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础知识和技11【草书学习指南】

刘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第一章 草书概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学习书法而未学好草书,如同“行百里者半九十",应该说是非常遗憾的事。这是因为只有草书才能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像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所以古人说:“唯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杨泉《草书赋》)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可见草书艺术的魅力,真是“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需要说明的是,草书表现书写者情感,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通过语言将作者具体的、微妙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也不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通过具体的形象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草书只是以顿挫跳跃的点画,纵横盘曲的线条,穿插错落而构成的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这当然也与书写内容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任何艺术形式,若想达到以它来自由地抒发作者情感的效果,则必须熟练地把握它的方法和技巧。草书有着严格的法度,孙过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准确无误地记忆并书写草字,是要下很大的工夫的。但即使草法无误,而笔力孱弱,如春蚓秋蛇,绵软无力,也不是好的草书作品。最后还有品格问题,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如此看来,一幅好的草书作品,需要严格的草法、劲健的笔法、超逸的格调,可见写好草书是不容易的。所以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变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自得者,孰能至于至善耶?”“草圣”的称谓,说明人们对擅长草书的大师的崇敬,也包含着对这种字体的神秘感。似乎认为它是一种最神奇、最飞动、最抒情而又最难驾驭的字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欣赏草书也有相当的难度,西方的艺术家曾认为,要学会品味中国的草书要500年,等于说一辈子也不可能,这当然有开玩笑的成分。就是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也绝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首先要识草字。现在草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于右任先生曾推广过“标准草书”,要把它作为汉字的手写体,但这只能是理想而已。在文盲还很多的情况下,要多数人再记住汉字的另一套写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早在唐朝初年,就有因为不识草字而闹乱子的:有位幽州都督王君廓要入朝办事,他的同僚李玄道让他带一封信,给自己的从外甥房玄龄。王君廓私下打开看了,信是用草书写的,他不认识草书,以为李要谋害自己,非常害怕,居然叛逃了。李玄道也因为这件事被流放到嶲州。这还是在草书被经常用于书信的古代。在今天,用草书通信只能是极少数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之间的事了,绝大多数人是不用草书的,草书可以说脱离了实用的范畴。因此,对有志于学习草书的人,从识草入手,提高欣赏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应先了解它的历史,从总体上把握它,学习草书也是如此。要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草书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可以说自从有了文字,在书写时,就有规整严谨的和草率急就的两种写法。对于古文字的草率写法我们已经从陶文、简牍、盟书中看到过。古、今文字是以隶书分界的,我们通常说的草书是今文字的草写,当然要从隶书产生后开始研究。从草创期的古朴,率意,不定型,到成熟期的精巧,流畅,有法度,草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两大体系。今草在唐代又发展为狂草。历史上众多书法家以他们的天才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草书作品,形成了成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只有充分了解草书的发展历史,才能明源流,识派别,更好地理解各家各派的风格特征及艺术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黄庭坚说:“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这就要求学习者经常与它接触,多看草书法帖,心摹手追,看得多了,自然就能熟悉草书的法度、规律,明白它的变化、风格、流派。我们这本《草书教程》就是要从草书的历史、草书的理论、草书名迹的欣赏、草书的书写实践几个方面来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草书,希望有志于斯的朋友,阅读后能进一步理解草书,爱好草书。愿《草书教程》成为大家把握这种古奥而富有激情的字体的铺路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第一节 草书名实辨析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从这种观点出发,我认为广义的草书先于广义的正书。南宋的张拭(号南轩,与朱熹同时)曾经说过,‘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虽出以意必,是卓有见地的。规整的字体,无论是后来的篆书、隶书或者楷书……只能在郑重其事的场合上使用……在不必郑重其事的场合,一般是使用着草率急就的字体的。故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草。隶书是草篆变成的,楷书是草隶变成的。