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的记忆——走进微派建筑

高高的白果树

<p class="ql-block">作者:高高的白果树(Caironghu)</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音乐:美篇音乐库</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踏足徽州,已是许多年前的旧事了。记忆里的风似乎还带着皖南的湿润,漫过青石板的小巷,牵着我走进了那片水墨画般的世界。此时的我对建筑却浑然不知,只觉得满眼的白墙黑瓦撞入眼帘,像极了儿时课本里的插画,干净得没有染上一丝丝的尘埃。</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次回忆起,那些藏在飞檐翘角、砖雕木刻里的匠心哲学,依然在岁月的时光里熠熠生辉,让我心甘情愿地沉醉在徽州古建筑的怀抱中,不厌其烦的一读再读。</p> <p class="ql-block">  徽派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那标志性的粉墙黛瓦,以及那高高的马头墙。白墙是未经尘染的素色,像极了宣纸般泼墨的徽州岁月;黛瓦是沉淀了时光的青黑,层层叠叠,勾勒出过往的记忆。而那高高耸起的马头墙,无疑是徽派建筑最张扬也最内敛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初见时只觉它造型别致,翘角如马首昂扬,带着几分灵动与威严,后来才知道,这看似装饰性的设计,最初竟是为了防火所用,又叫风火墙。旧时徽州民居建造的比较稠密,邻里屋舍紧紧相连,一旦发生火灾便容易蔓延,马头墙高高超出屋顶,能有效阻断火势蔓延,守护一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  通常的马头墙多为三级,层层递进,如阶梯般向上攀升;而规格最高的建筑,四边皆有高耸的墙首,名曰“十二跺”,那层层叠叠的翘角,既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又似展翅欲飞的鸿浩之志,珍藏着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漫步在宏村的街巷间,目光所及皆是这样的马头墙,它们有的孤然独立,而有的却成群相拥,在阳光下投下长短不一的影子,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徽州往昔的繁华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  徽州人似乎将生活的智慧与处世的哲学,都融进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实则暗藏着深意。你看那古宅的门框,方正笔直,透着一身正气,而门板却微微倾斜,并非工匠的疏忽,而是徽州人深思熟虑的安排。其一,旧时巷弄狭窄,邻里门对门难免产生摩擦,门稍倾斜便可减少纷争;其二,古徽州的男人多外出经商,常年漂泊在外,最怕遭遇歪门邪气,这“一正一斜”的大门,便成了守护家宅的象征,寓意着“镇邪避灾”,护佑远行的亲人平安健康。这份对生活的细致考量,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  在两条小巷的交汇处,一栋古宅的墙面格外引人注目。墙角处并未像寻常建筑那般棱角分明,而是被巧妙地抹平,方便行人往来,也便于轿子转弯通行,这便是“拐弯抹角”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主人在建房时特意往后退了些许,为路人留出更宽敞的通道,门楣上一块石匾刻着“作退一步想”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道尽了徽州人的处世之道。有趣的是,那被抹平的只是中间的墙角,上下两端依旧保持方正,这便是“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出一团和气”的智慧。退一步不是妥协,而是包容与豁达,这份藏在建筑里的格局,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心生暖意。</p> <p class="ql-block">  另一户人家的门楣上,石匾被设计成一本打开的书卷模样,名曰“开卷有益”,寄托着徽州人对读书的尊崇。屋檐则呈元宝之形,寓意着“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求学终能换来名利双收。</p> <p class="ql-block">  屋檐上方,一个扇形的小窗户小巧玲珑,形似一座迷你的房屋,这便是“不以小善而不为”的隐喻,提醒着子孙后代积善行德,方能家道兴旺。这样的设计,将读书与做人、理想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让建筑成为了传承家风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在小巷高处的一扇窗户,却设计成落叶的形状,让人看了心头一暖。古徽州有句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年少的徽州男儿早早便要背井离乡,外出经商,三年五载方能归家一次,有的甚至客死他乡。那片“落叶”,便是他们心中最深的乡愁,寄托着“叶落归根”的期盼,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最后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宅深处,堂前的景致更让人叹服。右侧是一面“冰裂纹”墙面,冰裂纹路纵横交错,看似破碎却又浑然一体,寓意着“寒窗苦读”的坚韧,也象征着历经磨难后的团圆。对面的花窗则雕刻着四只蝙蝠,窗户整体造型亦如蝙蝠展翅,“蝠”通“福”,这便是“五福临门”的美好祝愿。堂前左右两边的距离,恰好是十步之遥,暗合“十年寒窗”之意,仿佛在诉说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唯有历经苦读,方能享人间之福。</p> <p class="ql-block">  厢房两侧的立柱上,一副楹联格外醒目,字迹苍劲,耐人寻味。上联“快乐每从辛苦得”,“快”字少了一竖,“辛”字多了一横;下联“便宜多自吃亏来”,“多”字上面少了一点,“亏”字多了一点。这看似写错的字迹,实则藏着人生的大智慧:多一份辛苦,才能多一份快乐;多一点吃亏,方能多一些收获。徽州人将这样的人生哲理刻在楹联上,代代相传,不仅是对子孙的教诲,更是自身处世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  堂前正中摆放着一张条桌,桌上陈设简单却寓意深远。中间是一座古钟,两边各置一只花瓶,左侧再放一面镜子。钟声响起,“终生”平安;花瓶寓意“平”安顺遂;镜子则象征着“静”心自守。“钟声一响,终生平静”,这简单的陈设里,藏着徽州人对平安顺遂的向往,也藏着对生活的从容与淡然。</p> <p class="ql-block">  古宅的天井更是点睛之笔。四方的屋顶留出一方天空,白天,阳光透过天井洒满屋内,驱散阴暗;夜晚,抬头便能望见满天繁星,慰藉人心。天阴时,天井是天然的采光井;下雨时,雨水顺着四周的青瓦滑落,汇入天井之下的蓄水池,这便是“四水归堂”,寓意着“肥水不流外人田”,象征着财富汇聚、家道兴旺。</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称奇的是,天井的设计还藏着朴素的环保智慧:徽州气候湿润,天井下方虽显潮湿,却能在夏天吸收屋内的热气,升腾而上,起到自然降温的作用。这小小的一方天井,集采光、排水、通风、降温于一体,既实用又富诗意,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  走出古宅,再次漫步在徽州的街巷间,夕阳为粉墙黛瓦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青石板路上,游人的脚步声与远处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徽派建筑的美,不止于粉墙黛瓦的外在形象,更在于其骨子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那些藏在马头墙、花窗、楹联、天井里的寓意,是徽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处世的智慧,对子孙的期许,更是中华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许多年过去了,我去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却始终忘不了徽州那片粉墙黛瓦的建筑。它不像北方建筑那般雄浑大气,也不像江南园林那般精巧婉约,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将实用与诗意、传统与智慧完美融合。走进徽派建筑,就像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处雕刻,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那些藏在建筑里的寓意与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每一个走进它的人,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在浮躁的尘世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风还在吹,那些粉墙黛瓦的古宅依然静静矗立,守护着岁月的秘密,也传承着不朽的文化。而我,愿意再次踏上那片土地,在粉墙黛瓦间,再读一遍徽州的故事,再感受一次那份穿越时光的温暖与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