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练促学,精准赋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年级数学第二次综合练习设计研讨</b></p> <p class="ql-block"> 教学的深度,藏在练习的细节里。为优化三年级数学阶段性学习评价,提升练习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我们围绕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综合练习展开了专题研讨,让练习成为学生知识内化、能力进阶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 一、练习设计:锚定核心,适配学情</p><p class="ql-block"> 本次练习紧扣教材1-58页核心内容,以“夯实基础+能力拓展”为导向,精准匹配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p><p class="ql-block"> 1、知识维度:覆盖“数的运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混合运算)”“量的计量(长度、质量单位)”“时间计算”“数据统计”等单元重点,既巩固“单位换算、竖式计算”等基础技能,又渗透“解决实际问题、逻辑推理”的高阶思维。</p><p class="ql-block"> 2、题型设计:从“填空、判断、选择”的基础检测,到“竖式计算、脱式计算”的技能强化,再到“统计分析、实际应用题”的综合运用,梯度清晰,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p><p class="ql-block"> 3、情境创设:以“逛动物园、排队购票、天气统计、动物过河”等生活场景为载体,让数学问题“接地气”,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同时培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 二、研讨聚焦:从“练”到“评”,提质增效</p><p class="ql-block"> 研讨中,老师们围绕“练习的精准性、层次性、育人价值”展开深度交流:</p><p class="ql-block"> 1. 基础题:抓准“易错点”</p><p class="ql-block"> 针对“单位换算(如毫米与米、克与吨)”“混合运算顺序”等高频易错内容,优化题目表述的清晰度,增加对比性练习(如“700毫米○1分米”“2000克+1千克○3千克”),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差异。</p><p class="ql-block"> 2. 能力题:渗透“思维性”</p><p class="ql-block"> 以“动物过河(限重2吨)”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估算、组合”解决问题,既考查“质量单位换算”,又培养有序思考、优化策略的能力;“统计天气”则融合“数据整理、分析”的统计素养,让练习不止于“算”,更在于“用”。</p><p class="ql-block"> 3. 评价延伸:链接“教学改进”</p><p class="ql-block"> 练习不仅是“检测工具”,更是“教学镜子”——通过分析学生在“时间计算(如交警换岗时间)”“应用题审题”中的问题,反哺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实现“以练促教、以评促学”的闭环。</p> <p class="ql-block"> 三、研讨共识:练习是“桥梁”,成长是方向</p><p class="ql-block"> 好的练习,是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器”。本次研讨让我们明确:练习设计需“立足课标、紧扣教材、贴近学生”,既要有“基础保底”的扎实,也要有“思维拓展”的弹性,更要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与有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