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辩证地互为影响。”这是把广义的草书追溯到汉字的原始阶段,即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遗址的彩陶刻画符号上。这显然与我们所研究的草书距离太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近代书法家王薳说:“盖草书之先,因于起草草创,故称曰‘藁’”(《史记》:屈平属草藁未定。《书法考》:卫瓘取张芝法,参父觊书,更为藁草。自杜操、张芝变藁法为章草,藁书乃微。) 屈原(屈平)的藁书,大约与长沙、信阳、郭店等地出土的战国楚简相近,可以看作草篆,仍属古文字范畴。睡虎地秦简、北方的侯马盟书也属于这种字体。草篆是隶书的胚胎,而不能直接演变为草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赵壹《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认为草书起于秦末由于近百年来考古发掘出大量的竹木简牍和帛书,从秦末汉初的字体看,有些写得较为草率的隶书,有的偏旁已经与以后的草书相近,可以看作是草书的端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潘伯鹰先生说:“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的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草书和楷书为千余年来流行的书法。"因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故是无待多言的事实。”草书是隶书的急就的、便利的简捷的写法,这一套写法从产生、流行到约定俗成而形成一种字体,自然应该在隶书日被广泛使用,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才有可能。现在能见到较早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书实物,应是一些敦煌、居延等地出土的西汉宣帝(公元前73一前49年)时期的牍,这些简上有些字已是相当成熟的草书了,但是还夹杂不少非草书的字,而且这一期出现有草字的简牍比例很少,可知其时草书尚属“临事从宜”的阶段,还可以说“非常仪也!”西汉后期简牍中草书逐渐增多,大多仍是隶书和草书夹杂书写,也有数已纯用草书书写了,如图1-1所示的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简,140余字几乎都是草书,而且写得极为纯熟。可见西汉晚期,草书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说明草书已规范化,成了当时通行的书体。现在我们见到的还是边陲地区的简牍,可以想见,当时长安等文化发达地区草书应更成熟,更流行,一直影响到宗室和帝王。东汉初北海敬王刘睦善草书,光武帝刘秀很器重他,明帝刘庄为太子时特别亲近他,非常喜爱他的草法。直到刘睦生病了,明帝还让他写草书尺牍十几件。由于帝王和宗室的推波助澜,草书在东汉自然成为一种时髦的书体,出现了杜操(度)、崔瑗、张芝等以草书著称的书法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关于草书的本质,汉赵壹概括得很好:“但贵删难省繁,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他埋怨“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旨多矣!”我们说当把草字作为“临事从宜”的“手头字”夹杂在正体之中的,自然可以尽量便捷简易;然而要它成为一种有严格法度的字体,为了区分写法相近的字,则必须在使转的精微处加以区别,又要求写得美观,这当然要用些心思,所以“云适迫遽,故不及草”的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汉代的草书遗迹,汉简当然是最可靠的。特别是有明确纪年的简牍,更是弥足珍贵。碑刻不以草书入石,只有《急就砖》、《公羊传砖》等少数砖文是草书。至于当时书法家的字,很难留传下来。到北宋刻《淳化阁法帖》的时候(公元992年),所收的汉朝人草书帖多是伪作。汉章帝草书《千字文》固属无稽。张芝的《冠军》等四个狂草帖,亦属张冠李戴。崔瑗(子玉)的《贤女帖》亦绝非汉代草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启功先生说:“‘草’,本是草创、草率、草稿之义,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在字体方面,又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但狭义的,或说是当作一种专门的字体名称,则是汉代才有的。”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西安半坡彩陶上的草率刻画、屈原的草藁、秦代军书羽檄上的隶草,都是广义的草书,属于古文字范畴。而本书所研究的是作为今文字的一种字体的、汉代才有的草书。它是以“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而形成的,时间应是在西汉末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第二节 草书学习的目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一、草书与其他字体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草书既然已不再是实用的字体,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草书呢?首先,学习书法必须全面地了解汉字的各种字体,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这是在告诉我们:构成草书与楷书(真书)的基本因素,都是点画和使转。写草书如果不兼习楷书,则没有顿挫跌宕的点画,那么使转就绵软无力,拘谨而少变化。反之,如果写楷书者不通草书,则点画内没有微妙的使转,点画间没有自然的呼应,那也不能算是一篇好的书札。孙过庭特别以张芝和钟繇为例:“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意思是张芝不以真书著称,而他的草书满目是错落跳跃的点画;钟繇不以草书闻名,但他的真书却含有生动的使转,而气势纵横。这可以从他的《戎辂表》(图1-2)看出来,虽是楷书,却通篇是章草笔意,因而古雅潇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如此看来,不仅说楷书是草书的基础,草书的水平反过来也影响到楷书的水平。所以不能想像只是专精一体就能成为书法家的。《书谱》还进一步强调了兼通:要旁通大篆、小篆,要掌握八分书,还要兼精章草和飞白书。我们也认为,汉字的演进,是有其规律的,把从篆到草各种字体学好,这样才能揭示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洞察汉字演进的规律,在书法艺术领域里,获得更多的自由。