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迷雾,照亮现实社会。

邹伏兴

<p class="ql-block">  昨天蒋赟班长联系我,想让我多讲一讲历史。 既要契合金教授这本《心胜》的主题,又要讲一些对大家有思想启迪的内容。让我思考了很久,昨晚写发言提纲到十一点多。思来想去,我想讲一讲明朝的历史。为什么要讲明朝?因为一个人影响了我们600年,他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他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非常佩服的一个皇帝,能让一个伟大的人佩服的人肯定有他非常厉害独到的一面。朱元璋草根出身,草根出身还能登顶最高执政地位的人,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个人能做到。他们就是西汉的建国者刘邦、明朝的建国者朱元璋以及新中国创始人毛主席。其他的建国者大多数本身就是社会高层。唐朝的建国者李渊在起兵反隋时是太原留守,是重要的地方军政长官。他和隋文帝杨坚是表兄弟,隋炀帝杨广叫他表叔。宋太祖赵匡胤在黄桥兵变时也是手握重兵,担任后周军队最高统帅。所以人的阶级跃升只能是在特定的时期才有可能实现,和平年代想实现阶级跃升那就必须靠读书,特别特别会读书,其他几乎没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生于乱世,元朝蒙古统治者不会管理国家。本来他们就是文化程度很低的民族,马上能打江山、马下却不懂治理江山。特别是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就是眼睛有颜色的欧洲中东人,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原来南宋统治下的南人。又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性质把人分为十个等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读书人排第九,臭老九就是这样叫来的。封建社会有三大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和虫灾,特别是水灾,洪水泛滥后又是瘟疫死伤无数。水灾和旱灾是执政者无心或无力去兴修水利造成的。没有水库调节,水来了藏不住到处乱窜,毁田毁地毁房屋。天不下雨,没有水库蓄水就没有水浇灌农田。旧社会很多时候人是靠天吃饭,因为水灾旱灾人根本无法控制。</p> <p class="ql-block">  元朝的历史很短,只有99年。为什么成吉思汗那么威猛,曾经的版图到达了欧洲,王朝的历史却这么短?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大家都知道,北宋是被金国灭掉的,事实上北宋就算不上大一统王朝。大西北有辽国,我今年四月份到宁夏旅游,就到西夏王陵参观,辽国有300多年历史。东北有金国。后来蒙古人先是灭掉了辽和金,又灭了南宋。所以骨子里蒙古人就看不起中原的汉族人,更不会重用汉人来帮助治理国家。蒙古人文化程度低,打仗可以,治国就算了吧,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从秦开始就是十来个王朝, 四百来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周期律,每个王朝大约300年左右。为什么会这样?以明朝为例,明朝是朱元璋打下的,叫朱明王朝家天下,他做了皇帝自然他的子孙就世世代代要享受荣华富贵。有封地、王府和金银财宝,他的子孙都是不劳而获。王朝越久,子孙越多,不劳而获占用的国家财政支出就越多,这是其一。其二,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来博取功名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通常是一个家族甚至是全村共同供养几个从小就会读书的人来实现。等到他通过科举当官有钱有势的以后,自然要回馈家族人的帮助。这就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族人就会凭借他的势力侵占别人的土地房屋,让其他人没饭吃没房住没田耕。王朝越久,这些士绅的力量就越大。古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和人头税。历朝历代为了照顾读书人,都给了读书人很多优惠政策。考取秀才,秀才不用纳税,不用当差。考取举人,举人一家人不用纳税不用当差。考取进士那就更了不起,优惠更多。到后面王朝贵族占了很多的土地,家奴也不用当差。士绅阶层家族土地越来越多,家丁越来越多,还不需要交人头税。这样国家财政收入就越来越少。官员的工资、当兵的兵饷、兴修水利就得不到保证。这样文官贪污,武官打仗不出力,所以王朝很难保得住。</p> <p class="ql-block">  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影响中国600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朱元璋是一个精力特别旺盛的人,他执政后废除了宰相制,所有国家大事直接上报给他处理。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他活了70岁,做了30年皇帝,每天看的奏章就有十多万字,处理政务400多件,每天工作13~14个小时,每年只休息三天,过年、冬至、他自己生日。历史上能与他媲美的只有清朝的雍正皇帝。所以当皇帝既要有能力还要勤政,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享福。中国人说的五福俱全,指的是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做得到五福俱全的。明朝历史上有两个短命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做皇帝十个月,万历儿子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但朱元璋算得上是五福俱全,因为以上五项他基本都满足了。除了勤勉工作,他还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足以看得出他的身体非常的好。他是工作生活两不误。朱元璋影响后世主要是他自己亲自制定的《皇明祖训》来管理他的子孙,制定了《大明律》和《大诰》来管理老百姓。为了普法,他要求每个村都设立宣传栏,由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宣讲《大明律》和《大诰》,把这些关于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乡规民约普及到每家每户每个人。几百年来,中国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有限,所以这些传统观念通过父子口口相传,影响到现在。当然明朝之后还有清朝,但清朝是完全沿用明朝的各种制度。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调整和完善,本质内容大体是一样的。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各种传统观念,首先来自于朱元璋的明朝。</p> <p class="ql-block">  第二,明朝留给我们很多的古建筑和古文化,最有名的莫过于北京的故宫和天坛。