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纯素之道》</p><p class="ql-block">●周霄山</p><p class="ql-block"> 纯素之道的核心在于守护精神,若能遵循此道,合乎天地自然的法则,便能与神合一。“素”是指其纯洁无瑕,不与外物相杂;“纯”是指其不损神明,保持精神的完整,保持本真。能够体悟并践行纯素之道的纯素者,方能称为真人。“不杂则清,莫动则平”水喻精神需保持纯粹与静定;干越之剑藏而不用,剑喻精神应内敛涵养;“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天象喻精神贯通宇宙。</p><p class="ql-block"> “纯素之道”出自庄子《刻意》篇,其中系统批评了五种世俗追求的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道引之士,提出了“不刻意而众美从之”的圣人境界。庄子认为,真正的道德在于“恬淡寂漠,虚无无为”,其本质是摒弃悲乐喜怒等情绪扰动,达到精神纯粹,也就是纯素之道的状态,最终实现与天地同流的“同帝”之境。</p><p class="ql-block"> 刻意标榜清高,离世独行,高谈阔论,愤世嫉俗,只为显示高傲,这是山林隐士、厌世者、自毁者的追求;宣扬仁义忠信,恭俭推让,只为修身,这是世俗儒者、教育家的追求;标榜大功大名,维护君臣礼制,只为治国,这是朝廷官僚、强国者的追求;隐居湖泽,闲居旷野,钓鱼无为,这是江海隐士、避世者的追求;呼吸吐纳,模仿熊鸟伸展,只为长寿,这是导引养生者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刻意追求高尚的行为,远离尘世的纷扰,这类高谈阔论的偏激之辞,或许是山野隐士之所好,然非普通人所能理解。谈及仁义忠信、恭俭推让,则谦逊有礼,更合乎和平时代的士人之心,他们致力于教诲之职,追求学术的精进。若论及建立卓越功勋、成就显赫名声,崇尚礼制、正君臣之位,无疑是朝廷官员之所向,他们尊崇君主、强盛国家,致力于功名的并立。还有那些选择隐逸江湖、身处闲旷之地的人,他们以钓鱼为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此外,道家养生之士通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等修炼方式,追求长寿之道。</p><p class="ql-block"> 至于不刻意却自然高尚,无仁义却自然修身,无功名却天下大治,无江海却自然悠闲,不导引却自然长寿,忘却一切却拥有一切,淡泊至极而众美归附,这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是天地的基准与道德的本质。圣人安于此境则平易,平易则恬淡,恬淡则忧患邪气不侵,德行完备精神不损。圣人生如天道运行,死如万物化生;静时合阴德,动时随阳波;不抢先得福,不肇始祸端;感应而后回应,被迫而后行动;摒弃智巧,遵循天理。故无天灾物累,无人非鬼责。生如浮游,死如休息;不思虑不预谋;明亮不刺眼,守信不苛求;睡无梦,醒无忧;精神纯粹不疲。虚无恬淡,方合天德。</p><p class="ql-block"> 悲乐是德的偏邪,喜怒是道的过失,好恶是德的缺失。故心无忧乐是至德,专一不变是至静,无抵触是至虚,不交物是至淡,无违逆是至粹。形体劳累不休则衰,精神耗用不止则疲,疲则枯竭。水之性,不混杂则清,不搅动则平;闭塞不流也会浑浊,这恰是天德的写照。纯粹不杂,静一不变,淡而无为,动合天道,是养神之道。真正的大道至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这种淡然无极的生活态度,正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圣人以恬淡的心境面对生活,其心境平和宁静,德行自然流露。在平易恬淡的生活中,他们能够远离忧患与邪气的侵扰,保持神明的完整。因此,圣人的生与死都顺应自然之道,其精神与万物共存亡。他们的行动顺应阴阳之道,不先见福报,不轻率惹祸。在感应与反应之间,他们总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姿态。无思无虑、不预谋未来的生活态度正是遵循自然的法则,体现了养神之道。他们的智慧在于遵循自然的法则,因此能够避免天灾、物累、人非和鬼责的困扰。他们的生活如同浮云般轻盈,死如休止般安详。他们的光芒并不耀眼,信誉并非预期而至。他们的睡眠无梦,觉醒无忧。他们的精神纯粹无瑕,灵魂不受疲惫之困。这种虚无恬淡的境界,正是天德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庄子这里说的“精神”,实质是心,即超越我们狭隘意识心的那个“本心”。回归本心,就是“天人合一”,就是把控自己的生命,也就是成为自己世界的造物主,所以叫“同帝”。庄子告诉我们,本心“无所不极”、“化育万物”,这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境界,但为什么我们体验不到,而只有极少数人能体验到?因为,这极少数人有一项特别的本领:养神!庄子说的是养“生主”,也就是“养神”,即养那个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我们真实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真正有道的圣人,他们是“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圣人既入世又超脱于世,真正奉行无为之道。这段话也等于间接评价了上述五种“俗士”,指出了他们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刻意”。所谓的高、修、治、闲、寿,都是这些人有意或无意在追求的一种人设,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脱离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不是偏于有,就是偏于无,不是偏于静,就是偏于动,违背“养神”的妙旨,尚未入道。</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是“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是“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也就是,当我们内心忘记了美丑、好坏、善恶,事事无碍,了不分别,才能拥有一切真正的美、真正的好、真正的善。相反,如果始终停留在二元化思维中,那一定是有取有舍,有悲有欢,执着幻相,轮转不已。那如何达到“无不忘”的境界?庄子用了八个字: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称为“万物之本”,又称为“天地之平”、“道德之质”。无论外境如何变化,圣人都能保持这样的心境。即使面对“生死”,也是一样。