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对它的了解当然是越深入、越系统、越全面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近代美学家邓以蛰先生说:“故行草书体又为书体进化之止境。行草书无体不包,而篆隶则不能涵盖行草。故融斋又曰: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融斋就是刘熙载,邓先生引的这一段话是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的,可见,古人也在强调草书涵盖之广,对各种字体融会贯通之必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草书的意境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关于草书的意境美,邓以蛰先生有精辟的论述:“书者如也书者,人与其表现,书家与其书法,于此何其合一之至欤!美非自我表现;求表现出乎纯我,我之表现得我之真如,天下尚有过境亦必托形式以显。意境美之书体至草书而极。”宗白华在谈草“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开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两位美学泰斗都把草书作为表达情感、交融的“意境”的最好形式。草书的线条有虚实、有刚柔、有顿它是飞旋的、流动的,这种笔迹之美是从人的内心流出来的,是奏;又是人从自然界感知的,万物形象里所蕴有的节奏和韵律。成一相”。张怀瑾一语道出了草书最本质的东西,这也是中国书法意境出自人的心灵,美、丑均为心灵的表现。黄山谷论书最说:“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项穆《书终能纯熟,要戒狂怪与俗。他说:“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丐儿朴丑陋矣。”可见书家修养与情操的重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关于草书的意境美,古人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孙过庭《书谱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文字,特些抽象的符号,却能暗示出那么多美好的形象。它完全是人工的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实在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张怀瓘也这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大画家石涛在谈到用笔时说,“动之以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这些中国古代的大艺术家、理论家都突出了这一点,即中国书画最基本的因素用(涛称一画),要“同自然之功,得造化之理”,要“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即“妙造自然”,这个“造”是到的意思(造门,是到人家门上,而不是给人家作个门),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则需要作者的功力、悟性、天分。石涛说:“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这个“虚”字,强调了运腕的功力。要做到“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人而态无不尽也”。“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才可以妙造自然,草书的意境美才能由此而产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研究草书文化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草书作为一种字体,产生后不久,就在士人中间风行起来。赵壹的《非草书》描述了这种现象:“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可见,东汉末,文人们学习草书的狂热。到了魏晋,草书更为流行,成为士人书信中优先使用的字体。《淳化阁法帖》六、七、八三卷中,共刻王羲之150余帖,其中只有十几帖是行书,余下的都是草书。如果不习草书,那么研究王羲之几乎是不可能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书法文化博大精深,而草书尤其是其中深层次的东西。草书的欣赏与研究,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否则很难入门。然而,研究书法文化亦如览胜,入险人深者,方见奇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目前,把书法仅作为笔墨游戏,览其表象者居多。而极虑专精,心领神会,探讨其文化内涵,深究其本质与法度者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量的古代文献是以草书或行草写成的,不识草书当然就无法研究。古代的书画作品,其款识、题记、诗文、跋尾往往也是草书,不能顺利地读下来,也就无法欣赏、研究这些艺术品。现在我们各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文字学课程是不讲草书的。造成了研究古典文学的研究生、美术史系的研究生,读不了古人手书的序、题、跋,要待他人作释文。这是否因为草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算不得正统文化?或曰,旧时代的大学也不安排草书课嘛!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文字还没有简化,草书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草化的,一般还可以辨认。而简化字中新造的形声字如:优、胜、认、识、犹、邮等与草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以后将列专题说明);二是当时人们从小就写毛笔字,年岁稍大些就自然要接触到行草书。那时社会交往中使用草书的人还很多,耳濡目染,渐渐就能识草了。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了。所以草书作为必要的文化修养,应该在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适当安排一些课程,是很必要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书法文化要受到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心理的制约,又必然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心理。