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土:安马乡的千年文脉与当代传承

逍遥客

<p class="ql-block">  在桂西北的群山环抱中,中洲河静静流淌,穿过安马乡的田野与村落。这片土地上的诸多村民,在荷锄而归的黄昏,在稻花香里的夜晚,不以麻将消遣,不以闲话度日,而是铺开宣纸,磨墨提笔,将生活的悲欢、田园的景致、时代的变迁,化作一行行平仄有致的诗句。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小儿,从田间耕夫到校园学子,诗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一片独特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安马乡的诗词传统,并非无源之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这片土地深埋的文化种子。在安马、索敢、白屯等村落,村民们在劳作之余,便有了以诗词唱和的传统。“互学诗社”的成立,成为宜山县(现宜州区)境内较早的民间诗词组织,标志着安马乡诗词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p><p class="ql-block"> 1989年,是安马诗词发展的关键节点。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安马乡诗词小组正式成立,将散落民间的诗词力量凝聚起来。随后,2002年安马乡诗词分会的成立,更使诗词创作蔚然成风,会员中95%为各村屯村民,真正实现了“诗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洲花絮》《安马诗词》《索敢诗抄》等诗集的陆续出版,索敢良桥屯诗词碑刻文化长廊的建立,都是这片土地诗意盎然的明证。2015年,安马乡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这是对安马人数十年来坚守传统文化的最好褒奖。</p><p class="ql-block"> 在安马乡,诗词学习打破了年龄、职业的界限。不少年过七旬的老人,一边照料田里的庄稼,一边推敲诗句的平仄。诗词,在这里成为社区凝聚的精神纽带。围绕诗词开展的各种活动,为居民提供了频繁的交往机会,增进了邻里感情,营造了和谐、友善的社区关系。当村民们共同斟酌一句诗的用词,一起欣赏新出版的诗集,社区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便在无形中强化。</p><p class="ql-block"> 诗词,在这里成为乡风文明的净化器。“赌博酗酒之风光顾少,吟诗作对之气氛渐趋浓”,一位村民在诗中如此写道。诗词雅事占据了村民的闲暇时光,有效抵制了不良风气的侵蚀,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p><p class="ql-block"> 诗词,在这里成为文化自信的基石。当村民们用自己的手写下自己的心声,当他们的作品被刊登、被刻碑、被传诵,那种从心底升腾的文化自豪感,是任何外来文化都无法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走进今天的安马乡,诗意无处不在。社区、村屯的诗词墙报前,总有三五村民驻足品评;中洲河畔,采风的诗人时常信步捕捉灵感;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诵读声随风飘扬;“中洲河诗词”微信群中,诗友们的新作不断刷屏。</p><p class="ql-block"> 安马乡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滋养当代心灵的活水。当诗词从精英的书斋走向乡野的泥土,当创作从少数人的雅好变为全民参与的盛事,文化便获得了最强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这片土地上的农民诗人,他们或许不曾读过多少文学理论,但他们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真谛。他们的诗,写的是家乡的山水田园,咏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歌的是时代的变迁进步。正因为根植于生活,他们的诗词才如此鲜活;正因为发自内心,他们的吟唱才如此动人。</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中洲河波光粼粼,如同撒了一河的诗句。安马乡的诗意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在这片被诗词浸润的土地上,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诗意的生活永不落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