庄子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既然已经被赋予人形,那就遵循天道,自然地活着,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也遵循天道,自然地化去。</p><p class="ql-block"> 普通人最放不下的,正是自己这个身体,但所有的“放不下”,所有的执着,无不意味着痛苦。因为我们知道,肉体迟早是要消亡的,再善于养生的人,比如彭祖,就算他真跟传说中的一样,活到了800岁,最后不还是一死吗?所以庄子在《养生主》中,用了一个“薪尽火传”的比喻。这里的“薪”就是蜡烛,隐喻我们的肉身,而火隐喻我们的“生主”,即不生不灭的自性、真我,也是本文所称的“精神”,或者叫“神”。这个神,需要我们当下深深地契入内在,才能体认到它,这就叫明心见性。当我们明心见性,体认到那个不生不死的“神”,才能真正看淡生死,也才能理解庄子说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也就是,我们这个肉身就像一艘船,它载着我们的“神”,顺着命运的河流而前行,死亡就像中途的休整,生命的旅途其实并未结束,神还在,只是又换了艘船而已。每个生命唯一正确的目标,其实是学会操控这个过程,做命运的主人。这就是“修道”。</p><p class="ql-block"> 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内心如水一样纯洁,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金山银山不产生谈论之念,不与任何身外之物相抵触,这是保持虚无心态的最高境界。它内心无物,不跟外物相交缠,大公无私、公平公正,不被外物所累所伤,这是保持恬淡心态的最高境界。它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伴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顺应天理,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这是保持淳朴心灵的最高境界。对待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内心无物,方可主宰万物,这就是淳朴的大道之德。</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也就是,形体劳累而不休息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质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闭塞而不流动就不会纯清,这是自然之德的现象。所以说,纯净而不夹杂杂质,静寂持守而不改变心境,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天理,这就是修身养神的道理,这就是守护精神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水的本性,不混杂质就会清澈透明;人的本性,没有私心杂念就能德性纯洁高尚。水不被搅动就会平静;人不被身外之物所诱惑,内心就能宁静。水闭塞而不流动就不会纯清;人跟不上大道的演变,就会变得迂腐,迂腐就不会清澈。这些都是自然之德的现象。所以说,纯净而不夹杂杂质,一心为公、公平公正,就能德性高尚纯洁;静寂持守大道之德而不改变心境,不被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所诱惑,内心就能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天理,跟得上社会发展,跟得上时代变化,思想就不会迂腐不知变通,这就是修身养神的道理。世俗之人,往往相反,内心夹杂杂质,被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所俘,甘心做身外之物的奴仆,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拿着迂腐的学问还以有德自居,对大道而言,这是南辕北辙。</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也就是,持有吴越所产宝剑的人,将其放在匣子中珍藏,不敢轻易使用它,因宝贵而珍惜到了极点。精神四处通达,无所不达,上通于天,下接于地,化育万物,看不到它的迹象,它的功效如同天帝。纯粹质朴之道,只在守护神灵。守护而不失去,与神合为一体。这种形体与精神的合一,就于天理相合了。</p><p class="ql-block"> 人们总是非常珍惜身外之物,而人的精神要比身外之物珍贵万倍却不知道珍惜。珍惜获得的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因为担心失去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却不知珍惜真正应该珍惜的精神,真是舍本逐末。所以,人们真正应该珍惜的应该是合于大道及合于大道之德的精神。精神如果没有私心杂念,不被名利等身外之物所干扰,就能纯洁清澈,就如大道一样运行流畅。精神纯洁清澈,就能不被身外之物蒙蔽,就能四处通达,无所不达,无所不通,上通于天,下接于地,化育万物,看不到它的迹象,它的功效如同天帝。纯粹质朴之道,只在守护精神。守护而不失去,与神合为一体。这种形体与精神的合一,就于天理相合了。</p><p class="ql-block"> 庄子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为了更明确,更便于实践,他又简化为两个字,叫“纯素”。庄子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纯素之道,就是守神,就是守一、抱一,彻底改变人类固有的二元化思维,这就叫合于天伦,即天道。</p><p class="ql-block"> 在庄子的哲学世界里,生活被赋予了深邃的内涵。他倡导回归纯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理念不仅指引我们如何修己,更教会我们如何爱人,从而推动自己与他人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在当下繁忙复杂的生活中,让我们从庄子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追求更美好的自我与更和谐的他人。</p><p class="ql-block"> “纯素”之名,简而不凡。在道家,有太素、太一、太初之论,而《黄帝内经》之首便是《素问》。素者,无杂也。犹如一面优质的镜子,它本身并无色彩,却能映照万物。一旦镜子被尘埃玷污,或被其他事物遮挡,便失去了其纯素之质,无法再映照万物。同样,我们的心性亦应守素,追求纯素之道,达到一种纯净无染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