孙过庭《书谱》曰:“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明确地论述了时代与风俗对书法风格的影响。草书风格似乎更加敏感:汉代的古拙与质朴;东晋的妍媚与冷逸;盛唐的现实与豪放;明末的压抑与浪漫,无不在代表人物的草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以研究草书文化,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史是颇有裨益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第三节 草书的类别及学习轨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草书分章草、今草两大体系。启功先生说:“汉代草书简牍中的字样,多半是汉隶的架势,而简易地、快速地写去。所以无论一字中间如何简单,而收笔常带出燕尾的波脚,且两字之间绝不相连。直到汉魏之际以至晋代,才有笔画姿态和真书相似,字与字之间有顾盼甚至有联缀的草字。这容易理解,即是前者是旧隶体也即是汉隶的快写体,而后者是新隶体也即是真书的快写体而已。后人为了加以名义上的区别,对前者称为‘章草’,而对后者称为‘今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章草得名的理由,过去有几种说法。有的说因东汉章帝提倡而得名,有的说因可以施于章奏而得名,有的说因《急就章》的章字而得名。这些说法都比较勉强。汉代人只称草书,到了魏晋,出现了一种连绵的新草体,为了加以区别,必须把前面的草体命名,因为它比较规矩,所以名之为“章草”。章字有条理、法则的意思。而当时流行的新草体,自然被叫作今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学习草书当然最好从章草开始,近代书法家王世镗说:“目末寓章草,落笔多荒唐。”但是,在今天,多数人学书法的道路是由楷书写到行书,然后逐渐写到行草,在行草书中的草书多是今草,自然会从今草人手。无论从章草或今草入手,一开始都要把握好方向。取法要高,不可随便看到什么人的字就学起来。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所以,我们建议最好从王羲之的《十七帖》人手。《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朋友和亲属的26封书信。虽非章草,但很少字与字上下连绵,草法谨严而又雍容洒脱,认真临摹能为草书打下很好的根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同时还有些记草字的办法,现在出版的多种版本的《草诀歌》可以帮助初学者记草字。有的托名王羲之,实际,草诀歌产生时间的上限绝对不超过南宋,可能是在流传中逐渐完善,最后,由明朝的学王羲之草书的人写定的。此帖我建议不必用毛笔去临,可以每星期记它两三句,只用笔、钢笔去写就可以了。只要动毛笔,仍是临写《十七帖》。背草诀是记草字的一个方法。再有就是用草字背自己喜爱的诗句,就好像小学生学了几个生字就要学课文一样。现在有些出版社印了用孙过庭《书谱》集字的唐诗,都是以现代的电脑技术集成的,效果很好。孙过庭是初唐人,他学王羲之的草书几可乱真,所以,写他的草字,方向是不会错的。临帖的第一步要求是形似,《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即观察一定要精细;临摹一定要准确。对临一段时间后,可以开始背临。背临的作业,一定要与原帖对照,把不正确的地方改过来,再背临,反复几次后就可以记住了。然后试着意临,这对于学习者要求就比较高了,首先要领悟原帖的笔意、神韵,能把帖中没有的字也写出来,而且能协调一致。然后融入作者自己的意趣。意有高下,趣有雅俗,所以作者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习(十七帖可以辅以智永《草书千字文》和孙过庭《书谱》。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虽然人们说他“半得右军之肉”,意思是没有完全得到王羲之的“内撅法”,他的字筋肉偏多,骨力稍弱,但草法严谨,气度温和,加之《千字文》1000 字不重复,应该是很好的草书范本。《书谱》是孙过庭手书。初唐人墨迹,能流传到今天,实属难能可贵。《书谱》不仅是一卷精彩的草书,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极其重要的理论文章,全文近4000 字。用心临摹过几遍,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书写水平和理论水平。贺知章的《孝经》笔意灵动,也可取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今草立定根基之后,唐人的狂草也可以学习。张旭的《古诗四帖》有因避宋讳而改易的字,而且其中草法有误,暂不宜学。怀素的《自叙帖》流传有数本,可信的是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一卷,笔势奔放,瘦硬挺进,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可以作为学习狂草的范本。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行笔遒古飘逸,喜爱者也可以临摹。明宋克书《杜子美壮游诗卷》刚健飞动,时出章草波磔,颇有异趣。祝枝山烂漫懒散,然笔力沉厚,才气横溢。傅山飘乎飞旋,若风动云驰。王铎则融会晋唐,挺长枪大戟,纵横驰骋。这些书家自然都可以学习,但切忌狂奔失路,堕入俗道。因此,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学什么帖,王羲之的传本墨迹要总放在手边,时时阅读,“取立指归”。其中《远宦帖》、《得示帖》、《丧乱帖》要多看,从中可以真正了解内撅的笔法,天成的结构和章法,可以感受到王羲之雍容的贵族气和清高的人品,使学者的草书不脱“晋人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学习草书,最忌求脱过早。曾见一些初学者,临帖很少,就开始写作品。草法还不熟,行笔如履薄冰,勉强把字“画”出来,谈不到笔力、气势。或只会写几首诗,似乎纯熟,实则绵软流滑,无风骨可言。或纵横涂抹,虚张声势,貌似豪放,反觉粗率。王铎那样的大书法家,成名之后,还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酬,他的许多大尺幅作品,内容往往还是临帖。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在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透彻地领悟之后,不可一蹴而就。学习草书尤其这样。</span></p>

草书

字体

章草

书法

隶书

草字

孙过庭

点画

草法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