当下追逐流量的创作心态形成强烈对比。歌德写《浮士德》耗费六十年光阴,临终前仍在修改第二部手稿。这种“深耕意识”,在植物界亦有呼应——竹子用四年时间生长根系,第五年才破土而出,随后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狂飙。</p><p class="ql-block"> 黄昏时分参观古法造纸作坊,老师傅站在纸槽前重复着抄纸动作。这个看似单调的流程,他已重复四万三千个日子。当阳光透过棉纸的纤维,仿佛能看见时间在纸浆中结晶的过程。忽然理解为什么说“工匠精神”——<b>那些经得起摩挲的杰作,本质上都是时光的固态存在。</b></p> <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浓时,想起诗人里尔克的箴言:“<b>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b>”深耕不是痛苦的忍耐,而是如春蚕吐丝般的自然流露。当千丝万缕的坚持在时光中交织,终会铺就通往永恒的锦绣之路。这或许就是创作最深的奥秘:<b>在一切都在速朽的时代,唯有深耕者能留下时间的刻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