为什么朱元璋建立明朝首都设在南京,后来又转到北京去了呢?这是因为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对皇位的继承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意思就是如果皇后生了儿子,不管年纪大小皇位都归他,皇后没有儿子,所有皇子中年纪最大的就是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去世时,他立的太子朱标早十年前就死了,后来他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其实朱元璋在选择谁继承皇位的时候也很犹豫,不知道应该选其他儿子来继承皇位,还是直接选孙子来做皇帝,因为当时他有很多优秀的皇子,比如老四朱棣,威武神勇,文治武功特别像他。但他又害怕将皇位传给老四,引起其他皇子不满,所以最后还是隔代给了孙子。朱允炆就是建文帝上台后碰到了他爷爷留给他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他的叔叔王爷们割据一方势力很大,所以他不得不削藩来夺回对地方的统治权,这样就引发了各地的叔叔王爷们不满,其中老四朱棣就起兵造反,叫靖难之役。经过三年战争,朱棣打进南京做了皇帝,但因为他这个皇位是夺侄子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且打到皇宫时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在南京皇宫里天天做噩梦,所以他就决定迁都到他做藩王的北京。并且当时蒙古残部还在经常骚扰内地,他回北京也可以直接指挥作战,消灭蒙古残部,这就叫天子守国门。当然他回北京不可能继续住藩王府,所以他重新建造了皇宫,就是现在的故宫。故宫的建设前后花了14年时间,其中准备各种材料就花了10年,建造花了4年。故宫的三大建筑材料是石料、木料和地砖。石料全部来自北京的房山,其中最大的一块完整石头在保和殿后面、乾清门广场前面,这块云龙石阶重200吨,长14米、宽2米、厚1.7米。采取沿途挖井,冬季泼水结冰,用旱船拉运,动用了2万民工和1000头骡马,花了28天才运到故宫。木料全部是金丝楠木,金丝楠木采自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原始森林。有句话叫进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是一千人进山砍伐金丝楠木,最好活着回来的只有一半人,原始森林的猛兽毒虫还有瘴气很容易致人死亡。砍伐的木头借助洪水把木料运下山,再转运到北京。至于地砖制作的工艺也是特别的复杂,地砖的粘土来自苏州太湖,通过二十七道工艺,经过两年时间才能烧制成功,因为制造难成本高,所以贵如黄金叫金砖。制作工艺现在已经失传。故宫前面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用来办公的,后面还有三大宫,皇帝住的乾清宫、皇后住的坤宁宫和交泰殿。故宫前面根据左祖右社的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左边的太庙放的是祖宗牌位,用来纪念祖宗,现在是工人文化宫。右边的社稷坛,保佑百姓的风调雨顺,现在是中山公园。包括北京昌平的埋葬明朝皇帝的明十三陵,都是明朝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  第三,明朝还留给我们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朱元璋当过和尚讨过饭,社会经验特别丰富,性格中带有痞子气,所以他的子孙中几个皇帝都有流氓习气。像明武宗就玩的不像话,建豹房玩野兽,花天酒地荒诞不堪,还有明熹宗朱由校不做皇帝做木匠,任由太监魏忠贤胡作非为。最搞笑的是嘉靖和万历这对祖孙皇帝都是20多年不上朝,但是嘉靖皇帝在位45年20年不上朝,在宫里炼丹祈福求长生不老,他遥控严嵩、徐阶指挥掌管朝政,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万历则完全是消极怠政。万历为什么要消极怠政呢?因为他作为皇帝连立谁做太子都无法作主。万历结婚没多久,有一次去给她妈妈李太后请安,李太后因为去庙里烧香不在宫里,他在宫中见到一个侍候李太后的宫女,一时性起就临幸了她,事后他觉得丢人没有赏赐任何礼物就走了。没想到几个月以后宫女怀孕了,万历不好意思承认,就否认是他做的事,结果李太后把当时随行太监喊来,又查了《起居注》,《起居注》是记录皇帝一天的工作生活文书档案,因为皇宫为了保证皇家血脉,皇帝临幸了谁一定要记录在案。万历不承认也没用。当然皇帝多个儿子也没什么,问题是这个儿子是皇长子。朱元璋的祖训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结果皇后几十年没有生育,自然就没有嫡子,所以只能立这个长子为太子。万历不喜欢长子的母亲,自然就不喜欢长子,所以一万个不愿意把皇位让给长子朱常洛。他心里喜欢的是郑贵妃,想方设法把皇位让给郑贵妃生的朱常洵。但朝臣一直反对,一上朝君臣就吵这个事。最后万历皇帝就干脆不见这些朝臣,他们的奏章也不看、也不批,每天就在宫里喝酒吟诗作乐,是明朝有能力却最不作为的皇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取得政权后,吸取明朝失败经验,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每个皇子6岁就开始读书,管理很严格,每天学习满汉文化,还有骑马射箭,一年只有过年、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才放几天假,其余时间都在读书,所以清朝皇帝道德品质、文化水平都很好,基本没有言行出格的皇帝。北京的古建筑上很多乾隆皇帝的题字,文化水平、书法造诣很高,包括慈禧太后也非常有文化。</p> <p class="ql-block">  讲了明朝这么多的故事,最后我想归纳一下,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学历史?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读书让人洞察社会规律,理解文明兴衰、社会变迁的生存逻辑,透过历史迷雾看清现实世界。今天的中国已经很强大,但经过建国近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发展也积累了一系列的问题要改革,所以现在抓反腐,就是要根除阻碍社会发展的顽瘴痼疾,要让少部分人掌握的巨额财富分散到大多数人手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美国虽然貌似强大,但由于华尔街金融集团、军工复合体、少数资本集团掌握了国家大部分的财富,让很多平民阶层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生活没有希望,靠吸毒来麻醉自己,所以中美博弈美国败相毕现。读了历史你就能看清这些社会真相。第二,汲取实践智慧,学习前人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教训。第三,理解生活与自我,比如我们今天读的金一南教授的书,如果不读后面三章关于他父亲、母亲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我们可能觉得他是将军是名人,高不可攀。读了他的这些早年生活经历,特别是文革遭受的苦难,你就豁然开朗了,你就能和他产生情感共鸣,更多的理解人性的弱点,获得豁达与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